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图语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图人的地方”,而普什图人亦是现时国内人口最多的族群。今天给大家分享了阿富汗有哪些礼仪,赶紧来看看吧!
阿富汗有哪些礼仪
1.相见礼仪
阿富汗属于多民族*,虽然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但是都能友好相处,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很热情好客,很讲礼貌,不论是在何处,只要碰到亲友、来访者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能热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礼。他们的见面礼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点几下头,并说“真主保佑您”。交往时要自然、热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注意力集中。
在阿富汗见到不认识的女士千万不能主动去交谈,即使是认识的女性,男士也不能主动伸出手去与其握手。妇女们更不能与不认识的男士去交往。男士不能为女士让座、帮扶等,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女士不能走在男人前面。要求女士要文静、谦和,不要大声谈笑和说话。
2.仪态礼仪
阿富汗人热情,但又很传统保守,所以,举止拘谨。与人交谈和交往时,都不抽烟,也不给对方敬烟。他们在平时交谈时,最喜欢的话题是生意场上的轶闻趣事,对旅游中的景致、文化古迹也很感兴趣。
3.服饰礼仪
不同的服饰、打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阿富汗至今还遗留着这个过去的痕迹。例如,一看到西装革履,留小胡子,有的还戴着羊皮帽子,特别是冬天,这些人不是*官员,就是知识分子。现在一些有钱的商人也学着如此打扮着装起来,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老百姓,则多是头上缠头巾,穿着条子大褂,上了年纪的人还留着大胡子,有的还穿着厚的皮鞋。
过去,妇女们要头戴面纱,身穿绣花的并带有各种颜色的服装。现在,妇女们的面纱不用戴了。2001年阿富汗成立了新的临时*以后,政策开放度加大,西方的好多东西逐渐引进阿富汗,妇女也得到了解放。从服饰上来说,妇女们已经有不少穿西式女装,特别是年轻女士穿得更多。有些姑娘们喜欢传统的红衣服,金线刺绣,非常鲜艳好看。很多女性喜欢手镯及其他装饰品。有的小伙子,特别是游牧民的年轻人,经常穿长衫,衫上还有各种图案,裤子很肥大,头上有头巾。
4.饮食礼仪
阿富汗虽然畜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很多,但人们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常吃的有小麦、玉米面及其豆类和各种杂粮。他们很喜欢油性较大的食物,所以吃肉以肥为好,喜欢吃牛肉、羊肉。一般情况下的待客方式必定有羊肉,如果是贵客来到,就用烤全羊款待。他们最喜欢吃的一种菜肴叫“舒尔包”,把切好的羊肉和作料一起放在砂锅里炖至快熟时,放上胡萝卜、扁豆、葡萄干、香菜、西红柿等一齐再用温火煮至全熟,营养丰富,味道十分美好。用此来招待客人也算是上品。
喝茶是阿富汗人偏爱的嗜好,无论贫富、老幼、男女都不能离开茶,特别是夏天,喝茶更是人人为之。有一种叫“无籽葡萄茶”,非常的香美,是招待客人的精品。在礼仪上,他们有喝三杯茶的讲究。所以,在阿富汗必须按照此礼仪办事。*杯茶是解渴,第二杯茶是友好表示.第三杯茶是礼节。只要是夏天就可以喝完三杯,其他时候也尽可能照礼仪办事。如果有特殊情况,实在不能喝了,就用双手在杯口按一下或盖住杯口一小会儿,表示敬意就可以了,与喝了的效果是一样的。
5.婚丧喜庆礼仪
在婚姻方面,阿富汗人几乎全是包办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来不让接触,连看都没看过一眼。只有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开始只能从镜子里窥视到对方的面容,因为,他们的结婚仪式是,在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用头巾罩住脸,不准揭开。到婚礼开始时,一对新人并肩而坐,前面放一块镜子,新人头上都有一块布盖住眼睛,只能偷偷地从缝隙间看到对方,然后两人一齐背诵《古兰经》,表示二人在真主面前结为永不分离的伴侣。礼毕,新郎要将新娘领到灶前吃甜食,表示新娘从此刻开始成为家里新的一员。
阿富汗人的家庭稳定,反对离婚,是伊斯兰教的规定,他们遵守得很严格。
他们的丧事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办,大致程序和其他穆斯林的人们一样。
6.旅游礼仪
阿富汗的旅游资源丰富,例如喀布尔是古代东西方的贸易中心,现在存有很多名胜古迹,古老的宝塔、墓碑、城堡、清真寺,有些是很著名的,像沙希杜沙姆施拉寺、巴碑尔大理石陵墓等。坎大哈虽然地势高,却是一块绿洲,水果丰富,清真寺有180多座,手工毯子非常好。赫拉特的历史更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有“中亚粮仓”之称,是古代中亚文化艺术中心,至今保留着很多遗址,是中外旅游者喜欢的地方。巴来安地处谷地,兴都库什山和巴巴库赫山为其营造出一片美丽的风光山色。还有佛教圣地巴米扬等著名旅游胜地。前几年,塔利班把大佛摧毁,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障碍。但是,这种无理非礼的行为,必然以其垮台遗臭万年。
阿富汗习俗与禁忌
主要习俗
阿富汗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观念很浓厚,小孩从小就跟父母学习宗教礼拜,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干什么,每天5次礼拜,不能少,一到时间,工人、农民、学生、商人、赶路的人、干部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进行礼拜,连武装警卫人员也不例外。
阿富汗妇女除自己的丈夫外,不准与任何男性交往,外出时要戴上头巾和面纱。在家里男子是家长,但从不干家务,工作之余,去清真寺、商场、茶馆等。他们是几代人同居,兄弟之间不分家,父母在,则是一家之主,父母去世,长子自然是继承家长。
阿富汗人除了每年要过很多宗教节日外,还有一个最隆重的瑙尔斯节,这是传统的波斯历法中的1月1日,现在一般称阿富法历法,是他们的新年,也是相当于我们的春节。*规定*放假15天,人们打扮漂亮后,走亲串友,还有各种体育、文娱活动,他们最喜欢跳阿坦舞,叼羊活动,很多穆斯林要去阿里巴德圣地去朝拜。*潮是春耕仪式,因为每年的3月21~23日是此节日,所以,到节日*举行春耕仪式,非常隆重,当地*长官、*人士都要参加,领大家破土耕种,纪念“祖先亚当”。此前还有赛马演唱会、舞蹈会等活动。
国庆节和独立日,主要是群众集会、游行等政治性的活动。
主要禁忌
禁止在旅游景点、公共场合把照相机或摄像机对准妇女,有的地方也禁止帐篷和村庄被拍照。当然,如果事先与当事人商量好,也是允许的。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谈论战争,疾病等事情。如果是在斋日里,妇女要吃东西时,包括吃饭,要偷偷摸摸地吃,不能让人看见。忌食猪肉。
阿富汗的风俗
阿富汗人在生活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伊斯兰教十分虔诚,严格遵守5条教规(又称作“五功”)。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个时辰面向麦加方位礼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经磕头。每周的星期五,他们通常还要举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聚会”,因此,星期五又称为聚礼日。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阿富汗人一年中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尤其是古尔邦节更是十分隆重,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古尔邦”即“献牲”之意,因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每逢此节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礼拜,并宰羊或骆驼、牛来待客或作为馈赠品,以示纪念。在斋月里,各地城乡的饭馆、茶楼、商店都要停业,白天,人们虔心诚意地不进食,夜间,大家明灯高悬地来欢庆。
阿富汗人常以各种装束来标明各自身份。乡间妇女外出时,往往戴着面纱。城市的上层妇女,戴面纱者已越来越少了。从事普通工作的一般男人,往往是头缠粗布的大头巾、留浓重的大胡子,身着竖条花纹的大裤,胸穿厚牛皮的大鞋。而知识分子,官员绅士或富商巨贾的装束打扮,则常常是戴着羊羔皮的船型帽,留着小胡须,穿着轻皮鞋,经常穿着西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的装束区别,将日趋消失。阿富汗这个穆斯林*,按风俗妇女须终生戴面纱。且这种面纱极长,从头一直拖到脚跟,将整个身子裹得严严实实。面纱的头部正面开两个小洞,以窥外界。但农村妇女在从事家务或野外劳动时,也有不戴面纱的。
库齐(即游牧部落)妇女喜装饰打扮,最平常的装饰品是宝石首饰。首先是戴"柯尔",即一种围绕在脖子上五六层的豪华首饰。其次是戴"班德",即一种粗大、很沉的手镯。库齐的年轻姑娘还都戴着称为"查德利"的面纱。游牧民族的年轻男子,常在眼部四周涂上蓝色颜料。有时候这种眼影会从眼睛周围一直涂到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