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心理咨询中心月度热度排名大全(2023年10月)社交恐惧症咨客在与他人交往前、交往时、交往后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想法与行为,而这样的想法与行为又会增加咨客的焦虑,使其对社交活动更加排斥。
来访者小P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他平时很少露出笑容。而在社交场合不笑的人,很容易给他人留下不好相处的印象,很难引发他人的积极情绪。而他人的冷漠也会让小P感到不舒服,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怀疑自己是否哪里做得不好,从而变得更加焦虑。
01. 与他人交往前的表现
在与他人交往前,社交恐惧症咨客主要有以下表现:
(1)预测焦虑情形与自己的焦虑程度
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与他人交往前,社交恐惧症咨客会提前做一些预测,以防出现令自己措手不及的情况。但是这种预测是消极的,会增加咨客的焦虑。
咨客会预测令自己感到焦虑的情形,或是令自己失控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当时的焦虑状况,以期可以做好准备。但是这种预测出来的情形与场景又会增加咨客的焦虑,甚至会使咨客觉得这种状况难以忍受,想要逃离。
(2)表现出各种安全行为
因为对与人交往感到焦虑,因此咨客希望可以借助安全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感。例如,当咨客担心自己与人交谈会紧张时,可能会准备一件有口袋的衣服,以便自己将手插进衣服的口袋中,掩盖自己的紧张;当咨客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僵硬时,可能会故意设计一个可以适当遮挡面部的发型,让自己产生安全感;等等。
这样的安全行为只治标不治本,咨客也很可能对这些安全行为产生依赖,对社交活动感到焦虑。
(3)找借口回避、拒绝他人
如果咨客对与人交往有很强的焦虑感,他们就可能想要回避此次交往活动,并试图找借口拒绝。如果无法拒绝,咨客很有可能孤立自己,不主动与他人说话,将他人排斥在外,从而达到不与他人交往的目的。
02. 与他人交往时的表现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社交恐惧症咨客主要有以下表现:
(1)将注意力放在焦虑想法上
社交恐惧症咨客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焦虑想法上,认为别人会看到自己的焦虑,知道自己很紧张,从而会给自己一个负面的评价。他们觉得,只要自己有焦虑的征兆,他人就会察觉出来。因而咨客会忽略他人的实际行动,不关注他人说什么、做什么,而只在乎自己是否焦虑,以及对方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焦虑。
(2)隐藏自己的焦虑
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不让他人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社交恐惧症咨客会试图隐藏自己的焦虑。即表现出各种安全行为,防止他人看到自己的焦虑表现。
03. 与他人交往后的表现
在与他人交往后,社交恐惧症咨客主要有以下表现:
(1)回想自己糟糕的表现
在与人相处过后,社交恐惧症咨客总是会进行事后剖析与回想。回想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紧张而说错话、发抖、出汗,又或是有没有表现不得体的地方。只要找到一丝一毫的证据,咨客就会觉得他人认为自己很糟糕,是个无趣的人。如果咨客没有回想出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会一遍遍地回想,以免自己遗漏了某些细节。
(2)关注自己做错的每个细节
当咨客回想出自己做错的某些细节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错误十分苛责,认为自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犯了错误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且会觉得别人也肯定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此时他们肯定围坐在一起嘲笑自己。
(3)责备自己表现得不够完美
为了让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咨客会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批判,让自己汲取教训。虽然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也并不可怕,但是在社交恐惧症咨客看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犯错,表现得不够完美,自己就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搞砸。仿佛犯错一次就代表自己从来没有做好过一件事情。
总之,社交恐惧症咨客在与人交往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令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表现出一些特有的行为,而这些焦虑的感觉与行为会让咨客更加抵触社会交往。
写在*后:
社交恐惧症咨客不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感到紧张焦虑,在与人交往前、交往后也都会出现焦虑情绪,而且这些焦虑情绪还会影响咨客下一次的交往。因此,了解社交恐惧症咨客的交往表现,才能更好地帮助咨客走出交往误区,克服社交障碍
以下内容来自钱丹塞恩脑神经科学研究,建议多看几次:
所谓的深刻,源自于心理范畴的深刻。离开心理范畴,就无法探讨认知。
一个人,心理范畴有多复杂,决定了思维表现层面的复杂度。心理范畴,是一个人思维的*大集合。通过心理范畴组合排列,以某种表现形式输出后,就会形成认知表达。写作也好,绘画也罢,都是表达手法。
学艺术,有利于推动人脑对类比思维的发散性扩张。
搞艺术工作的同学,往往善于去挖掘常人不太容易准确定位,但又能深入人心的心理范畴,并表现出来,去影响人性。看一部作品,人们往往会觉得享受。创作一部作品,就会是炼狱般的痛苦。道理很简单,脑子里没有正经货。所谓的货,其实就是非常广泛的心理范畴构建,同强大的类比系统。
举个例子,小朋友,会不会用"玉足"这个词?他、她,还没到能理解这个词背后的心理范畴时,用不用都很难传递出准确的情感。脑子里,对足的概念,没有深化到很复杂,就读不懂,也写不出。
心理范畴的量化程度,是远远超过语言和文字的。如果,把所有心理范畴,都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将创造出无比庞大的词汇量,不利于交流,因此,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进化出各种手段,去表述不同的心理范畴。很多时候,你心中所想,很难用文字准确的传递出定义,无法确保对方能够秒懂,就只能用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
有时候,人们会去追求那种简单到*的美;有时候,人们会去追求那种复杂到*的美。数学,就是简单的美,有着系统性、逻辑性的简洁美。文学作品,很多时候,展现的就是作者复杂的思维。有些绘画作品,可能会追求用*简单的笔法,画出*具有神韵的作品,而有些作品,就追求足够的写实。不同人选择的表达范式是不一样的,但*终,往往都是要突出某种主题。所谓的主题,就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创作者的思维升华。
教孩子,难就难在,你不可能让孩子一蹴而就的构建起丰富的心理范畴体系。所谓的幼稚,指的就是人的心灵太简单。丰富和复杂,不是一定会具备的。有的人,一生都活在幼稚的心理体系中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