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中脱颖而出
话题缘起:
2009年对广东来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正当广东在进行着“壮士断腕”式的痛苦转型的时候,又遭遇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危机,广东省委、省*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取得了结构转型中经济依旧保持9.5%的高速增长的奇迹,打破“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增速放缓”的惯例,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超常规转型”。然而,后危机时代的广东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转型中出现的人力资源困境。2010年新年伊始出现的“用工荒”,深刻表明,人力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也告诉我们:现有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探索出一条高效、快速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之路。而“校企合作”正是我省技工院校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在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训中心”,你会看到每台机器前面都有身穿蓝色工服的人员在操作机器,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大工厂。这个中心实际上是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建在学校的一个生产车间,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和生产任务,学生上课就在实训中心,产教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的过程。
学校还积极探索“厂中校”合作模式,把学校搬进工厂。TCL瑞智公司专门提供一个数控加工车间给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可在这里操作企业的设备、熟悉企业的技术文化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车间选聘的技术工人共同负责的教学模式,协助企业培养成熟的高级技师,提升在职人员的技能水平。
其实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的这种办学模式只是广东省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活动的缩影。据了解,为了适应广东产业升级的需要,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技能人才,我省技工院校广泛开展了“百校千企合作共赢”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展开,一批批适应我省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正脱颖而出。
产业升级,技能为先
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深刻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多次视察技工院校,并指出:“广东是人力资源大省,搞好技工教育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开设专业近400个,覆盖了包括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20个主要行业,2003年以来,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输送技能人才100多万人,成为我省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转换器”。
然而广东产业升级的步伐突飞猛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所说,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瓶颈并不是高级研发人才短缺,而是中、高级技工短缺!据统计,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我省技能人才缺口也高达81.5万人。
李惠武认为,为适应珠三角产业升级,我省每年应培养技能人才1000万人,其中中高级技能人才要达30%。
但现有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正在产业升级企业的燃眉之急。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对工人技能要求都在提升,因此不少企业感叹到“招技工难,招高级技工更难,招熟手的高级技工更是难上加难”。
“*职业教育*的问题就是与企业结合得不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不接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北京*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宇说。
他认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譬如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证书结合不紧密,更注重理论和文凭而轻视实训和技能。等等。
“当前,广东省技工院校普遍采取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不仅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因为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就业与市场对接,解决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的差距”陈宇表示。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说,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兴新型专业工人的需求。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学和培训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使技工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他表示,随着广东产业的不断升级,广东开始进入“技能时代”和“高技能时代”,技工教育将像发达*一样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主战场。“产业升级,技能为先,这一理念正在‘校企合作’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路径
2009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伟创力(珠海)制造有限公司接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笔订单,由于产品质量要求高,交货时限短,加之工人短缺,这使得企业顾虑重重。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安排180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伟创力公司顶岗实习。
这些年轻的学生仔并没有让伟创力公司失望,他们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不仅适应了企业的要求,确保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也成为了企业难得的技术工人,得到了美国客商的高度赞扬。为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伟创力公司将2000多万元的设备投放在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珠海分校,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陈俊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这都得益于学校这些年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学生们早就在“学中干,干中学”,所以马上就能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
“为什么在*生产的合资产品与国外生产的产品图纸都一样,但就是质量比国外的差很多?”
广东省轻工行业协会会长杨大行认为,产品质量差与技术工人有很大关系。现代制造业必须有现代的产业工人与之配套,再好的图纸没有技工生产,也成不了产品,技工水平不行,产品的合格率就低,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广东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职业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
其实从广东技工学校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技校始终秉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原则,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就与德国西门子独资公司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合作,掀开了我省技工院校借鉴探索先进职教*经验、深化校企合作的序幕。
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实践,深刻地揭示了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共识下,校企合作在我省技工院校遍地开花,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产品升级换代。
据了解,伴随着我省产业和企业结构深入转型优化,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更加多元,层次日趋深化。广州市机电技师依托实训中心、实践中心和技术中心等三大中心,实行“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短短几年他们就与浙江*现代工程研究所、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广州市机电技师校长张可安告诉笔者,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广州市机电技师还专门建了科研楼,设立企业驻校办公室,让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到教学和项目研发中来,形成了“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零距离”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搭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与德国公司有多年校企合作的珠海高级技校张中洲校长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校企合作这么多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合格技术工人一定要到企业去打造,德国企业出来的技术工人都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做事认真、注重细节,一个顶十个,这就是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结果。
校企合作:将成为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引擎
“职业技能教育是再造开发区生产力、再造产业链的强大动力源。”在广州开发区,你可以在办公楼最醒目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标语。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有很好的产业链,有很好的劳动者,如果能把新加坡‘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引入,将对我们产业升级起到加速作用。无论是对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种双赢。”华南师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曾经这么建议。
如今,他的建议正变成现实。广东技工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独领风骚,以其对社会的“有所作为”证明了自身“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吸引了世界众多企业的目光。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就主动与深圳市高等技工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所与丰田T-TEP合作的技工院校,双方以培养国际一流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起国内一流水平的汽车维修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丰田班”,将丰田公司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也极大地满足了丰田汽车公司的人力资源需求。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当前企业普遍研发资源有限的形势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有效依托学校技术力量进行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甚至解决企业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广州德银电子有限公司与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以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带动校企合作,成功研发了地铁投币BIM系统的机械部分,广州市绿都有限公司也与该校合作开发了开放式的信息智能化工业自动控制实训装置等,填补了进口设备国产化的空白,有效促进了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在*走向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与技工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这使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其前景必将更加广阔。为此,2010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袂省内100所优质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说,今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搭建一个合作紧密、机制优化、互利共赢的“百校千企”合作平台,形成一个二元融合、互补互促、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全省技工院校与1000多家包括世界500强、*百强在内的*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生产实训中心、产学合作项目、员工在职提升培训和订单培养项目,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全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
他还表示,为了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展,目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正在制定和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也将与其他*一道,促进落实现有*有关的促进校企合作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不少专家表示,在当前全省上下全力发展现代产业、集中力量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的关键时刻,“百校千企”校企合作这一崭新举措,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助推平台、作为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集约平台、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重点企业的平台,必将以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型的服务,成为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引擎。
他石之山:校企合作是发达*职业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
德国“校企合作”———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双元制”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一般情况是,每周在企业实践3~4天,身份是学徒,在学校学习1~2天,身份是学生。
德国的职业学校和国营的及私营的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每年西门子公司要培训7000名学徒,每年要从职业学校招收2000名新学徒,而每年申请学徒的有5万人,竞争很激烈。德国的公司并不把培训学徒当作低层次的工作,而是看做就业的准备。公司对受培训的学徒有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待遇。
新加坡“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自身独特的“双元制”模式———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独挡一面。
这种教学模式迅速被各理工和工艺教育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了新加坡的三次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