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攻击欲望是生命体的自然反应。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流露出攻击欲望,不过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些现象。比如,孩子撕书的行为在能够拿起书本的时候就出现了。他们对自己很喜欢的书籍也会毫不留情地撕毁。虽然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也是孩子在锻炼自己的感官协同能力,但是这种锻炼显然必须应该适当。那么,如何看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
个体之所以出现攻击欲望,和安全感缺乏息息相关。很多父母在亲子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如果孩子失去安全感,会表现出恐惧,会躲藏起来,不和人交往。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儿童由于自控能力缺乏,反而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欲望。比如,现在校园暴力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就是孩子攻击欲望强烈的体现。这种现象也说明,孩子们的安全感存在很大问题。这固然和社会整体环境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和父母关系、家庭教育有关。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本来就是他们的弱项,在离开熟悉的家庭进入到陌生的学校后无助感和不安感会更强烈。所以学校内总会有一些表现出暴力倾向的“校霸”学生,他们只要看同学不顺眼,就或打或骂。这些孩子的攻击欲望非常强烈,通常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都比较紧张。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点:气氛冷漠缺少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是来自单亲家庭,父爱和母爱都很缺少。也有一些是双亲家庭,不过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出了问题,并没有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如果孩子从小因为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来的攻击欲望,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纠正,他们就会成为问题孩子。
孩子的攻击欲望,除了撕书这样的攻击行为,也会摔打玩具,在花园里摘花,打骂宠物,甚至打父母的脸。虽然这些行为因为孩子的能力弱小,不会带来伤害性,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怒气和邪恶”。撕书是一个*的例证,书被撕坏了,这是一种破坏。孩子面对自己的战果,感到了满意。这是典型的“获胜的感觉,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苏醒”。
不过,作这些深层次的分析,或许只是学术的需要,事实上,对父母而言,只要能够意识到这些攻击欲望和行为背后的秘密就行了。父母只要认识到孩子之所以出现攻击欲望和行为,和他们缺乏安全感有关就好了。认识到不爱他们,或者爱得不适当,都会诱发孩子出现这样的极端行为。
除了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时调整。当孩子*次流露自己的攻击欲望时,比如撕书,父母谨记不要对孩子大声斥责,也不能视而不见,而要严肃地告诉孩子,撕书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要采取弥补措施。例如:“你撕书,书会痛的”“我们一起来把书粘好,好不好?”然后可以用胶水,和孩子一起把书粘好。
父母也可以用冷淡、伤心、生气等表情来传达自己因为他的这个行为令自己很不高兴。父母不要以为孩子的攻击欲望和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孩子这种攻击欲望的话,那么将会影响孩子的情感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导致他们会更冷酷无情,缺乏必要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冷酷的心绪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父母要切记,如果这种破坏和攻击的欲望得不到疏导,孩子长大后可能就是一个暴力分子,会成为酒鬼、瘾君子或者变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