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培训机构 >

明道达航大数据平台

欢迎您!
朋友圈

13725263330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培训问答 > 芜湖市弋江区一对一在线辅导

芜湖市弋江区一对一在线辅导

日期:2021-12-11 14:57:13     浏览:55    来源:明道达航大数据平台
核心提示:芜湖市弋江区一对一在线辅导
 

丁香园合作单位,平台荣获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3 0726924.6   软件著作权号:6746989

钱丹塞恩心理平台是中 国 家庭教育促进会推荐,*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同时开展贫困家庭孩子的心理援助服务。

微信搜索  钱丹塞恩  小程序 一对一咨询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打磕睡或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小动作特别多。对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好感。

2.故意拖延时间不做作业或敷衍了事,经常性地抄同学的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甚至一见到作业就厌烦、发火、脾气暴躁或者哭泣,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3.害怕考试。对考试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考前过分紧张,睡不好觉,考试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都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到了谈考试色变的程度,或者发生病理性反应。

4.因为学习成绩较好对自己总是有很高的要求,特别在乎成绩的排名,稍有失误就痛不欲生。

5.和家长的关系紧张,厌烦家长督促检查自己的学习,不愿和家长讨论有关学习的事,对家长提出的成绩及排名要求非常反感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

6.因学习成绩差而过分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自己的成绩或其他方面的不足而苦恼,心理脆弱,尤其是在考试前后、作业太多或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因此而离家出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做青少年心理咨询,困难的部分不是孩子,而是...


近期接青少年个案时,会在正式咨询前跟家长强调:一、孩子必须自愿进入咨询;二、一旦孩子进入咨询,父母不得打听咨询内容,不干预、干扰咨询(咨询过程中,需要父母配合时除外)。

为何要强调,盖因之前跟一些家长沟通时,对方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对孩子咨询干扰特别大。

一位高中男生的妈妈对这个强调表达了不满:这可怎么办?我还准备陪着儿子一起咨询呢。

孩子咨询,你为什么要陪呢?

妈妈:这样我才知道他在想什么呀。

如果孩子不愿意呢?

妈妈:我是为他好,他怎么会不愿意呢?

这个妈妈不了解、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她可能还没把孩子当作一个人。


当一个家庭决定送孩子来做咨询,微妙的竞争就开始了。

种竞争是父母和孩子的竞争。

父母和孩子的竞争背后,往往是父母也需要咨询的帮助。

多年前曾接待过一起个案,初前来咨询的是母亲,咨询几次后她向我道出实情,原来她的女儿数月前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但不肯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咨询。为了帮助女儿,这位母亲决定率先垂范,亲自体验一下心理咨询,看看到底有没有用。

结果这一试她感觉很好,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便极力劝说女儿前来咨询。我跟她说她已经跟我做咨询了,女儿如果要咨询,要去找其他的咨询师,她说她这几次咨询原本就是为女儿来做的,如果女儿能认可我,她就让女儿进入咨询,她则退出咨询。起初我有些纠结,她再三恳请我理解一位母亲的心,一定要帮帮她女儿。


她女儿做了次咨询后,表示愿意继续做下去。她是大一学生,咨询费由妈妈支付,每次咨询也由妈妈陪同前来。她在咨询室做咨询,妈妈在外等候,然后母女俩一同离开。

经过一段时间咨询之后,女儿的症状大为缓解。

这时候,这位母亲突然开始攻击女儿,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她让女儿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亏欠妈妈。尤其当女儿不愿告诉她咨询细节的时候,她就会不断抱怨,强调是自己出钱让女儿咨询,有权知道咨询中的一切。女儿很难受,对自己花妈妈钱做咨询深感内疚。

有母女俩大吵了一架。女儿在咨询中跟我说:我发现我越来越好的时候,我妈妈并不高兴......我觉得她在嫉妒我能好起来。她的强迫症和洁癖其实比我还严重,她也应该做咨询的。

女儿认为妈妈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刻意表现的成分,擅长用成全女儿、令自己匮乏的方式彰显母爱的伟大。就像她原本也需要的咨询,也让给女儿去做。妈妈付出这么多,却换不来女儿的感恩和隐私分享,内心有很多委屈和不平衡。

 

另一种竞争是父母和咨询师的竞争。

对父母尤其是对妈妈而言,把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送到咨询师那儿,简直就是对自己身为父母的一种否定。很多父母是把孩子的问题当作自己失败的象征,当成一种耻辱来看待的。

很多孩子症状发展到很严重时才被送来做咨询,就因为在是否咨询的问题上,父母起初并非甘心情愿,甚至非常抵触和排斥。他们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想先拖一拖看,幻想着万一哪天突然发生奇迹,孩子自己就好起来了。

拖到后面,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父母又恨不得时间就约到咨询,赶紧把孩子扔给咨询师,好让自己松快一点。

一个孩子生病,其实是他背后的家庭病了。

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本身就是孩子生病的根源。孩子出了问题,父母首先应该去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而不是摇身一变成为拯救者,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一心只想去治疗孩子,以此来回避父母应当承担的责任。医不自医,再高明的心理,也不能去治疗自家人,如果家人或孩子出现问题,也会寻求其他咨询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亲自上阵。

有些妈妈把孩子送来咨询的时候,会再三强调:我也在学习心理学呢。

以多年咨询经验判断,这句话有时意味着,在把孩子送来咨询之前,妈妈已尝试过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去治疗孩子,只是终宣告失败,万不得已才找到了咨询师。

孩子一进入咨询,父母便蠢蠢欲动,千方百计想参与到咨询中来,给出的理由也很感人:我想配合、帮助孩子的咨询。

虽然再三告诉父母,等孩子咨询状态稳定,需要父母配合的时候,再跟他们协商是否介入。对方不听,执意说服咨询师。每次咨询结束,马上追问孩子谈了什么,转头又问咨询师和孩子谈了什么。委婉拒绝他们,他们会不高兴:我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了解一下啦?

有一个女孩刚做两次咨询,她妈妈便要求进入到咨询中来,她说她正在学习心理学,想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陪伴孩子,以全力配合孩子的治疗。她再三表达自己强烈参与的愿望,怎么拒绝、解释都没有用,感觉跟她费的口舌比跟孩子咨询还累。后来实在没办法,我让她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同意,她就来咨询一次看看。

孩子纠结了几天,后同意了,妈妈兴奋至极。

我心想:坏了。

潜意识里我是希望孩子拒绝妈妈的。如果这个孩子拒绝了妈妈,其实是件好事,说明她还有一定的独立意识。

转念一想,如果不让妈妈来,孩子的咨询很可能进行不下去,以这个妈妈的强势,一定会百般阻挠、破坏咨询;如果让妈妈来,没准她能认识到自身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毕竟母女相处时间长,生活中能间接帮到孩子也是好的。

整个咨询过程中,无论谈到什么,这个妈妈皆如此表达:

对,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嗯,我也是这么做的。
哈,这个方法特别管用。

说什么都流露出"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的神情。

她显然把咨询当作了一场验证,验证自己学习心理学的成果。

我终于理解到,孩子为什么病得这么严重了。这个妈妈活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孩子。

当她心满意足离开咨询室,我知道孩子不会来了。

果然,这个妈妈咨询之后,孩子之前约好的咨询取消了。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因为妈妈的参与,这个孩子的咨询被破坏了。

 

很多同行感叹,做青少年咨询,有时困难的部分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有时咨询之外应对父母的消耗,远远大过孩子咨询的消耗。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用户发布,本站不承担本信息引起的任何交易及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