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来自:钱丹塞恩刘老师的采访:
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确实是一项大的工程,它不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环节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学校是主导,家庭是主体,*对青少年儿童心理进行*,社会平台是补充,*后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完成青少年儿童心理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提倡"教育应该是一项集体事业",又如非洲谚语所言"家庭教育孩子是全村人的事"。家庭是人生的*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家长必学的功课,家长如何具备养育孩子,懂一些些基本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常识,帮助扣好人生*粒扣子。教育、妇联等*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青少年儿童心理。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党委和*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从而真正让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里*先接触的人群,他们平时生活里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是耳濡目染的,是孩子模仿的*个对象。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在*初就播撒好的种子,无论未来怎样耕耘心灵的田地,都难以长出参天大树。家庭环境关系着孩子心理健康,若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必定会给孩子造成扭曲心理。所以,家庭是人生的*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课",帮助扣好人生*粒扣子。全社会都应该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不能让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们的早期社会认知、情感价值建立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作为钱丹塞恩心理平台发起人,大量学生主动通过网络找到我们,我们一直在给青少年儿童做一些免费的心理咨询,但家长有时根本就不相信孩子有心理问题,孩子也不想和父母说自己心理问题。我们平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感觉越做越吃力,不管是资金还是精力,都没办法再坚持下去了。(以下是一些孩子用微信和我们刘老师聊,刘老师为他们免费义务解答)
无锡正规心理咨询--带您走入内心的平静与喜乐
自我的照顾 知道内在小孩的状态
当生命有一个「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够去照顾它时,常常会借着身体发生意外、生病,来照顾我们生命的那个「需求」。
我们有时候会不能无法兑现自己说过的话、答应的承诺。常常当我们会这样给予承诺时,是因为那个当下我们的状况是好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的状态会改变,我们可能会状况不好。状况很好的时候,我们照顾外面;状况不好的时候,我们回来照顾里面。
一个好朋友或是一个好雇主,他不是只有不断的要求我们要来付出,他也要能够体贴我们。如果我开口告诉他:「我*近很累」,或者告诉他:「我很想要休息一下」,难道雇主会完全就不同意?当然他会有他的困难,而我们也不是不顾他的困难,我们也跟他一起考虑他的困难:如果我休息,他的困难可以怎么解决。但重点是—你不是不能休息。
对方的困难要留给对方。我们很有责任感,但是我们不要把别人的困难变成自己的。譬如说做生意的老板和老板娘,因为你提出需要休息,他们一时之间找不到人,如果你没有坚持要做下去,那他们就会再想,再去找,甚至他们要突破他们对某些人的成见,因为他们实在没有人可以替代。说不定因为这样,他们会有机会化解一些过去长久以来的观念或者关系。
但是当我们堵在那边,挺在那里,把对方当小孩一样照顾,结果是他们不会长大,而我们也苦了自己,内心的内在小孩在那边大骂三字经。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内在小孩的状态。
怎么样去照顾我们内在的需求,使得我们不需要用生病或发生意外来替我们说话,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或学懂,那我们的意外跟生病还会不断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一次比一次严重。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没有能力与时间协助对方,但是没做什么又会有罪恶感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有能量为自己说话吗?譬如:我真的很希望我能去帮忙,但是因为我的脚受伤,所以这次我没法去,我很对不起。
当我们这样为自己表达完,我们观察之后事情的发展。很多时候别人很容易就接受了我们的状况,别人也觉得我们这次不能协助是合情合理的,那为什么别人没追杀我,但我却追杀自己这么的严重呢?
因为我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一种否定的态度,或者低估的态度,然后要借着做事、借着勤劳、借着对人家好,来让别人看见、来让自己被人肯定。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一种自我对待的方式,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跟我在原生家庭中的排行顺序,这种种之间的关联又是什么?
看到自己的状态,回过头,好好的陪伴内在的那个小孩,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