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尤其材料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那么语文材料作文如何审题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一、从关键语句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除陈述客观事实之外,还会用一些关键语句总结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心、引申材料内涵或引导立意方向等。审题时,应从寻找关键语句入手。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竞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可犹豫和顾忌的呢?”
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数学家罗素的话“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可犹豫和顾忌的呢?”是关键语句,用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要勇于坚持真理”的观点,引导同学们就此展开思考,立意构思。
再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人们尊奉了20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字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燕子腿上绑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心使一个被信奉了2000多年的谬论终于得以更正。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鞋匠发现了燕子飞往南方过冬的秘密,而材料的主旨也用一句关键性的总结表现出来――“鞋匠的好奇心使一个被尊奉了2000多年的谬论终于得以更正”,且关键词“好奇心”在材料中出现不止次,明确了立意的方向。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只有客观事实,没有总结、评论或引申的语句,审题时,需要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剖析,理清因果关系,找准立意方向。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山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中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应从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乌鸦抓山羊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老鹰。孩子为什么称赞乌鸦?因为他欣赏乌鸦不甘平凡、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经过这样的分析,立意的角度不难确定。
三、从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的情感倾向中,也透露着命题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审题时,应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进行审题立意。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由“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可以判断出作者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因此,如果不注意这一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攻书莫畏难”等,则明显曲解了命题人的意图。
四、从辨明关系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的主旨暗含在事物相互的关系中。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审题时,辩明理顺这些关系,才能明确材料的主旨,确定恰当的立意方向。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的总数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的毛病导致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鹿和狼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者共处,才能保证它们各自不失本性,维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逆,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招致祸端。明白了材料中所给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有助于同学们迅速理解材料内涵,明确立意方向。
五、从分析意象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审题时,需要用心体会材料中给出的具体事物所表征的意象,从具体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寓意,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在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
一个孩子捡了一个
又将它丢弃
他一心想找到心中最美丽的贝壳
夕阳西下
伙伴们早已捡了满满一篮
而他
仍然在海滩上寻找,寻找……
材料中的主要形象是那个捡贝壳的孩子,他执著地寻找最美丽的贝壳的行为,暗含的是“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由此展开思考,立意是符合题意的。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1)、找出对象
审题时要仔细分辨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这些对象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3)、抓住关键
找出一个重点对象后,要重新搜索材料,看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4)、辨明是非
看材料中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也就是命题者意图。
(5)、查清原因
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也就是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2008年高考语文*2卷的作文材料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作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语文》(20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命题人在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议论性的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不明确,就像一个影片片段。这就给了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
从海龟的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出来了解情况,由于人为的干预,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结果遭受损失;从好心人的角度看,他自认为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小海龟,但却给海龟家族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老鹰的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据此,考生可以分别从海龟、老鹰、好心人的角度立意。
如果能从海龟和老鹰,好心人和海龟或老鹰的关系角度考虑,立意就会更为深刻,谈论的范畴就会更为宽广,比如从好心人和海龟的关系谈遵循自然规律;从海龟的生活和好心人的角度谈学校教育,谈家庭教育;从老鹰和海龟的关系角度谈机智和审时度势、综合把握信息的问题,其中最能让人接受的角度是从好心人和海龟的关系谈。
【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
方法一: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
先看2006年*卷(乌鸦抓羊),此材料的关键句实际上是*的一段,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的评价。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父子二人观点截然不同,显然有两种审题角度,即从父亲的角度或从儿子的角度就有两种不同的立意。从父亲来看,说它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可立意为:盲目模仿,自不量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儿子的角度来看,说它可爱,可爱在哪里?应是它有勇气,敢于挑战,敢于超越“前鸭”的精神。可立意为:“勇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拼搏”“勇于超越”等。
方法二:从分析中心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材料的中心动物,我称之为“主物公”(化用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乌鸦,中心事件是“抓羊”,事件结果是“失败”,我们就来分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会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分析,材料的涵义是: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必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想和现实”“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聪明的代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我们再看2009年*卷(兔子学游泳),首先来确定本材料的中心动物,“主物公”显然就是兔子。其次,我们看在兔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学游泳。*,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件的结果怎样,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针对兔子学游泳有哪些看法都是立意的角度,或者你本人的看法也是立意的角度。
方法三:从材料里出现的人或动物对中心事件的看法入手
1、从教练野鸭来说
显然,不可否认,野鸭教练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教练。他能把学习班的动物诸如小狗小龟都教会,而且他在兔子失败之后不乏鞭策和激励之语。他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9%来自汗水。加油!呷呷!”野鸭教练虽然认识到了成功需要汗水,却不考虑兔子(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盲目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一角度可立意“因材施教”“发现特长”“从实际出发”“要区别个性差异,抓住特长进行训练”。题目可以用《因材施教绽放精彩》《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如果认定野鸭的话是对的,写成“汗水铸就成功”,“付出就有收获”则就是跑题。
2、从评论家青蛙来谈
青蛙说:“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进行训练,而不发展特长?”显然这话是对的。青蛙强调扬长避短,针对特长训练。他看到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是兔子就让他奔跑是,是鸭子就让他游泳。可立意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可写的题目有《让兔子自由奔跑吧》《让特长绽放光彩》《扬长避短》《扬“长”而去》等。如写成“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就有点偏离题意。
3、从思想家仙鹤来审
仙鹤说:“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吗?”仙鹤到底是思想家,看问题深刻而全面。他能看到兔子(受教育者)既有自身的长处善于奔跑,又受先天的制约不善游泳这一特性,强调不要盲目模仿。但仙鹤并没有回避主观努力,重在强调多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改走他道,同样可以登上成功之巅。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以此可立意为: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不足,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才能成功,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可写的题目:《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的就是*的》《让汗水洒对地方》《生存的技能不止一种》等。如写“全面发展”就偏离了题意。
4、从动物管理局(的做法)来立意
首先明确,动物管理局此做法虽然出于好心,但不符合实际。打着为了“全面发展”的旗号,却在扼杀动物的天性,不从动物实际出发,违背动物自身规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可引申到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样样通,样样不精”,不符合社会对专才的需要。目前社会分工更细,更需以培养专才为主。从此,可立意为:全面发展真好吗?不要求“全”责“备”,“门门通不如一门精”“一招鲜,吃遍天”。如写成“关爱与成长”则偏离题意。
方法四:从“主物公”自身入手审题,即从兔子自身的角度或你对兔子学游泳失败怎么看的角度来立意
从此角度来引申,你认为兔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假定你就是兔子,你应该怎么做?可立意为:认识自己的长处,认清自我,勇敢做自己。可写的题目有《请给我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可谈在自己的一片天空里翱翔;可写《穿合脚的鞋子上路》,巧用比喻,显得语言优美,表达上可以加分。但此类题目一定要把其比喻内容揭示出来,自由飞翔的翅膀就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雄鹰就要翱翔苍穹,是蛟龙就要遨游大海。“合脚的鞋子”就是适合自己,只有发挥专长才能成功。
如写成“让我做一只奔跑的兔子吧”,既形象生动又紧扣材料,这就是好的命题。也有同学写成书信体,以兔子的名义给教练野鸭写信,写成“给野鸭教练的一封信”,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倒出自己的苦恼,亮出自己的特长,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只愿做一只奔跑的兔子。这种写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写成“相信自己,永不言弃”就是跑题了。
【文字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1、 读懂材料,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一般说来,现在高考作文在题目的设置上,不会给考生带来阅读上的障碍,虽说经常见到的是给一则或几则材料,但材料说明的问题和出题者的意图,是能够通过材料明白表达出来的。在阅读这样的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点睛句”(主旨句)。通过关键词句的反复推敲,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多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了操起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这则材料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谈的是艺术原则,若要深刻,就必须扩大迁移:和谐是美的*境界等
2、分析材料,挖掘本质
要紧紧抓住材料所阐发的中心进行深入的挖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材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材料的意图是什么,要抓住要领,明确主攻方向。例如: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
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 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3、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
看到作文材料时,要尽量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分析,比如原因与结果;量变到质变;局部到整体;对立与统一等。总之要辩证的看,要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材料。
例如: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这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写了三个人物,即安泰、盖娅和赫拉克勒斯。记了一件事: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安泰与盖娅是母子关系,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是对手关系。明乎此,我们就可以对这则材料作出多角度分析。
(1)从安泰的角度。无敌英雄安泰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忘掉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③时刻不忘祖国母亲的栽培。二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推理进行分析,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大地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至空中决斗,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④自知者明,只有能自知,才能无往而不胜;⑤要扬长避短。
(2)从母亲的角度。安泰的悲剧,做母亲的有没有责任?她为什么仅仅给予力量,而不努力培养安泰的自立能力?由此可以提炼出:⑥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⑦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⑧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他为什么能打败安泰?由于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由此可以提炼出: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⑩出奇才能制胜;{11}要讲究方法。
4、抓住关联,求同寻异。
有时候,命题由多则材料内容组成,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此类试题,对材料理解方式上与一则材料并没有什么差别,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其中的一则,而应全面地、联系地理解材料。
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斗;警惕糖衣炮弹等。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如:
材料一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材料二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是脚踏实地还是志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