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歌,初学歌唱,练好中声区共鸣重要!共鸣是歌声的衣裳,声音的漂亮与否主要决定于共鸣的好坏。歌唱时,运用共鸣器官越充分,歌声就越丰满,而且传得越远。歌曲中的大部分音域在中声区,而且中声区的声音使用得也多,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声区的共鸣运用得当并能熟练掌握以后,无论向高声区或低声区发展都较方便。初学声乐者应先掌握中声区共鸣。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能正确地去进一步学唱高声区以及其他一些艰深的声乐技巧,但是许多初学者往往不以为然。他们总是天真地认为“中音怎么唱都有,只要我把高音练习出来就行了”。可惜的是那些嗓音条件比较好的学唱者,他们由于条件好,自以为中声区发音方便,高声区唱起来也不很困难,其实这样的人不仅中声区不牢靠,高声区也难以正确。如果不加以纠正,终也以误己而告终。
中声区共鸣接近日常说话,容易在自然的基础上去掌握。
练习中声区的共鸣,首先应强调要有全身的感觉、整体的感觉,即气息稳健的支持、上下共鸣腔体的综合运用,以及喉头的稳定和声门挡气功能的灵活发挥。
要感到这个整体的声音,下有支点,上有焦点,中间有一条线,唱较强的声音时下面的支点可以变为强有力的基座,中间的线可以变为立于座上的管道,这样上而的共鸣腔松而自然,泛音丰满,但共鸣的焦点不变。
声音的焦点,我们也常说要唱出声音的“心”,和“心”的落点,声音有了“心”,也就有了支点,而这支点既可以和上而的共鸣腔体联系起来,又可保证声带闭合的良好状态。
在训练中声区共鸣时,我们要十分注意歌唱的共鸣从来就讲究整体共鸣。
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我在歌唱时连脚趾甲都在共鸣。”其实,脚趾甲未必共鸣,因为趾甲不是腔体,但这话生动地描绘出了歌唱中整体共鸣的佳意境。
因此,在唱中声区时不仅要有良好的口腔共鸣,同时向下方要感觉到咽喉以及声门向下激荡的胸腔共鸣,还要感到有口腔上方的鼻咽腔、鼻腔、头腔的共鸣,这才是完整的中声区的共鸣。
当然,这些共鸣必须有个科学的比例关系,即较低的中声区胸腔共鸣多些,随着音的升高,上部共鸣腔的份额应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