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今天,朴新小编得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
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奠定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淡薄。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培养问题意识也很重要。
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总之,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双基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占有大量的数学知识,空谈培养问题意识,无异于纸上谈兵。
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会问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或“为什么”,还必须指导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点拨学生通过表面知识去挖掘隐含知识,从看似无疑的地方产生疑问,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深刻性。使学生学会用正面质疑、逆向质疑、层层深入、前后左右联系等方法,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快速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解析式”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求经过两点(0,5)和(-2,0)的直线解析式,当学生正准备奋笔疾书时,我告诉学生老师已经口算出直线的解析式,学生马上会想出一些问题:①老师求出的解析式是什么?②老师求出的解析式对吗?③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解出来的?当我一一解答完毕以后,有的学生就又会问:①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客观规律,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②当我们知道的是平面中的任意两点,如何快速求解析式?等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其思维的有序性、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数学课堂游戏教学
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数学组织教学尤为重要。如果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的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进而会使幼儿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教育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教师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就是让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类教学游戏通过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在教学认识“上下、前后”时,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或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认识“上下、前后”的具体含义,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完成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
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这一方法主要强调通过幼儿的感官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如:在认识圆形、三角形时,采用“玩变魔术”这个游戏。它是通过触摸感觉让幼儿感知几何图形。在整个游戏中,幼儿对于魔术箱中的东西充满了神秘感,也充满了向往。他们都想试一试、摸一摸魔术箱中的图形或实物。游戏规则要求孩子们必须说出图形或实物的特征。他们通过实验和老师的讲解,对于图形的特点理解的就很快。
而“找朋友”的游戏是培养幼儿数数的能力的较好方法,幼儿在伴奏音乐的节奏下的做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音乐停下幼儿就不能再动了,并且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组合在一起,幼儿对这种游戏十分的有兴趣,它即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我们还可以用口头语言游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巩固。它对发展幼儿数子的抽象能力和思维敏捷性作用有较好的效果。如我自编了“你拍我拍大家拍”的儿歌,儿歌中有数数子、有方位词,幼儿有节奏的一边朗诵儿歌一边做动作。而且这种游戏在站队放学等家长、吃饭前、课间活动时都可以使用。起到了既强化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避免了幼儿等待是的无趣。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幼儿教师利用成功效应激发学习的内在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心的感受,如完成一个习题演习,发现意外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心里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
经过多次管擦,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老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经常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比较难的幼儿孩子,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刘子叶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学校组织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积木盖大楼”的类游戏,他先摆满了积木,利用红色,绿色的三角和圆柱修建好了个房子,成了获胜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幼儿生活在集体生活当中,其他同学的行为对每个幼儿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数数小算盘”这一学具时,我让宋一诺、王艺博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围观,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要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种“玩”的过程,因为儿童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过把课本中的新知识传授转换成“玩耍”活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我们再讲比较抽象的数学题时,如果单凭学生们想象就有点枯燥,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建立一个不同的模型,这本身就是一个玩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这就使得枯燥的想象变得十分有乐趣,学生们也就不会排斥了。
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应用题的教学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1、教材编写的缺点,单元教学所引起的学生解题的思维定势
由于教材编写的局限性,在某一个具体的章节里面大部分应用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现在笔者正在教学除法计算。有很多学生在本章节的后期学习中,做应用题的时候甚至不用看题目就列出除法算式。我问孩子们为什么用除法,孩子们回答说:“现在,老师在教除法啊。所以当然用除法计算啊。”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平时每次的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单元测试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等到了总复习的时候,加减乘除法的应用题都来了,孩子们就不知道用什么运算了。
2,部分学生对应用题存在一种恐惧心理
部分学困生对于一般的计算或者记忆之类的知识,他们通过努力,或多次的,无意义的,机械的练习,还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但因为没有掌握加减乘除法的本质意义,所以无法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根本不知道用加减乘除法中的哪一种运算,无法解答问题,就随便的选择一种运算,瞎蒙,靠运气,往往是一蒙就错。所以在应用题学习中遭遇严重打击,因而就对后面的应用题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
二、应用题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如何展开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整个*阶段。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章节,而是将其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新课标、新教材有一个理念,就是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大多数的知识教学,特别是教学加减乘除法计算课的教学,它们的导入阶段,都是导入现实的情景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那种运算,然后再来学习具体的运算技能。
引导学生梳理基本的概念及基本关系,也就是要在*生的头脑中建立加减乘除法这四种运算的模型,理解掌握加减乘除法这四种运算的本质特征。
三、*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重点和关键
1、*一、*应用题教学重点和关键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加减乘除法这四种运算的模型,理解掌握加减乘除法这四种运算的本质特征。同时要进行应用题基本结构的训练。在切实掌握和、差、倍的基础上逐步熟悉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将一步基本应用题发展为两、三步的。重点放在基本的分析方法上。并提炼出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离开具体题目空谈方法。
3、从*开始,进入一般程序的训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专门训练运用不同的方法――画图、变间接条件为直接条件、找题眼、分析、综合、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等来解决问题。
4、五*把小数、分数纳入应用题中,它的本质特征和一、*的应用题基本结构一样。在切实掌握和、差、倍、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应用题也同时深化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