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新知识,所以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那么**语文课怎样导入好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课怎样导入好
一、情境导入,以境激情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情境导入法容易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我播放名曲《送别》,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不但使学生进入“送别”的氛围中,很快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感悟文中诗句的意思。
三、故事导入,激发情感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导入课文,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因为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四、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是联系旧知,提示新课的导入方法,是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引导他们看一幅幅春天的图说一首首古诗,学生情绪高涨,不但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而且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那么明显,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抓住课题,质疑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并交流想知道什么内容。当我话音刚落,学生就异口异声地围绕课题说道:“生命桥是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生语文课怎样做好导入
一、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一种利用照片、简笔画、图片等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使学生从感性方面获得认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我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先展示了一张我站在游船上的照片,接着说:“同学们,现在我是一个导游,我将带领大家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然后我又出示了桂林风光的图片,有多姿的山的图片,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有漓江的水的图片,图片把水的清、静、绿的特点展现的一览无遗。学生们看到这些图片无不发出惊叹的声音,我趁机说:“桂林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课文细细地欣赏吧。”
二、故事导入法
孩子们都很爱听故事,这也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导入语时由讲故事入手,讲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想象力,开启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语就是先讲一个有关安徒生的小故事。安徒生是当时名望很大的人,许多人都想结识他,有一个富家小姐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凑到他身边不住地问他:“先生,我穿这件衣服好看么?颜色好不好?样式好不好?质料好不好?”安徒生听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您穿什么在我看来都一样,谈不上喜欢不喜欢。”那个小姐追问道:“那你喜欢的是什么样式的衣服呢?”安徒生的一句回答让整个宴会厅炸开了锅,他说:“皇帝的新装。”话音刚落,那位小姐的脸刷的红透了,周围的人也大笑不止。我马上说:“为什么安徒生的话能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呢?皇帝的新装为什么使大家如此开怀?”带着这种好奇心,学生们迅速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中。
三、游戏导入法
孩子生性活泼,天生爱动不爱静,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琴鹤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如果能够把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们边玩边学,玩学结合,就能够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比如,我在教授《曹冲称象》这一课时,上课前我先拿了一杆电子秤,看着我拿的东西,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故作神秘地说:“孩子们,上课前咱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一听说做游戏,孩子们热情高涨。我拿出电子秤,让他们来称东西。孩子们高高地举起手,争先恐后,拿着自己的东西跑到讲台上,这个称书包,那个称书本,有的称铅笔,有的称橡皮,还有的孩子把头上的发卡都取下来称量。孩子们个个都想参与,课堂上气氛热烈。接下来我说:“我们现在称物品可以用称,不但方便还很准确。那么,在古代要想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摇摇头,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我们古代人是怎么做的。”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不但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陶冶性情。用音乐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放松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可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篇,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可以播放《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教学《草原》课文前,可以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或腾格尔的《草原》或是韩红的《天路》。音乐导入法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唱,学生唱或者是听录音。
五、悬念导入法
孩子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期待。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可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去设计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勾起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如果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小狐狸遇见了,大家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啊?”学生肯定会回答说:“结果肯定是狐狸被老虎吞到肚子里了。”我又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是狐狸在前面耀武扬威走着,老虎乖乖地跟在狐狸的屁股后面,听从狐狸的指挥。为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咱们一起来学习《狐假虎威》。”由于悬念的诱惑,这个导入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诱导他们迅速进入课文。
六、谈话导入法
谈话,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谈话法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问大家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畅所欲言,有说吃大餐的,有说看电视的,有说上网玩游戏的,有说出国旅游的,等到大家说完之后,我带着对他们的羡慕,用饱含伤感的语气说:“你们的大年夜是幸福的,有亲人的陪伴,有可口的美食,有漂亮的衣服,有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在大年夜里,没有新衣服,连鞋子都没有,光脚走在冰冷的大街上,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结局会怎样呢?”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小女孩年龄相仿,可是生活却截然不同,学生们很快就打开课本急于知道小女孩的命运。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
*语文课如何进行课前导入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它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现行语文教材字字珠玑,篇篇佳妙,不仅文质兼美,且文题高妙,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功,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我们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开门见山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
二、情感导入法
人是讲感情的,有血有肉,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一些感情强烈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感导入法,用故事、诗歌、谜语、谈话、视频等多种形式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或相关内容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描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之间发生思想上的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更深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应用情感导入法,就是要让学生动“情”,只有让学生动“情”了,才能走近作者,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和锻炼。例如我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先是用多媒体播放98抗洪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接着出示党支部书记老汉的图片,深情地向同学们介绍党支部书记老汉的英雄事迹,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然后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文中“雨大、洪水凶猛”的句子,从人们惊慌失措和老汉临危不乱、沉着指挥这些句子,感受老支部书记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可视性,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视频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这与传统教学中的单独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改变。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写景文,但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此景较为陌生,单凭静态的文本学生很难看到桂林山水之美。我运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播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欣赏到了桂林的山之奇、险、秀,水之清、绿、静,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为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绘的境界有更深的见解。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既渲染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五、图片导入法
由于*生的年龄比较小,跟单调乏味的语言文字比较起来,生动和优美的图片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转移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简笔画、挂图、课本的插图或者是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图片,并且要在形象生动的图片当中融入丰富的教学知识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未去过大草原,对草原的了解过少或者是缺少比较深的印象,因而就较难感受到作者所叙述的蒙汉情和草原之美。
教师在上课之前,从网上搜集到一些关于草原的图片,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顿时,学生迅速地被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发表自身对草原的观点或者是看法。紧接着,教师说:“下面就让大家来学习《草原》这一篇课文,跟作者共同走进蒙古大草原,去欣赏作者所描绘的大草原是怎样的。”这样进行导入,跟学生的固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是相符合的,因而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怎样做好课堂导入
一、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对此学生的态度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美丽的丹顶鹤》主要描写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和高雅姿态。教师可以用谜语导入法,利用课件出示谜语,教师朗读“腿细长,脚瘦小,带红帽,穿白袍。”学生猜出谜语后,教师说道:“刚才的谜语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野生动物朋友――丹顶鹤,它是一种美丽、高贵的鸟类,想和它做朋友吗?那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吧!”《大禹治水》是*的课文,用讲故事方法导入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先把故事的前半截简单说一说,留个悬念,再问:“大禹治水是否成功了呢?想知道答案吗?那一起来看课文吧!”这样的导入方法,一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取得极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讲述,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多媒体视频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历史声音、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中,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的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联,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但长征是离现代*生很遥远的事情,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在导入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组歌》中的部分视频,如,《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会让学生观看得很投入。看完一组视频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刚才我们看的视频就是《七律・长征》这首诗里的一些场景,想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律・长征》吧!”这样可以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课文的创作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语文课上,恰当使用声情并茂的优美歌曲导入,会营造一种别样的课堂氛围,使活泼好动的*生不由自主地就投入学习中。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是著名作词家乔羽先生的作品,也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很多校园里大课间的背景音乐都采用这首歌曲。在导入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怎么和我们的*课课文是一样的啊!这样就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做,教学前播放《月光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会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就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交代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利用*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开课创设一些疑问,让学生在矛盾中、在悬念中,引发思考,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催生迫切的学习愿望的一种方法。设疑可以从课题入手――析题设疑;也可以从内容入手――悬念设疑。例如,《半截蜡烛》一文,导入时可让学生质疑,一般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中的半截蜡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样的设疑既能于“疑”中激发“思”,又直指整体性阅读的内核,直奔课文重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从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导入就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