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傍晚,我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说一个*学生出现严重精神问题,想请我看看能否进行心理疏导。
因为孩子出现"精神分裂",超越了*心理咨询师出诊的范围。但本着关心下一代尤其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份责任感,我答应给孩子做一次咨询。
男,15岁,**在读,爸妈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13岁开始患双向情感障碍。去年家长强行把孩子送入精神病院住院三个月,现在家服药。今年开始,孩子自己减少药量,情绪频繁出现波动。
今天中午,孩子与其父因为语言发生冲突,之后将其父殴打。
父亲说他只是了下孩子,孩子就暴跳如雷。骂他不称职,骂他不配做父亲,也不配做妈妈的丈夫,并强烈要求妈妈带着妹妹一起跟他离婚。可是下午,孩子又向他下跪,承认错误,说不该打爸爸。
父母劝说孩子去精神病医院治疗,但孩子说要读书,不愿去医院,也不愿意服药。
分析:根据家长反映,孩子在13岁时候就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现在是躁狂期。
我说:天不下雨,地不成河。人没压力,就没有情绪。情绪本身是中性,无所谓好与坏。但如果不当管理情绪,就会导致情绪问题。轻则心理出现问题,大则精神出现疾病。
我用纸笔给家长画了一个河流泛滥的图示意,帮父母理解下孩子现在的情绪波动状态。
接着,我开始讲"两个爸爸"的故事……
一个孩子跟他爸爸说:"爸爸?"
"哎!"爸爸回答说。
"我想到外面买几个包包吃,好好吃的肉包包!"儿子用渴求的眼神望着爸爸。
"不行,外面的包子不能吃,都是垃圾做的,*近江里漂来了许多死猪,被不法商人用来做包子馅。"
"不能吃吗?"儿子难过的说。
"不能吃!"爸爸断然拒绝。
"好吧。"儿子难过地说。嘴里不敢抗议,但孩子心里不服。
"我同学们都吃了外面的包包,他们个个都没事,而你却不让我吃。有你这样的爸爸,我倒了八辈子霉了,你不是我爸爸,我不是你亲生的儿子,我恨你!"
保定满城关于高中生叛逆期的教育方法在线一对一
【「刘老师说」系列】生命的学习要给时间,要走过程
生命的学习,不论是从课程、书本、聆听演讲等各种管道吸收到知识与概念,头脑认知后,我们要内化,融会贯通放入生活中。但要在生活中运用、使用、熟练,是需要时间,是有过程要慢慢走。
习惯要改变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我们用「比较」来举例。如果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习惯在比较、被比较,透过学习我们不希望自己陷入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很努力想「不要比较」,很多时候面临到的是困扰,感受到的是挫折。
你会比较、你很在意比较,但是你又觉得你不想要比较,你希望不要去比较;在这两个矛盾的两边拉扯很困扰。很多时候那种比较的心,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有时候是霎那间跑出来;有时候是我们突然间经验到别人拿我们去比较,然后有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反感一下子就跑出来。
会有这些感受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是内心又有一个批判的声音说:「这样是不好的,不要去比较,不要去怕别人拿你去比较」。
我们的头脑以为学习过了,我好像应该要修练到一种「我不会拿我自己去跟别人比较」、「我也不会在乎别人要不要拿我去比较」的境界,但是事实上,我们还没有到那个地步,还没有那种修为。
在学习、练习的过程,「接受自己」。当这种「比较心」跑出来的时候,或者被别人比较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接受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接受自己「明知道不要这样但还是会这样」的念头跟想法;察觉之,放下之。
我知道我在比较,我就提醒自己不要去比较;我感觉不舒服,我就跟自己讲:"没关系,别人要怎么比就让他去比。"我们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跑出来,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去跟别人做比较,这些是霎那之间、控制不了的一些想法,所以练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这个样子。然后「相信」经过这样的过程,这种比较的心,会越来越小,我们会越来越没有那么在乎。
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刀切,不是昨天还比较,今天就不会比较;不是这样的,它是「渐渐」的。所以要先允许自己还是会这样,即使透过学习已经知道这样是不好的,对自己、对关系都不好,但是因为从小已经太习惯了,所以它不是你说不要就不要。察觉它、放下它;跟自己讲讲话,陪陪内在小孩,跟他讲没关系,慢慢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要有一种责怪自己说:「怎么又来了,怎么还会这样,不是说不要这样了吗,为什么我还会如此」,有时候越想把它切割断掉,有时候就越断不掉;越想要断又断不掉的时候,情绪就容易上来,我们又掉入批判自己、不接纳不允许自己的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它,有时候幽默的笑一笑自己:我就是一个爱比较的人。然后就放下,不舒服还是可以不舒服,只要安慰自己,跟自己讲:「我知道你还是很在乎,没关系,慢慢来,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建议家长去咨询专业的咨询老师,进而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对方法才能更快解决孩子问题。温馨提示:为帮助青少年儿童心理相关问题疏导,钱丹塞恩心理平台一对一面向全市广大师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步:微信搜索 钱丹塞恩 小程序 在平台留下联系方式,钱丹塞恩心理平台收到订单后,转为专业咨询师一对一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今时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空心病",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疾病呢?空心病其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一、空心病的症状
简单来说,所谓"空心病",本质是价值观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则,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特征,与抑郁症相像;
二则,孤独感、无价值感强烈,觉得人生丝毫没有意义,感觉生活在虚拟世界;
三则,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但是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别人而生、为别人而活",因此也会时常觉得疲惫不堪;
四则,自杀观念时刻存在,但是会选择暴力较小的方式结束生命;
五则,长时间的困惑、对于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努力方向在何方;
六则,传统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
从中医来分析,这其实是心不主神明的表现。本来,孩子得木性,木旺自然化火,表现为木火旺盛,生机勃勃,精神宣畅,充满活力。如果木气被压抑,木郁而滞,滞则气机不通畅,不能化火养心,则心神失养。心主神明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君火不明,神明不宣畅,就会表现出各种心不主神的症状来。
二、为什么会出现空心病?
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年轻人身上,但根本原因却在于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
今时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和孩子谈分数。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孩子们很可怜,整天听到的都是分数,除了分数,没有其他。他们陷入了枯燥的应试学习之中,没有和真实世界的链接,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终的结果是,孩子们在现实中迷失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仅仅是培养知识。今时我们的教育方向走偏了,结果造成了孩子认为他们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按照父母地安排而活着。
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价值观,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平凡的都无可厚非,但像以分数为中心这样单一、脆弱的目标和价值观很容易崩塌。青少年普遍涉世未深,心中憧憬着希望,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目标,一旦价值观崩塌,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
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校风学风、校园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青少年出现空心病,与学校教育的有着必然的关系。
今时的学校教育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复写、反映,往往忽视了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今时受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唯成绩论的价值观影响,青少年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
正确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
学校教育一定离不开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议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来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助人为乐、感恩、快乐、利他、行善……这些理念都非常好,应该着力培养,而不能仅仅围绕着分数来培养孩子。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有益于社会和*的人。不一定是分数高,但一定是愿意去为社会和*做出贡献的人。
四、正确的教育理念
为了预防孩子患上空心病,建议采取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父母要做好榜样,做一下利益他人的人,一个有正信正念的人,一个愿意为社会和*付出的人,然后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正确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则,鼓励孩子有梦想、有信念,但不要急功近利,教育孩子从小要踏实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二则,接纳自己的情绪,懂得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则,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状态,重新调整自己看问题的态度,有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则,别人家的孩子再如何*,都不必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虽然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若过度压迫,不一定合适;
五则,在节假日多带孩子参观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纪念场所,培养孩子利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则,鼓励孩子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七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个孩子的阅读史也是孩子的成长史。一起陪伴孩子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意义和存在价值;
八则,不要一味要求分数,也不要只看重*后的结果,孩子的每一份努力都是自我价值实现,都应该去鼓励孩子;
我常跟患病的家长说:建议对孩子多些安慰、支持、鼓励、奖励、关爱,尽量少训斥,少施压,少处罚,让孩子心情舒畅,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助于康复。孩子要尽量早睡,不要熬夜;多些户外运动;少吃煎炸、烧烤、辣椒,不要喝各种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