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今天给大家分享了阿拉伯有什么礼仪,赶紧来看看吧!
阿拉伯有什么礼仪
1) 见面礼
阿拉伯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人们首次见面或关系一般者见面时行握手礼;同性亲朋好友见面时行亲吻礼;关系特别要好的男子见面时要互相贴面,先贴左脸颊,再贴右脸颊,之后再贴一下左脸颊,以示友好;彼此熟悉或合得来的女子之间平时行握手礼,久别重逢时则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先亲一下对方的右脸颊,再亲一下左脸颊,之后再亲一下右脸颊。此外,部分阿拉伯*的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的见面礼节。例如,一些科威特人见面时,除了握手外,还喜欢吻对方的额头和鼻子。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做礼拜时,额头和鼻子是头部*着地的部位,吻这两个部位,一是表示尊重对方;二是期望双方吉祥如意。而也门马里卜地区的阿拉伯人则常行碰鼻尖礼。
2) 家庭礼仪
大多数阿拉伯人家庭讲究家庭礼仪,敬重双亲,尊老爱幼,亲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过,在一些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较严重的阿拉伯人家庭里,男主女从的现象普遍存在。
3) 公共场所礼仪
阿拉伯人比较讲究公共道德,出门时衣冠整洁,购物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特别尊重妇女,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等。当人们相遇时,步行者先问候骑乘者,年轻者先问候年长者,行者先问候坐者,后到者先问候先到者,个人先问候大家等。讲话时注意看着对方,声音不大不小,语言婉转;听讲者神情专注,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当有人需要帮忙时,大家都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阿拉伯人具有好客的优良传统,他们不仅逢年过节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盛情款待,而且对于素不相识的不速之客和萍水相逢的过路人,也同样以礼相待。倘若有谁待客冷淡或将远方客人拒之门外,则被认为有伤风化,会受到众人的批评。
阿拉伯咖啡的文化礼仪
客人进屋后,主人或其仆人首先必须奉上咖啡给客人,这是一种表示欢迎的基本礼仪。客人若见主人亲自倒咖啡,必须有所节制。只喝一杯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喝第三杯表示愿意持剑护卫主人。因此客人喝一、两杯是礼貌的,喝第三杯就越界了。若是男主人不在,女主人奉上咖啡,则只能喝一杯,以表敬意,喝第二杯便是对女主人的轻挑和藐视。
若斟咖啡的是仆人,客人一进门便可尽情饮用,仆人会一直不停地为客人服务,通常每次倒的量仅是两三口。咖啡杯圆形无耳,上宽下窄。客人只需将喝完的空杯左右摇晃,表示“谢谢”,执壶人就不会再倒上另一杯。外地人到沙漠作客常因为不了解这种习俗,还回咖啡杯时没有摇晃杯子,又不知如何表达而让胀满咖啡的肚子苦不堪言。
执壶人倒咖啡的方式是右手执杯,左手执壶,源自“右尊左卑”的传统观念。右手持杯呈给客人,表对客人的敬意。礼貌上,执壶人应站着替客人倒咖啡,由右边的客人开始轮到左边,直到全部客人都喝过才可坐下。若座席中有年长的女性,则须由她开始轮倒咖啡。
沙乌地有些地区,主人在倒咖啡时仅倒五分满,因为一旦倒满就表示对客人的侮辱。有些地区恰好相反,客人在作客前要先了解当地习俗。倘若是喜庆场合,譬如婚礼,执壶人倒咖啡时,会故意将右手的一叠杯子轻轻互相碰撞,发出声响,表达喜意或借此唤醒心不在焉的客人。在哀悼场合,执壶人倒咖啡时,必须小心翼翼,不发出声响,以表哀伤。
传统习俗里,倘若客人有事相求于主人,会将咖啡搁置于地上不喝,主人见状会问他有何需要?当客人获得主人愿意协助的承诺之后,必须将咖啡喝尽。主人若视而不见,消息便会竞走,臭名远播。别人喝了请托的咖啡,形同一种承诺,更象征着个人的信用,是无法毁坏的。当然,客人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是对他本人声誉的伤害。咖啡象征部落社会微妙的人际关系。
阿拉伯饮食习俗
阿拉伯*拥有灿烂的文化,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阿拉伯烹调艺术也有悠久的历史。它兼收并蓄,自成体系,也和阿拉伯文化一样,对其他民族的饮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欧洲各国烹制肉类和野味要加辛香佐料,就是受了阿拉伯人的影响;典型的阿拉伯风味食品“古斯古斯”成了素来讲究饮食的法国居民的日常饭菜,这就是鲜明的例证。据说,欧洲人制果酱的技术也是从阿拉伯人那儿学到的。
阿拉伯食品的特点之一是把原料弄碎。一种叫“荷木司”的食品是用豌豆泥加上橄榄油和柠檬汁制成的。“塔皮利”则是煮熟的麦粒、西红柿泥、香芹菜淋上橄榄油的凉拌菜,这两种菜的特点都是清淡爽口,吃完油腻的烤肉,再吃此菜最相宜。“穆塔巴利亚”类似我国的拌茄泥,是在烤茄子上加蒜、柠檬和麻油拌成的,吃在口中酸辣香,能开胃口,刺激食欲。有时“穆塔巴利亚”还拌上晶莹如珠的红石榴子,就更加悦目了。
除猪肉外,阿拉伯人也不吃马、骡、驴三种家畜的肉,只吃骆驼肉。叙利亚有些地区设有专门养肉驼的牧场,这些牧场大都由贝都因人经营。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不吃兔肉,有的地区则不吃带蹼的家禽肉。有些阿拉伯人不吃无鳞鱼,如星鲟和鳇鱼等。在野味中不吃鹰和戴胜鸟。
阿拉伯人喜欢吃牛羊肉,阿拉伯烤肉串堪称誉满全球(我国新疆地区自不用说)。各地出售烤肉串的饭馆也不少。原料是嫩牛肉片、肥羊肉片,用铁扦串起来架在火上烧。现在,阿拉伯*城市的饭馆里,还允许顾客自己动手烤。顾客围在电炉旁,边烤边吃。把滋滋流油的肉片和生菜、葱、西红柿薄片卷在薄饼或夹在面包里吃,由于自己动手,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据说烤肉这种吃法来自阿拉伯人的祖先,当年勇武善战的阿拉伯人没有固定的用餐地点和时间,只能在打仗间歇,用刀割下一块肉,用刀尖挑着在火上烤烤,聊以充饥。沿继下来,演变成今日的烤肉串。
“古斯古斯”是传统的阿拉伯食品,既是饭又是菜,小米饭浇上清炖羊肉,炖肉时加上胡椒、辣椒、杏仁、花生米。这种食品一定要趁热吃,特点是热、香、辣,令人吃得大汗淋漓,然而浑身轻松痛快。马格里布诸国的“古斯古斯”尤其驰名。
阿拉伯人的主食是面粉,烤成面包或做成叫“胡布兹”的薄饼。“基别”饼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末、香芹菜末和其他佐料都和在里面。黎巴嫩的“基别”饼里加的是鱼肉,吃起来别具风味。“萨里布萨”是一种味美价廉、颇受人们欢迎的食品,面里和上桃仁粉、花生粉,放在煎锅里煎透,出锅时浇上糖和用柠檬调的汁,焦黄酥脆,酸甜适口。
“穆札拉达”是用小扁豆、大米熬的粥,吃时淋上橄榄油,虽是家常便饭,却也清淡喷香,这是阿拉伯人民的主食。
在先知穆罕默德生日那天,穆斯林们都吃姜黄煮成的米饭,除姜黄这种香料外,米饭里还有豌豆、大葱。饭盛在托盘里,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家人围坐取食。人们用指尖把饭送到嘴里,阿拉伯人吃饭用右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斋月期间白天禁食,晚上饮食比平时更加丰盛。到了开斋节,人们宰牛杀羊大肆庆祝,还要互相馈赠,互相祝福。人们无论过什么节都要吃一种叫“库纳福”的节令食品。把稀面糊通过带小孔的器具漏在烤盘上,使之呈面条状,烤熟后放进用糖和桃仁调成的汁水中,然后用文火烘干,切成菱形块即可食用。
阿拉伯人吃饭虽不用筷子和刀叉,但也不会弄得满手油污。饭桌上都备有盛水的碗,是专供洗手用的。请客吃饭时,在进餐前,主人要为客人张罗洗手水,每吃一道菜洗一次手。盛大宴会时,洗手水里还撒上茉莉花。撤走残汤剩菜时连同桌布一起撤,再上菜另铺干净台布。
阿拉伯人吃饭时也交谈,但彼此不看对方。男女不同席,来客多由男主人陪同,一般男主人陪客人先吃,其次是妇女和孩子们,仆人*吃。如果来客是妇女,则由女主人作陪。
阿拉伯人请客先上菜,吃到一定程度再上主食,意思是请客人多吃菜,饭后吃水果。随后喝一杯茶或咖啡,客人可躺下休息片刻。到别人家做客,饭后休息并非失礼,这种习惯也是阿拉伯人游牧生活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早年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吃饭时总是席地而坐。饭后胃中充满食物,必须换换姿式,舒展一下肢体,这种习惯保留至今。如果吃饭时站着,或来回走动,阿拉伯人则认为是不礼貌的。
阿拉伯人喜欢吃甜食,也把糖果糕点当做馈赠亲友的佳品。阿拉伯*最常见的点心叫“哈里维亚特”,是用果仁、芝麻、蜂蜜和可可粉制成的。阿拉伯人也利用充足的水果资源,制成各种果脯,如伊拉克蜜枣还远销到我国呢。
阿拉伯人也喝酸奶,不过喝法和我国不同。他们把黄瓜、葱用盐腌十分钟,然后稍许加热,再和香菜、西红柿、酸奶拌在一起,吃起来清香可口,而且富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