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交往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怎样在汉族群众中传播的?新疆汉族群众是怎样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疆各民族间的文化是怎样相互交流与影响的?新疆各民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是很多内地人、包括外国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我下面讲述的,是我两个多月来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里学维吾尔族舞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1、中秋节的维吾尔族舞
这天上午,“老王”参加了一个演出,中午回到家里后,他随便吃了一点东西,然后提上录放机就匆忙赶往公园。
很多舞友已经在公园里等他很久了,他们不断打电话催“老王”赶快来。
退休干部“老王”常到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唱歌,时间长了,他发现很多汉族群众喜欢跳维吾尔族舞,于是,他花了300多块钱买了一个录放机,又花了一百多块钱买了一节可充电的电池。从此,他每天来到公园给大家放维吾尔族舞曲。
这天是2007年9月25日,是中秋节。下午5点了,“老王”不时看手表。家里人给他打了几次电话催促他赶紧回家。但看到几十个舞友跳得如痴如醉,他实在不忍心说“到此结束”。
跳舞的人中,有他的熟人,而更多的则是不认识的。很少有人知道“老王”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录放机是他的。常有很多人陌生人问他:在这里跳舞要收费吗?“老王”一摆手:不要钱,想跳就跳。
“老王”义务服务只是图个高兴。看到大家高兴,他也高兴。
“老王”的跳舞点,是公园里很多维吾尔族舞跳舞点之一。跳维吾尔族舞的大部分人都是汉族人。
2、我迷上了维吾尔族舞
都说新疆人能歌善舞,但对于我这个新疆汉族人来说,我则是个缺乏音乐舞蹈天分的人。但没想到,最近我竟迷上了维吾尔族舞。
我从小就对舞蹈不感兴趣,看到舞台上和电影里的舞蹈表演,我不明白这样手舞足蹈有什么意思,纯粹是浪费时间,实在没有耐心看下去。
1994年,我有机会去了一次喀什,在艾提尕尔广场上,我看到一群维吾尔族人在跳维吾尔族舞,这不是什么正式的演出,纯粹是街上的人自娱自乐。没有乐队,只有一只手鼓,大家围成一圈儿,想跳就跳,想看就看。不时有人跳累了退出,也不时有人加入,好象这里的人谁都会跳舞。跳舞的人、看舞的人时多时少,只要手鼓声不停,就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跳舞的人有青年人,还有一些银须舞动的老年人。特别是维吾尔族老人在跳舞时浑身散发出不知疲倦的活力,让我感到非常惊奇。
我不禁暗暗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没有舞台跳舞,原来老年人也会如此沉迷于舞蹈,原来跳舞可以这样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在当时,大多数汉族人是不会这样在公共场合如此随意手舞足蹈的。
喀什之行,维吾尔族人率真、豪放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上了舞蹈——从喜欢维吾尔族舞开始。
以后我直接接触维吾尔族人的机会更多了,看维吾尔族人跳舞的机会也更多了,维吾尔族舞让我深深地感到:原来舞蹈是很美的,美得如同美酒一样令人沉醉。
看的多了,我也曾有过跃跃欲试地冲动,但一直缺乏跳动起来的勇气。
2007年9月初的一天,我走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里的林荫路上,忽然听到熟悉的新疆民歌声,还有节奏有力的手鼓声。闻声寻去,发现远处有一群人在跳舞。我快步走近,只见有几十个人聚集在这里跳维吾尔族舞,还有很多游客围成一圈儿驻足观看,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原来这里是一个群众自发形成的跳舞点。
偶然的路过,竟让我一下沉醉其中。从此以后,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来到这里看维吾尔族舞。
3、听到维吾尔音乐就想手舞足蹈
看维吾尔族舞,让人很难无动于衷。听着旋律欢快、节奏热烈地音乐声,我实在无法遏止跳舞的冲动。蠢蠢欲动的我决定学习维吾尔族舞。于是,我终于鼓足勇气在人群外模仿别人跳舞的动作。在我身旁,有一些人也在生硬地模仿着。
为了很快成为一个会跳维吾尔族舞的人,我在五一夜市花十块钱买了一张名为“新疆风情”的碟子,其中的“刀朗麦西莱甫”堪称维吾尔族舞的经典。后来,我又在二道桥花十块钱买了一张名为“恋人之情”的碟子,其中每一首舞曲都令人百听不厌。就这样,我每天在家里看跳维吾尔族舞的碟子,一边看,一边学。
维吾尔族舞热情奔放,喜欢跳维吾尔族舞的人也都非常热情。起初,当我在舞蹈的人群外边看边学时,常有人热情地鼓励我:“进去跳嘛。”还有人主动地告诉我在公园里的什么地方有人专门教维吾尔族舞。更有一些热心人还主动地指出我的错误,告诉我跳维吾尔族舞的规范的动作和步法,并耐心地给我示范:“你看,应该这样跳。”
教我跳维吾尔族舞的人有汉族,也有回族,他们那么认真,一丝不苟。他们之所以如此严格要求,不是因为彼此熟识,也不是因为有上级指示,更不是因为有什么奖金或表彰,他们只是为了告诉我真正的维吾尔族舞是什么样的,不要变样了,使我的维吾尔族舞*限度地保持维吾尔族舞的纯正性。
学舞大约一周后,我已经可以很大方地在人群中跳维吾尔族舞了;20多天后,当我跳舞时,我听到了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有人说我跳舞有刀郎舞(维吾尔族舞之一种)的味道。
4、内地人迷上了维吾尔族舞
有一位维吾尔族妇女,退休后常在人民公园跳舞,她的舞姿端庄而优美,很多人看了都禁不住感叹:看她跳舞真是一种享受!
有许多汉族妇女主动向她学跳舞,拜她为师。她60多岁了,为了满足汉族群众学舞的需要,她一曲接一曲地跳舞示范。大家尊敬地称她为“阿依老师”。这个称呼并不规范,但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敬意。
从贵州来乌鲁木齐打工的一位青年翘起大拇指对我说:“阿依老师跳得太美了,我天天到这里来看她跳舞,我已经在这里看了两个月了。”
5、弹奏维吾尔乐器的汉族人
“潘大哥”是汉族人,叫潘明星。两年前他“内退”后迷上了维吾尔乐器热瓦普,凭着他的音乐功底和刻苦,他很快就学会了弹奏热瓦普。他每天在公园里为喜欢跳维吾尔族舞的群众伴奏,常常在公园里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他言语不多,甚至连表情也不多,但你能从热瓦普发出的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到维吾尔音乐热情奔放的魅力。
起初在“潘大哥”身边跳维吾尔族舞的人大多数是汉族人和回族人。后来,许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也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两年来,只要不刮风下雨,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这里跳维吾尔族舞。夏天,这个跳舞点从北京时间早晨八、九点到晚上二十二点多都有人跳舞。到了冬天,很多人在白雪皑皑的公园里穿着鸭绒衣跳维吾尔族舞。
每逢节假日,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你既可以看到各族中老年人跳维吾尔族舞,也可以看到很多各族青年人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甚至还有汉族幼童在爷爷奶奶的引领下蹒跚学舞。
“潘大哥”的舞友中有会吹萨克斯的,有会拉二胡的,还有会吹唢呐、吹笛子、打手鼓的,还有爱唱歌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业余乐队,常有人请他们去演出。
6、教维吾尔族舞的回族人
在人民公园里,马继川跳舞很受关注,因为他的维吾尔族舞动作一会儿是男式的,一会儿是女式的,显示出非常纯熟的舞蹈技巧。
马继川是新疆回族人,50岁出头,但像40多岁。他每天都来公园跳舞。他告诉我,他从小就学过维吾尔族舞。他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他常常会主动纠正别人的动作。如果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会非常耐心地一招一式地教你。一次,我曾见他弯下腰用两手扯一位男士的裤角,纠正他的步法错误,差点儿把那位动作笨拙的男士拉倒。
因为马继川熟知维吾尔族舞的女式动作,所以很多喜爱维吾尔族舞的汉族中老年妇女对他格外青睐,纷纷上前求教,并亲切的称他为“马老师”。大约一周后,“马老师”已经有了几十个忠实的“学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跟他学维吾尔族舞。
如果你在人民公园里看到一群中老年妇女围着一个男士学维吾尔族舞,那个男士一定是“马老师”。
“马老师”教舞纯属义务奉献,不要一分钱的报酬。
每天,“马老师”在一群妇女中跳得大汗淋漓,但他依然精神焕发,乐此不疲。
7、穿维吾尔族服装的汉族人
很多喜欢跳维吾尔族舞的汉族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会跳维吾尔族舞,她们为了使自己的维吾尔族舞看起来更“正宗”,她们还花钱购置了维吾尔族花帽和维吾尔族传统服装。在众人面前身着维吾尔族传统服装,头戴漂亮的花帽,让他们跳舞时更有“感觉”,也更增添了许多自信和洒脱,其中还有几分自豪和得意。
一次,我看到三位汉族退休妇女身着鲜艳的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对于她们这些退休工资并不高、习惯于节俭的老人来说,花钱订制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是很“奢侈”的事。
“订制一套这样的衣服得花多少钱啊?”我很好奇。
一位老人笑呵呵地告诉我:“连帽子带衣服,130块钱。”
“包括鞋子吗?”我注意到她们穿的是带彩色花纹的皮鞋。
“这鞋子是另买的,40块钱一双。”她们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骄傲,为自己的美丽而骄傲——尽管她们的年龄并不年轻,尽管她们的身材并不是非常苗条。
“为什么一定要花这么的钱买衣服跳舞呢?”我问。
“为了健康,为了高兴嘛!”一位老人脱口而出。她愉快的神情显示出她对自己的花费感觉物超所值。
8、在新疆不要轻易断定谁不会跳舞
一天, 在人民公园的一个跳舞点,有一位妇女坐在一旁打毛衣,不时抬头看人们跳舞。
过了很久,她站起身来,把毛衣放进提包里,把提包挂在树上,然后走进人群跳起维吾尔族舞来。即使是不会跳舞的人,只要一看她的舞姿就可知其舞功之深厚。
这让我大为惊讶,我原以为她只会打毛衣呢。
还有一位汉族男士坐在一旁看别人跳舞。后来我看到,他站来给一个跳舞的小伙子示范如何跳得更好看一些,他的动作非常地道。
有一位汉族老年妇女,把孙女放进推车里,自己跳起舞来,一看即知有多年的“舞蹈史”。
我在心里暗暗感叹,会跳维吾尔族舞的汉族人怎么这么多?跳维吾尔族舞跳得这么“专业”的汉族人怎么这么多?
有一位满头白发的汉族人,像个快要退休的工人。他祖籍安徽。他在少年时代随父母来到新疆。
衣着简朴的他走在大街上——假若有人说他会跳维吾尔族舞,我一定不会相信。但事实是:他跳维吾尔族舞跳得很老道。我想,他一定在年轻的时候就会跳维吾尔族舞了。我主动向他请教,他谦虚地说:“我才学了两个多月。”
我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
他告诉我:为了学维吾尔族舞,我买磁带、碟子花了一百多块钱。我天天在家里穿着袜子在地板上练,我就不 相信别人能学会我就学不会。我准备以后再把蒙古族舞和藏族舞学会。
他的话令我感叹不已。
自从在这里大开眼界后,我再也不敢小看那些貌似缺乏舞蹈细胞的人了。只要没见过他(她)跳维吾尔族舞,千万不要凭感觉断定他(她)不会跳。
9、“苏大哥”的维吾尔族舞连维吾尔族人都佩服
我在人民公园里认识了“苏大哥”——他见我喜欢维吾尔族舞,便主动和我搭话。
“苏大哥”是新疆回族人,50多岁。他从小就与维吾尔族小孩一起玩耍。据他说,他曾在喀什艾提尕尔广场跳过维吾尔族舞,因为他的维吾尔族舞跳得非常棒,结果使在场的许多维吾尔族青年都“不敢跳了”。
“在新疆的不同地区,维吾尔族舞的风格也不一样。”说起维吾尔族舞,“苏大哥”的话滔滔不绝:我过去是开车的,新疆各地都跑遍了。伊宁和阿勒泰地区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那里的维吾尔族舞与哈萨克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塔成地区,那里的维吾尔族舞与俄罗斯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那里的维吾尔族舞与蒙古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吐鲁番、哈密、库车、阿克苏、喀什,维吾尔族舞也各有差异,并不都是完全一样的。
“哪个地方的维吾尔族舞更好看呢?”我问。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但当惯了记者总习惯于很无知地提问。很多时候的“无知之问”更容易简单直接地引出“有知”。
我的问题让谈兴正浓的“苏大哥”一怔,但他很快摇着头说:不能说哪个地方的维吾尔族舞比另一个地方的更好看,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和风格。我认为都挺好,只要自己喜欢、高兴就行!
其实每个维吾尔族人跳的维吾尔族舞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样,风格各异。我想,假如人人跳舞都一样的话,也实在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也正是各有风采,才使舞蹈具有永恒的魅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
10、一个特殊的维吾尔族舞友
在公园里,有一个很多人常见的维吾尔族青年,他是个不幸的智障者。他每天在公园里各个跳舞点转悠,脸上和衣服上有时会有些污物。
他很喜欢跳维吾尔族舞,在跳舞的人群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不仅自己喜欢跳舞,他还常常比划着手势邀请和鼓励围观者也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
在以汉族人为主的跳舞点,对他的加入,没有人呵斥他,更没有人驱赶他。有时他跳得兴奋起来,难免会发生碰撞,他总是歉意地呵呵一笑,而被撞的人也从无责怪,若无其事。
其实,大家很喜欢看他跳舞。我还偷学了他几招,成为我的保留动作。
他的维吾尔族舞富有激情和怪趣之美,饱含着机灵和想象力,别具一格。他跳舞时的神态是那样的坦荡和沉醉,仿佛每个细胞都沉浸在美妙的享受中,让我甚至有点羡慕:他比我活得潇洒、快乐!
无疑,这里也是他的乐园。
在这里,他已成为大家的舞友之一。
他喜欢吸烟。有时他主动向汉族人要烟、要火,有时也会有汉族人主动给他递烟。
一次,不知是谁给他了两瓶矿泉水,他热情地递给周围的人,大家善意地谢绝了,但他执着地要送出去。当有人接受一瓶后,我想他会留下一瓶自己喝,没想到他继续要把*一瓶水也送出去,直到别人接受为止。
我曾见过有人从衣袋里摸出一颗糖果给他,我以为他会很快剥开吃掉,没想到他顺手装进了自己的裤兜,似乎这对他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或许他的不以为然是为了显示作为“接受者”的自尊。
一位五十岁出头的舞友对我说:你别小看他,他也会看人呢。谁会不会对他好,他心里明白地很。只要他主动跟谁说话,你放心,那个人一定是个值得打交道的人。
我相信。他跟我说过话。
在公园里,有一位汉族摄影爱好者经常在跳舞点拍照,他还洗印出了很多照片免费送给那些跳舞的人。我们特殊的舞友也得到了一张照片。他显然对照片中自己的舞姿很满意,他欣喜不已地拿着照片让跳舞点的每一个人一一欣赏。他笑容满面,非常开心。
11、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文景观
在人民公园的跳舞点,你可以看到汉族男士与维吾尔族女士一起跳维吾尔族舞,也可以看到维吾尔族男士和汉族女士一起跳维吾尔族舞;你可以看到汉族人教汉族人跳维吾尔族舞,也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回族人教汉族人跳维吾尔族舞,有时你甚至可以看到有的维吾尔族人也在模仿汉族人和回族人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
在这里跳舞,完全是自由的。你可以看,也可以学。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也不管你跳得好不好,大家都不在意,每个人都沉浸在欢快、热烈的音乐中,享受着舞蹈之美。
在这里,各民族群众在一起有说有笑。
我看到,汉族大妈与她的朋友维吾尔族大妈在这里相遇,握手攀谈;我看到,汉族青年给维吾尔族大叔点烟;我看到,一位哈萨克族大姐主动给大家表演节目,一曲地道的二人转赢得阵阵热烈掌声;我看到,有三位女歌手用纯正的维吾尔语演唱新疆民歌,而歌手并不是维吾尔族;我看到,汉族和维吾尔族青年兴高采烈地一起跳舞,竟显舞技;我看到,很多汉族妈妈带着自己幼小的孩子来到这里一起学跳维吾尔族舞;我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汉族小女孩跳的维吾尔族舞连很多成年人都自叹不如;我看到,75岁高龄的汉族老太太在学维吾尔族舞;我看到,有一天竟有四个汉族人带来自己买的维吾尔传统乐器手鼓;我看到,有三位汉族人在一起学习弹奏热瓦普,一人一把热瓦普;我看到,夏天的北京时间22点了,还有很多人在公园里跳维吾尔族舞;我看到,很多内地汉族游客在这里录象、拍照,也亦步亦趋地学跳维吾尔族舞;我看到,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游客也喜笑颜开地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扭动着。
人民公园里的跳舞点,实际上已经成为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文化交融的园地,是内地游客和外国游客了解新疆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文景观。
12、新疆汉族流行维吾尔族舞
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群众自发性的跳舞点竟有十几个。其中有的跳舞点是收费的培训点,有很多汉族群众人花钱交学费跟专业的舞蹈老师学跳舞,他们既学汉族舞,也学维吾尔族舞、蒙古族舞、藏族舞等少数民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的特点是欢快、奔放,节奏感强,让人听到音乐声就想动、就想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汉族群众的广泛喜爱。
在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鲤鱼山公园、水磨沟公园、人民广场、市*广场,以及在许多住宅区的花园里,早晨或傍晚到处可见跳维吾尔族舞的群众,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汉族人。在水磨沟公园,汉族人跳维吾尔族舞的活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在二十多年以前,新疆的汉族群众主要从文艺演出中看到维吾尔族舞表演,而当时的文艺演出活动是很少的。
改革开放后,新疆各民族文化事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特别是由于电视的普及,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观赏维吾尔族舞表演。在新疆,无论是机关、厂矿、学校,无论是城市和乡村,只要举办文艺演出,维吾尔族舞几乎是必有的节目,而表演者大多是穿着维吾尔民族传统服装的汉族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汉族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观看维吾尔族舞,越来越多的汉族群众开始学跳维吾尔族舞,从观赏者转变为舞蹈者,在舞蹈中享受舞蹈的快乐。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疆各地的汉族群众中,一股“维吾尔族舞热”正在迅速升温,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地传播开来。
2007年9月22日,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举办了麦西莱甫(维吾尔族舞)大联欢,上千人载歌载舞;10月1日,在新疆巴楚县*届金秋胡杨文化旅游节上,有上万人表演麦西莱甫。
你如果参加新疆各地*或民间举办的文化活动,你一定会感受到麦西莱甫的魅力,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场面,让谁看了都会忍不住闻乐起舞。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实在是名不虚传。新疆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康巴尔汗创作的《盘子舞》,被誉为“二十世纪经典舞蹈”;年轻的舞蹈新星迪丽娜尔·阿布都拉曾获*舞蹈比赛一等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表演奖”、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1996年,第五届*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新疆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团的维吾尔族群舞《刀郎人》获得表演金奖。
新疆的文化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维吾尔族舞表演是必能掀起高潮的节目,国外观众无不为之倾倒。
13、一个忧郁的旁观者露出了微笑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人民公园跳维吾尔族舞,发现有一个中年汉族男子隔着人工湖观看我们跳舞。他有些瘦弱,戴着一副眼镜,脸色有些苍白,神情很忧郁。他站在那里几乎一动不动地观看了一下午,我始终没有看到他的脸上有一丝微笑。
第二天下午,我去跳舞,再次看到那个神情忧郁的中年男子孤独地站在远处观看大家跳舞,中间隔着一条人工湖——似乎他跟眼前这些快乐的跳舞者不是一个“圈儿”里的人,他只是一个漠然的旁观者而已。
以后我去跳舞,总能看到他:隔着人工湖站着,看大家跳舞,神情忧郁,形单影只。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我去人民公园跳舞,发现他站在人工湖的桥上看大家跳舞,但依然是忧郁的神情。
过了大约一周后,我去跳舞,发现“忧郁男子”从人工湖的桥上走下来,站在围观者的身后看大家跳舞,依然面无表情,令人难以捉摸。
又过了大约一周后,我去跳舞,我惊讶地看到:“忧郁男子” 在小声地向一位敲手鼓的人请教如何敲手鼓,*竟接过手鼓很别扭地敲击着,鼓声很轻,脸上的表情不再那么漠然和忧郁。
过了几天,我去跳舞,看到“忧郁男子”站在围观者中,他一边很认真地看大家跳舞,一边不时地在原地“踏步”。显然,他在尝试学跳维吾尔族舞,尽管动作很笨拙,很拘谨,但他毕竟开始“动”起来了,我终于看到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笑了,心里默默感叹:这是维吾尔族文化的神奇魅力改变了他!
14、维吾尔族舞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大个子”是个汉族小伙,也是个维吾尔族舞迷。当初我在跳舞的人群外学维吾尔族舞时,他也在圈外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很多人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向他学维吾尔族舞了。他也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只要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会很真诚地给他的“学生”指点示范。
一天,一位从东北来的女游客跟他学维吾尔族舞,她一定以为“大个子”的维吾尔族舞是正宗的。我想,这位东北女游客假如真的跟他学会了维吾尔族舞,她回到东北后一定也会把维吾尔族舞传到祖国的另一端去。而且,她东北的“学生”一定会认为她的维吾尔族舞跟“原产地” 是一样的,因为她去过新疆,是跟新疆人学的。
其实,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似与不似、是与不是的变化,*要么消失,要么因为“适者生存”而演绎成为一种新的形态。
在公园里,有很多学维吾尔族舞的汉族老年妇女,她们的口音带着明显的方言味,有甘肃、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地的口音,也有上海口音。她们显然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来到新疆的,她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很少有跳舞的闲情逸致。如今她们老了,她们需要老有所乐,于是,她们选择了维吾尔族舞。她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不会跳舞,而在人生的晚年,她们终于开始学跳舞了,恐怕连她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她们一生中学的*种舞蹈是维吾尔族舞。
看到她们学舞时动作生硬的样子,我依然感到她们跳得很美。
在跳舞的人群中,一位大约70多岁、满头银发的汉族老人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不是因为他跳得非常好,而是因为他几乎不是在跳,而更像是在走。他的腿和手似乎很费力地随着音乐颤抖着,不像很多人那样刻意追求动作的规范和标准。显然,他不在乎是否会有人笑话他,似乎只要是身体在活动就是他*的追求。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在这里跳维吾尔族舞:是因为他喜欢维吾尔族舞?还是为了健身?或是为了打发寂寞的时间?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这里是一个令他身心愉悦的地方,所以他选择了这里——这个跳维吾尔舞的地方。
我从不喜欢跳舞到爱上跳舞,从爱看跳舞到爱跳舞,从好意思跳舞到想跳舞就跳舞,我的性格与观念因跳舞而改变,是什么因素的影响使我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呢?
“苏大哥”曾告诉我:两年前,在人民公园,汉族人会跳的跳,不会跳的在一旁看。现在会不会跳的都跳。
无疑,汉族人羞于表现自我的性格已经大大的改变了。
二十多年以前,新疆汉族人只有极少数人在文艺演出时跳舞,而现在跳各种民族舞、现代舞已成为新疆汉族寻常百姓日常化的自娱自乐的活动。由于维吾尔族舞在最近二十多年来的广泛普及,跳维吾尔族舞已成为新疆越来越多的汉族群众日常化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我国当代汉族文化的一个颇有地域特色的一部分,成为反映、观察和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鲜活的标本。
15、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
在人民公园,有一次,我见一位汉族大妈抱着自己的孙女在一旁观看维吾尔族舞,并轻轻握着孙女的小手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着。小女孩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泽,她很快摆脱奶奶的手,自己举起双手舞动起来,竟还有模有样的。*,大妈把孙女放在地上,小女孩竟迈着蹒跚的步子跳起舞来。
这位大妈和她的小孙女不会意识到,她们此时此刻正在受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其实,世界上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人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都很难说自己的文化是绝对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人与人之间或不同民族之间,只要有交往,就必然有信息交流,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平等、和睦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各民族间的文化必然发生交流,必然产生相互影响。而且很多交流和影响都是在无意中发生、积淀、演化和生成的,使彼此的民族文化更多姿多彩、更富有恒久的魅力。
一次,我见一位中年汉族妇女抱着只有几岁大的女儿来到这里,她一边握着女儿的手随音乐舞动,一边微笑着对身旁的人说:“让她从小受受熏陶。”
有位舞友在公园里和我聊天时,他曾很感慨地说:“我们汉族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东西,只要是优秀的,我们就乐于学习人家。”
新疆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对当地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对增进各民族间的沟通与和睦相处具有非常积极、非常深远的意义。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只要建立在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这种交流与影响才会充分而和谐地发展,相得益彰。封闭必然落后,拒绝开放必然衰亡。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能够永远保持绝对的封闭和不变,没有任何民族能够绝对避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世界上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
16、远处有人手舞足蹈地走来
2007年10月初的一天下午,我来到“老王”的跳舞点,没有见到他。但这里依然聚集了很多人跳舞,多数人还都是往常那些舞迷们。*的不同是,播放音乐的录放机不是“老王”的那个,放音乐的人变成了另一个我陌生的汉族人。他一边吃着馕一边跳维吾尔族舞。当听到音乐磁带变调了后,他跟“老王”一样,赶紧把磁带取出来,用手压一压,拍一拍,继续放。
这里的舞友们,对长时间放音乐磁带导致卷带已经习以为常了。
音乐响了,大家继续跳,直到磁带卷带。
又有一些我从没见过的人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他们不知道“老王”是谁,也不知道今天的录放机是谁的。
今天“老王”因为什么事没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天依然可以像昨天一样继续跳舞。
在这里,你有时可以看到远处有人手舞足蹈地走来,那个人一定是跳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