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孩子抑郁休学其实是在替全家生病"的话题曾多次登上热搜榜,引发社会关注。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仅对孩子进行干预,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父母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必须改变家庭这个"土壤环境",树叶才能在风雨中舒展青翠,形成向上生长的生命循环。
基于此,青岛理工*副教授、馥香心灵教育创始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姜福香,提出了"基于系统的家庭调整理论",从父母入手,走进休学孩子的内心,把孩子带出来。从2019年至今,已经帮助几百个孩子打开心门,再次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以月为单位系统指导过的家庭多达130余个。
这是一段"破茧之路",也许只有经历过的家庭,才能体会其中的起起落落。
在姜福香看来,想要拯救一个抑郁的孩子,需要重建他与周围世界的连接,*重要的是重建与父母的连接,改善家庭的"土壤环境",修复营养输送通道,让树叶自由舒展,重新沐浴阳光。
巨大的煎熬
45岁的孔辉永远忘不了,2023年清明节之前的那个早晨。
夫妻俩把上*的儿子送到学校,不久便接到了班主任急促的电话:"你家孩子爬楼上去了!"孔辉赶到学校时,七八位消防人员已经就位,但发现孩子所在*的楼下是一条窄窄的通道,无法搭设气垫。
手足无措的孔辉跑上了楼顶,推开防火门后,便下意识地晕倒在地。他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假装晕倒吧,看孩子能不能被感化"。结果,坐在楼边的孩子无动于衷。
趴在地上的孔辉,马上站起来也不是,继续趴下去也不是,尴尬、焦急,时间仿佛凝滞。*后,还是消防员瞅准时机,把孩子抱了下来。
这一次跳楼事件,孩子换来了休学自由。
孩子*次表达"不想上学",是在2022年寒假之后。他跟孔辉商量:爸爸,我能不能采取"项目制学习"?孔辉表示疑惑,孩子解释道:他一周去学校两三天,剩下的时间在家自学"感兴趣的东西",就像"搞项目"一样。孔辉用一句"胡闹"表示了拒绝。
休学决定的背后,是漫长的不适感的积累。孔辉说,寒假开学后,孩子表示一进校门就手抖、心跳加快、头冒冷汗,之后躯体不适的症状越发严重,但这些症状一出校门就"瞬间好了"。
来自东营的熊祎林也经历了相似的不适。2020年疫情之初,他从国内一所*985高校毕业后,便一直在家准备托福考试。此后的一年,他参加的几次考试成绩均不理想。2021年6月,熊祎林在实在无力坚持的情况下,才与妈妈坦陈自己好像生病了。
妈妈听到后,如同晴天霹雳,她不知道为什么连"残酷"的*都能应对自如的儿子,会变得如此灰心和不自信?
无一例外的,孔辉以及熊祎林的妈妈,都带着孩子跑遍了医院的内外科室,从头到脚都没查出问题。
在一名医生的建议下,孔辉带孩子去了"七医",几套量表做下来,拿到了一个"中度抑郁"的诊断结果。孔辉这才意识到,孩子出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医生给开了"蓝白盒"的*,从1/4片开始吃,慢慢加到两片,特别嘱咐*多不能超过4片。有一次,孩子闹情绪,一口气吃了10片,然后被拉去医院洗胃。
穷尽方法的孔辉还为儿子一次性购买了10次心理咨询,一周两次,每次聊一至两个小时。然而去过两次之后,孩子就拒绝再去了,强行带过去,孩子自己就跑了,留下孔辉满世界寻找……
到了*,家长之间流传着一种通俗说法——"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孔辉觉得,自己算是早早就接受了,"能养到多大就到多大"。
在家"趴窝"两年后,熊祎林走上了漫长的心理咨询之路。2022年4月,熊祎林妈妈联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一次性付了160次的心理咨询费。*年,虽无重大进展,但也有一些积极表现。家里人对待儿子小心翼翼,从不敢触碰敏感话题。有一次,爸爸忍不住问了儿子未来有何打算,没想到儿子的情绪爆发,从此彻底封闭自己。
之后的一年,熊祎林与家里人均无互动,甚至在吃饭时也避开父母。心理咨询由以前的一周一次改为一周两次。熊祎林妈妈从小心翼翼变得更为恐惧,儿子的领地她尽量不踏入,甚至不敢叫儿子与家人吃年夜饭。回想起那段如履薄冰的日子,"真是巨大的煎熬。"熊祎林妈妈感慨道。
为何是我们
迷茫无助之下,家长们迫切地想得到一个答案: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这样?
*心理所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53.85%的情绪障碍青少年曾经历休学,平均休学次数达1.71次,学习压力与家庭环境为主要原因。
青岛理工*副教授、馥香心灵教育创始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姜福香,*开始关注青少年休学问题是在2014年。当时,原本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女儿,刚升入*便出现了厌学休学的状况,并且一休学就是近三年。于是,姜福香放下自己土木工程专业的科研工作,走上了陪伴女儿走出困境的漫漫长路。
和很多家长一样,姜福香辗转于多个平台学习,迫切地希望找到"治愈"孩子的密码。她回想起女儿在班级里年龄偏小,三*的时候就有不交作业、和同学发生冲突的情况。到了*下半年,情绪问题就非常明显。而这时候自己正忙于读博士、搞科研,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
面对大孩子说的话,女儿经常有疑问,却得不到妈妈的解答。和孩子为数不多的交流,也是对孩子生活细节的"高控制"。姜福香举例说,自己以前一直盯孩子吃饭,老觉得孩子会吃不饱,"蔬菜必须都吃掉,牛奶必须每天喝"。现在她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生命,不是一块木头,"我只表达自己的要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休学前,女儿*好的成绩是班上第3名、全年级14个班排名第26。休学后,姜福香回归母亲的角色,"走进孩子的世界",经过两年零10个月的陪伴,2017年7月,孩子回到学校,如今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本硕连读。
只有走过这条路的家长才知道,父母的角色有多重要。姜福香在摸索中发现,出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出问题的家庭。"唯学业"、高控、争吵、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仅对孩子进行干预,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父母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必须改变家庭这个"土壤环境",树叶才能在风雨中舒展青翠,形成向上生长的生命循环。
2019年9月到2020年10月,姜福香在英国从事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对厌学休学家庭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的家庭调整理论",并于2019年11月获得版权保护。从2019年3月份,姜福香开始指导青少年休学家庭,至今已经帮助几百个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