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创新了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信息技术怎样应用*语文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信息技术怎样应用*语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
兴趣源于对个体神经系统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对于*生而言,其思维方式是处于直观、形象性阶段,他们的感官刺激来源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最终决定他们喜欢鲜艳的、跃动的、欢快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着重注意和记忆新鲜的事物。而信息技术恰恰因为自身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教学中板书讲授教学法无法呈现给学生的这些真实感,声音和活动的画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动机。
课堂导入在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巧妙设计课堂导入,让开头生动有趣,使学生从课间的玩耍中迅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生高度注意力,这是教学新课的一个首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用Flash展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代替了粉笔板书的潦草和不规范,并且赋予图片、文字以色彩与音乐旋律,使平面的课堂教学变成立体的、多彩的课堂。
在*教学课堂导入中,我常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以下几种方法。音乐激发兴趣法。音乐以美好韵律的特点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世界。将音乐融入教学当中,在课堂上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启发学生想象性思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一堂课上好上得有趣的关键因素。将音乐元素融会贯通地使用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比如在学习诗词《鹅鹅鹅》时,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形象并且生动地将鹅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二、多媒体教学能节约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的缩影。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程度地呈现生活的原态,对学生发散性联想思维的发挥起到激发和促进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上结合新的知识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和整合,将新旧知识形成内化。情境教学的创设,就是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故事情境中,尽可能地实现快乐学习,简易学习,寓学习于生活之中。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需要以和谐、愉快、双赢为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的乐趣,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在*教学课本中,“口语交际”内容的安排为学生写作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他们学生主动使用和运用说话的技能。比如在*教学*上册“练习”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把其中的一段内容设计编排成一个具体的节目,然后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奖励和鼓励为主。这个过程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和练习说话氛围,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说话,多表达,多运用。这样可以更有效率地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由于*生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积累尚浅,发挥多媒体直观性的优势,通过感官对经验进行获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灵感的来源。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思维的进一步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排列,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因此,巧妙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写作中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除了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使事件重演,还有利于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这种历史重演法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多媒体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组织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注意选择素材的科学性、有用性。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观察过程中应该提出和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思路源于“苏格拉底法”。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并且教给学生如何去观察的方法,只有让学生体会观察的乐趣,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现代技术教育在作文教学上以重现法发挥其作用。除了进行课文的拓展和生活的外延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在线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生的教学视野拓宽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说教师可以开一个博客,讲一些学习方法、学习心得,还有家长与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探究,把课题答案解析与学生家长分享。
*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地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如在导入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朱自清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呢?”教师的导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山渐显绿意,小草钻出地面,杏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可以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的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因此综合性学习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难忘*生活》,同学们分工合作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制作特别的班级纪念册。在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时,学生利用电脑创新地制作了动画临别赠言,有的同学还有新意地利用电脑画了一幅幅多彩、新意的画,并用打印机打出来,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有些同学以小组形式创新地利用电脑为学校写倡议书、建议书,并打印出来投递到校长信箱。全级的班干部还筹划搞一个创新地毕业联欢会。
毕业在即,毕业生早已经欢呼雀跃,未雨绸缪地凑在一起谈论如何搞个创新地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大家利用QQ和微博向同学们收集建议,*确定了创新的表演项目有10多个,其中学生的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创新的演绎,留在每个毕业生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一生宝贵的财富。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在这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单一的教学手段的限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创设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达到对文章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先出示榕树图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视频播放百鸟奏鸣及大榕树的近观远观图,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鸟的天堂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已然具像化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利用成熟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1、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合作交流更为方便。
小组合作学习时,电脑可以成为合作的焦点,学习信息指向明确,可以减少信息的流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或不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使得学习范围无限扩大。 在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可以点播,使信息大家共享,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单向反馈。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在自由讨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供老师和同学进行研讨。
2、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上和课后教师、学生、电脑之间的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地交流。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自由、更广泛地讨论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达成更大范围的、更有效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谓合理运用就是指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适当、适时、适度。适当是指内容适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自主航行于天际,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要避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直接得到问题的结果。适时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适度是指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实际决定何时、何处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到何种程度。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课堂教学中,单纯的口头论述和黑板板书难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对知识的良好吸收。而教学情景则是教师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对促进教学知识的迁移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影像特征,对语言、符号、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创设可视性、可听性、形象性及生动性的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感染力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课文中的人和物以色感、声感、形感、动感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全方面调动,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提高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针对*的*生来说,较难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因此,笔者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如下教学情景:情景一:一只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嘴里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吱吱吱”声碰上了一棵大树,并反射回蝙蝠的耳中,“告知”蝙蝠前方有危险,进而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二: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而蝙蝠的嘴变成飞机上的天线,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雷达探路后,分机接受雷达“告知”后绕过高山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了。
这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实物化、直观化、具体化,并生动活泼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解除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构建以及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课堂互动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环境,还能够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板书、演示、讲解、指导、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消化的过程和互动环节等的教学效果达到*化,极大地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学中,笔者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了如下互动式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动物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动物?(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壁虎图片,并配合图片简单介绍壁虎的习性体征)同学们见过这个小动物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均能回答出上述小动物是壁虎,并做简单介绍。
师:壁虎经常在夜间出来吃蚊子、苍蝇、蛾子等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壁虎的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同时,引出课题: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那么它又向谁借尾巴了呢?下面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动画片《小壁虎借尾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小壁虎借尾巴》,其内容与课文内容相似,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片。)
动画片播放完后,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探讨活动,并将探讨问题通过多媒体屏幕显示出来:
(1)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2)它都向谁借过尾巴?怎么借的?
(3)借到了吗,为什么?
学生结合动画片的实际内容,初步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学习活动,并通过收集、分析、思考、讨论、对比、尝试及体验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课外教学,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但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和限制,*语文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和平台,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一些课外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收集,并从视觉、听觉、空间等多种视听途径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延展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一、借助音乐,诱发想象
语文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的朗读恰当地配以合适的音乐,通过美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认识情感,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他们的情感处于*状态。这时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启迪引导,就能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小节,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优美动听的抒情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有感情朗读全文,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出来了,仿佛已来到了美丽的桂林,读得声情并茂。
面对学生的表现欲,我适时诱发他们进行想象,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相信你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你想写一首赞美桂林山水的小诗吗?”“情动而辞发”,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即兴创作了起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有人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我却欣赏桂林的水;有人说泰山雄天下,我却认为桂林山奇于世……”音乐用它那无形的笔触和看不见的色彩线条,在学生的想象空间勾勒了一组丰富灵活的形象,在听觉中为自己幻化出可任意摆布的视觉形象,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生认识事物主要从感知形象开始,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还有些课文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件正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媒体,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这些不仅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乃至学文提供了凭借,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在设计《云房子》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用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云是怎样变成大楼房,变成大礼堂,变成大冬瓜、变成美美的画的,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云还会变成什么?像这样结合图像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激发学生想象提供了条件。这样,课文内容借助Flash课件,将以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变成活生生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文字更生动、更具体、更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他们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他们自然而然地将鲜明的表象和丰富的想象同准确生动的语言紧密结合。
三、运用多媒体,引发想象
多媒体采用超文本结构,即非线性结构,使师生通过该系统的操作环境,实现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如教学《黄山奇松》“陪客松”时,教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出陪客松独特的姿势,然后以“人们为什么称它为陪客松?”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接着播放“黄山四绝”,让学生随着陪客松饱览黄山秀丽的风光后,再次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黄山风景美如画,作为黄山的主人陪客松,她会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情感向游人介绍黄山呢?现在你就是陪客松,同学们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你能为这些游客介绍吗?多媒体的运用,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表象,使学生的想象自由飞翔。再如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配音》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口形,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对话,并进行配音,这也十分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言语想象能力。
四、通过练习,丰富想象
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大胆地创造新的形象。
1、创造性复述
《龟兔赛跑》一文中,当画面上出现动物们给乌龟戴奖牌时,画外音响起,兔子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和乌龟再比一次!”这就是本篇课文设计的《龟兔第二次赛跑》的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以原文为中心,进行入情入理的想象。许多学生创造出的新形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解答趣味性的问题
如上完《皮球浮上来了》一课,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大问号――小朋友,你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拿到皮球?这种练习符合儿童求异好胜的心理,学生能以极其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
五、借助网络技术,拓展创造性想象
我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每学期帮助学生确定阅读专题,如,环境保护知识、科学家的故事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这些相关的知识、故事等。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交流、议论、比较,写读后感、写读书报告、编写小报等。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制作了许多有关环保方面的电脑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