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数学教学?如何使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儿童升入*而能较快地适应*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恰当,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1.培养幼儿认真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幼儿园的教学多在讲、听、看、模仿,这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进入*后,让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如,在“口编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看图”与“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带领他们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思考。
2.培养幼儿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学中,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思考欲望,创设适合幼儿思考的问题情境,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在学习“数的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教师所提问题呈阶梯式抛出:(1)初步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更简便的方法记录吗?”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一一罗列;(2)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培养幼儿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二要让幼儿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教师接着提出挑战性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这样,不仅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搞好四个方面的衔接
1.教材方面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材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的数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看图口编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内容包括:1-2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儿教材的编排上也存在着问题,数学知识重复,部分儿童易失去学习的新鲜感,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数学能力的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他们入*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1)直观的图求和实物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训练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示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看图按算式口编应用题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2.教法方面的衔接 幼儿园教学是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玩中有学,寓教于乐。*是直观形象,动静结合,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前班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课堂为主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减少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使之逐渐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并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地延长上课的时间,使之接近*,并注重“两个适应”能力的培养。
3.学法上的衔接 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率,幼儿园习惯的学习法难于适应*数学学习新的要求。学前班幼儿是学乐结合,不留作业,不考试,儿童感到轻松愉快,而*的学习方法,科目多、考试多、作业多,儿童很难适应新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衔接应着重促进幼儿发展,培养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幼儿由“学会”变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调动主动的学习热情
1.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进行猜数游戏:(1)老师说,让幼儿猜。谁像铅笔会写字;谁像鸭子水中游;谁像耳朵听声音;谁像小旗迎风飘;谁像称钩来卖菜;谁像哨子吹声音;谁像镰刀来割草;谁像麻花拧一道;谁像蝌蚪尾巴摇;谁像铅笔加鸡蛋。(2)指导幼儿当“小老师”写数,其他同学来猜。利用上述游戏,引导儿童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同时,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幼儿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学习“数的分合”时,可以提供具体实物,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去体验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字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学习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操作材料,就不会感觉数学活动枯燥,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3.通过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认识“人民币”时,通过带幼儿到超市学习购物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习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人民币的使用和面值的大小、文明购物的行为和礼仪、物品价格和所带钱币的数量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