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医针灸师证有什么作用杨老师电话微信同步:一八二四四七七二二五八 |
西方现代医学注重解剖,讲究眼见为实,他们认为,经络和气看不见、摸不着,其是否存在,尚有待证明。"赵百孝对本刊记者说。
赵百孝是北京中医药*针灸院长,同时在国医堂出针灸门诊,素谙针灸之术。
他告诉本刊记者:"针灸仍然需要跟西方医学磨合,但从目前来看,在*拥有几千年历史的针灸,堪称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特别是它的针刺疗法,已经被现代医学在疼痛、康复等领域中应用,可以说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西方亦有研究认为,针刺技术带有很强的安慰剂作用。换言之,它的疗效很可能来自心理安慰。
比如德国2005年曾组织一项耗资数千万欧元的大型针灸临床试验,结论之一则是:"在一部分试验中,专家分别在病人的有效穴位和非有效穴位上进行针灸,结果发现两种情况对部分疼痛症的效果相当。"
赵百孝认为,针刺疗法的确重视安慰的效果,但它本身的疗效不应否认。
据他介绍,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汇集全球针灸专家,对针灸疗法进行"科学评估"。结果显示,对针灸适应症的范围认定虽远远少于临床实际应用的范畴,但评估承认,针灸可以治疗术后疼痛、恶心、腹胀、牙痛等症状。此次评估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具有影响。
2004年,美国医学杂志《内科学纪事》刊登了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历时4年、花费200多万美元的针灸临床研究结果。美国互补与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斯蒂芬斯罗博士认为,这是有史以来规模大、为时长、严格的针灸试验,用西医中常用的严格的大型临床试验证明了针灸能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说,人体疾病,都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赵百孝说:"针灸治疗确实有效,问题是西医专家不能理解接受从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治疗和效应机制的阐释。"
他解释说,西方医学的特点是讲循证、讲解剖,如果这个部位不舒服,他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搞清楚这里究竟发生了何种病变。他们难以理解人体的远端部位间的联系,明明是头痛,为什么在远端的脚上扎几针就能治好?他们觉得根本讲不通。
赵百孝评论道,"当然,中医针灸要发展,也要接受来自西医对针灸的挑战——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经络存在,搞清楚它的实质是什么。"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内外一度出现追寻经络的热潮。
*中医科研究员孟庆云在《中医百话》一书中介绍道,研究者"用皮肤电阻、电位探测法、循经感传测试、循经声信息检测、体表超弱冷光检测、循经路线的同位素示踪等方法研究经络,目前,已经可以用不同方法将部分经脉循行路线显示出来。"
孟庆云认为,当代学者提出了诸多关于经络的假说是不足为怪的,"当代对经络的研究,早已超越了‘还原主义’的思路,而从信息观念、用声、光、电、热、磁等方法,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的先进技术来研究经络","在某些方面,国外起步甚早"。
"总体而言,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几番试图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发现经络,但困难重重、麻烦不断。"赵百孝解释说,从针灸来看,它的疗效已经在人体得到证明,但你要去说理,要证明它为什么产生疗效,这其实是在研究中医的经验,而古人讲的经验来源于临床实践和理论推理,并不源于实验,如果一定要用实验的办法去套这种经验,那很困难。
他打了一个比方:"好比要你去研究优美的音乐为什么能让人心情舒畅,你要说清楚究竟是音符起作用,还是乐段起作用,这怎么研究?"
三、"针灸外交"
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求针灸必须对自己说个明白。
"西方一些比较前卫的、比较OPEN(开放)的人,他们看到针灸确有疗效,一时搞不清原理,他们也认了。"赵百孝说。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随行记者之一詹姆斯罗斯顿患阑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切除术,并应用针灸疗法消除术后疼痛。回国后,詹姆斯在《纽约时报》上撰写了有关针刺麻醉的报道,在美国引起轰动,进而引发了一股针灸热。
这就是与"乒乓外交"齐名的"针灸外交"。
据赵百孝介绍,"针灸外交"的背景还包括:新*成立初期,一方面,由于很多对*实行封锁,西药进不来;另一方面,经济底子薄,开展"一把草、一根针"的中医药研究,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非常重要。
*大力支持针灸事业,掀起了学习针灸的热潮。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由杨甲三编著的《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创造了245万册的发行纪录,这个数字数倍于当时*中西医生的人数总和。
1958年,上海施行针刺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获得成功。这种不打麻醉药,靠针灸解决术中疼痛的疗法,受到世界注目。
据记载,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便宴上,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针灸研究所所长朱琏祝贺针灸万岁,并说"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要出国,将来全世界人民都要用它治病"。
在理论更为丰满后,1971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公布*针刺麻醉术的成功及其理论研究成果。
"‘文革’期间提倡开门办学,我记得,在我1975年读*的时候,我们的生理卫生课就讲了简单的针灸知识,如针刺合谷穴等。那时候,好像人人都会扎针。"赵百孝说,"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文革’期间推动了针灸发展,但同时又把针灸庸俗化了,这反而害了针灸。"
他说,在那个人人都会扎针的年代,只要是稍懂解剖、只要扎不死人,大家都敢扎针。而且针灸有个特点,哪里不舒服,就在那里扎几针,感觉就能好一点,你还很难分辨究竟谁的技术更高明。
接下来的情况是,"针灸的门槛降低了,收费自然上不去,针灸从业者找不到价值认同,慢慢高手也就少了,这个问题到现在都非常突出。"
据他介绍,针灸在古代是非常神秘的,甚至扎针前还要焚香祷祝。在学针灸之前,老师会要学生先学功夫、练指力。在学针灸时,由于古代不学解剖,老师说这里不能扎、这里要斜着扎、这里要扎多深等,学生都要牢记,或者靠自己摸索获得知识。
"现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就要求他的学生先练六个月的指力,练习时先扎1层棉纸,每天增加1层,如果扎到100层的时候,还能跟扎第1层时一样轻松,指力才算达标,然后才能在人身上扎。"
赵百孝说,现在的针灸教学模式,往往是一个老师面对近百名学生,临床基地少、临床实践少,学生练习动手的机会很少,"学生理论全知道,手上却没功夫"。
针灸的适应症也在不断减少。"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国内对针灸科室的发展不够重视,针灸的临床范围也逐渐缩小,好多针灸能治的病,患者都不来了,给我们剩下一些别人不愿意吃的鸡肋。比如,针灸治疗抑郁症效果特别好,但老百姓不知道。"赵百孝说。
四、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针灸在国内屡有"滑坡"的描述,但其在国外却似乎毫无颓态。
据中医药管理局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药已传到世界160多个和地区,中医针灸医疗机构达10万多家,针灸师有30万~50万人,针灸已经在许多和地区取得合法地位。
"国外针灸热度的确很高,但大家也不要产生错觉,以为能挑战西方医学的主导地位了,其实,针灸只是在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发展势头好。"赵百孝说。
他分析说,一方面,西方医学越来越倾向于设备竞赛、人才培养成本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增长、西药造成药物损害等原因,为补充和替代医学赢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针灸的作用机制在补充和替代医学中研究得比较透彻,疗效比较确定,因而相对容易被接受。
中医的治疗方法从大的归类上讲,只有针、灸、药三种,针灸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代表,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属于针灸范围之内。
"针灸已经被国际接受,但中药真正走出国门还尚需时日。"赵百孝解释说,与中药相比,针灸是在可观察的情况下向人体施针,而中药是要进入人体,由于其成分非常多,十几二十味药熬在一起,究竟是谁在起作用就很难搞清楚,恰恰西方人对进入体内的东西一定要问个清楚,这就制约了中药走向世界。
换言之,西方研究者希望在中药中寻找其真正有效的成分,或搞清楚每种成分的功效,但传统中医认为,中药疗效乃各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弄清楚了它疗效的关键成分,用这种有效成分制成的药也就不能够再被称为中药,而是一味西药了。
比如青蒿素,这种从青蒿中提取的物质,目前是世界上治疗疟疾的药。它就是由研究人员用还原分析的方法,经披沙拣金般的努力,从中药中鉴别出来的,只是类似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
有的起初成功,后来却遭遇失败,比如小柴胡汤。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按照西医的研究思路,认为小柴胡汤可治疗慢性肝炎。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医生不顾中医辨证论治,将其作为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结果一些慢性肝炎患者有邪热伤阴症时,仍被采用小柴胡汤治疗,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医理论,脱离了这些,出问题就很难避免,但不了解的人说起来还把这种西药当作中药,反而伤害了中药。"张晓彤说。
针灸也遭遇过类似的批评。由于一些针对针灸疗效的研究,在实验设计上不易做到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针灸的现代化之路被抨击为"针灸西化"。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美国,其针灸师的执照被称为"针灸与东方医学从业者"。有论者认为,这意味着,在他们眼中,针灸只是一种物理疗法,或者是一门操作技术,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医生行列。
赵百孝说,或许西方对某些针灸疗效的研究还不深入,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的研究者都感受到,他们确实在针灸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了很多钱,积极地去弄清楚针灸的作用机制。
同样,尽管中药的作用机理仍显得非常神秘,但它的疗效也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2007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对科学家来说,中药是如此"难以下咽",能否用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
对此,赵百孝稍显焦虑:"我们的研究不能总是依据国外的反馈。如果人家没兴趣,我们也就提不起劲、懒得下工夫;看到人家动了真格,我们才想起来这本来是自己的国粹、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