苏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一对一指导为什么90%以上的孩子去了医院心理科,回来后都觉得他们是废话,不懂。但一开始我们不能阻止或说其它不好。医院心理科,标准化的咨询或开药,如果靠每个都因人而异,制定咨询个案,真的很难坚持做下去,这正是我们钱丹塞恩心理平台的困惑,所以接下来,我们也可能放弃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了。其实排除孩子身体包含脑部神经等出了问题,或无意识控制不了自己了,有自残行为等,或长期神经绷得紧紧的,晚上睡眠也不好等,可以开点药缓解一下,让身体恢复,等身体恢复了再做心理疏导,要更多是情绪上长期压抑,或家庭父母养育偏差,孩子青春期自身问题,等。
很多事情的「成」跟「不成」,不是事情的重点,因为那是「生命的课题」,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成或不成的问题」。
跟「人」相处、做「人」的工作,遇到状况我们要学习「不要预设立场」。
如果说有一个人他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困难,我们是要辅导他继续这个婚姻,还是我们要辅导他结束这个婚姻?
我们没有预设的立场。
但是如果我们有预设一个立场:继续婚姻是比较好的,结束婚姻是不好的。那我们在跟对方互动过程中,就会朝向「怎么样让这个婚姻可以继续」。
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预设立场,因为我们传统有那种观念--劝和不劝离。好像一个人结了婚,就必须要好好地维持婚姻;而这个婚姻本身已经没有力气再前进,但是我们一直给当事人鼓励,叫他要忍耐,叫他还要想方设法。
很重要的是去感觉当事人本身的状态。对于婚姻他怎么描述;如果他努力过了,他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不断的去学习跟成长,但是他的另外一半一直无动于衷,他的另外一半一直被自己的生命课题卡在那里;那这个人要不要继续跟这一段关系奋战下去?
那很多时候说不定谈判离婚,对另外一个人反而造成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用;譬如说离婚之后,两个人的生命都得到造就。所以问题不是「离」跟「不离」。
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了,他不想念书,他想要休学,想要退学;我们是辅导他克服困难,继续学习,还是我们要支持他就休学、就退学?
我们没有预设立场,完全是在跟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去感觉,感觉他自己本身的意愿,还有整个情况、局势怎么样对他的生命是*好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支持他休学,有时候我们鼓励他要坚持在学校再奋斗一下,这个没有预设立场,也不是「休学」跟「不要休学」的问题。
我们在做「生命工作」,很多那种传统习俗的是非对错要拿开,也不要有太强烈的道德判断。就像对「外遇」的观念,对「读书」的观念,对「孝顺」的观念,还有很多其他的观念;因为这些不是道德的问题,也不是法律的问题,完全是生命的问题。
学习就生命的问题来了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