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数学方面还不错的学生,会自己总结出一些学习规律。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真理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各种各样的题中,找到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 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比如说,证明一些平行,垂直的几何题,似乎每次找到了中点,连接,便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规律。我们可以从练习 册,课本的例题中熟悉总结。还有一些经典易错题,更是要重点留意。如果例题只是看一看,丝毫不重视的话,考试时速度方面便大打折扣了。一道题往往有好几个 知识点在一起,只要循规蹈矩逐个击破,也就搞定了。规律越来越多,就像有更多的钥匙,面对各种各样的锁,也就不怕了。 总而言之,出题者肯定为你留下一条路,通过规律,可以找到它。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后路,去寻找一条更好的新路。如果失败,就走后路。题目是死的,人是活的。 题会做了,但也不一定做得对。往往不是计算出错,就是忘记定义域。所以,这又成了另一种规律。以后一看到求值域,条件反射地想到定义域,就不会错。这些规 律每个人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弱势来确定,并铭记于心。计算的粗心,是很棘手的,有时就是害怕出错,在一道题上迟疑不决,*导致考试时间不够。为了克 服这老毛病,一定要丢弃计算器,靠自己的手和脑来计算。不要怕大数,用心去算。手算多了,命中率自然就提高。”
看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做题思路,能够从数学题中剥丝抽茧,深入分析寻求答案,是应对高考数学的关键。规律是靠自己总结的。数学就建立在以前数学家总结的规律上。要熟悉和掌握课本的知识点,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求未知的答案。
首先,要学会在模拟试卷中找缺漏。老师表示,在进行专项训练时,做的题都是一个类型,在惯性思维下,解题的思路都能背下来了,这种状态下做对的题并不能保证 都会。做综合性的模拟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跳跃中思考,没有了惯性思维支持,才可以清晰地暴露出是否真的会此类型的题目。
在“补漏”的过程中,回顾做过的旧题比做新题的效果好。老师指出,平时做过的模拟试卷中的这类题型重新做一下,再去找新题验证一下,还能正确做出来,这个 知识点的漏才算是补上了。找到自己的“缺”和“漏”,就要逐个加以解决。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的,就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找明白人问清楚。不熟练的,就要有 针对性地增加练习量;记忆模糊的,就要增加手写、口读、耳听、眼看等多种方式复习的次数。总之,高三阶段的复习,要模拟实战,查漏补缺;抓住问题,逐个解 决。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带来你高考的增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