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对牛弹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讽刺“说话不看对象”者。即使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说话也是如此,若总是“一视同仁”地说话,不但起不到丝毫作用,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才是正确的交流方式。
古时候,有一个只会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说话总是咬文嚼字。
有一天半夜,他被一只蝎子蛰醒了。于是,他马上摇头晃脑地喊道:“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虫所袭!”可是他一连说了好几遍,一次比一次嗓门大,他的妻子就是一动也不动。
接着,他又说道:“其身似琵琶,尾如铁锥。贤妻呀,快看看是何物?痛煞我也!”但是妻子仍然没有反应,*,他实在忍不住痛了,冲妻子大吼道:“孩子他妈,快来看看,蝎子蛰我了!”
读完这个故事,估计很多人都会捧腹大笑。原本是一件小事情,却被这个书呆子像说书似的,用一些不着调的话说出来。吃亏了,还不明白吃亏的原因,实在可悲。
试想,如果我们对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讲普希金,讲雪莱,她听得懂吗?那岂不是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会让她对你产生“你是在自我炫耀”的坏印象。同样的道理,如我们称一位尚未出嫁的姑娘叫大嫂,后果会怎样呢?直言朱元璋皇帝过去放牛、煮豆故事的穷苦朋友被杀,岂不是祸从口出,让皇帝难堪吗?
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什么样的人都有,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听话者,要了解其身份、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会有意义,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说话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依据听话者的不同特点,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顺利表述己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