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北京舞蹈培训机构 > 北京肚皮舞培训机构 >

天才领路者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北京舞蹈培训资讯 > 北京肚皮舞培训资讯 > 总算懂了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总算懂了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日期:2019-09-17 08:57:48     浏览:498    来源:天才领路者
核心提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如此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努力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一、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如此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应该努力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一、在感知中体会形象美  

*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形象感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写作对象的形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对写作对象的表面特征逐步深入,从而把握写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意的作文。如笔者布置学生写《春天来了》,做了如下工作:  

1、带学生到金鹗公园参观游览,充分体会春天的形象美。在参观之前,我事先强调要关注哪些事物,如树木、池塘、小动物的表现等。  

2、让学生集体讨论本次参观的心得,重点是“春天来到了金鹗公园的哪个地方”。在讨论中,我强调要注意所看到的景物和其它季节的不同。学生畅所欲言,效果显著。  

3、进入写作阶段。通过具体感知,学生初步学会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在想象中拓展生活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美的意境。这里的关键是要选好触媒―引起学生想象的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触媒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展示中欣赏语言美  

在*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在具体的写作讲评中,可将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文段、文章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互相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展示传神的词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他们在作文中往往能写出传神的词语。2、欣赏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有的运用了生动的修辞。如学生在《中秋赏月》中写到:月光一路小跑,一不小心撞到了花儿的花蕾上,将一颗露珠吓得滚落到地上。对这样生动的句子,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甚至还换用不同的修辞。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写人的文章中需要用到这种描写。因此,在作文教讲评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我的老师》中写到:这次考试我考得很不好。下课了,我扑在桌子上,心里很难受。刘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温和地说:“李聪,一次考试不理想并不说明你不聪明啊!你诚实爱劳动,老师们都很喜欢你,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听到老师说的话,我一下子哭了起来。  

笔者在讲评中念到这一段话(但笔者并没有说出作者的名字),并分析这段话中老师的形象,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讲到了在类似情况下,自己所遇到的父母或老师的情形。这种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兴趣,并使得他们在写作中能初步注意人物的个性。  

四、在比较中体味情操美  

*生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用健康美好的情操引导他们至关重要。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教师在作文讲评和个别指导时要多加引导,发现好的认识,纠正消极的情感。  

*语文怎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合理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生活中美丽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品味文章的好句子,通过对句子的美的发现来进行文章的鉴赏;比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给予学生呈现文章的美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来发现其中的美,来品味其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文章的欣赏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增加学生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2、通过文章的品读来发现其中的自然美  

在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来写美景的,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再现了客观的景色,对于这类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指引学生进行仔细的阅读,在进行反复阅读基础上来感受自然地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可以产生共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文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技巧。  

许多的文章散文都是对景色的描写,通过感受文章可以领悟其中美丽、清新的自然之美,同时作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以及自己的理想和情感,使得文章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寄托在美丽的事物上面,使得情感很自然的融入到景色当中,使得文章的境界有所提升,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品读到这些内容,那么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定会大有提高。  

3、对于文章要进行"美读",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进行文章的体验和感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阅读方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丽,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通过文章的美读,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文章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老师的深度讲解,自然而然起到了一定的美乐作用。  

4、对于文章的品味要深入,达到审美情趣的升华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的美,还要帮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审美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熏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的修养提升,帮助学生来感受文章的美,可以进一步掌握鉴赏文章的技巧。  

5、仔细的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美  

在语文课本中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也可以给予人们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念,而一个丑恶的人可以遭人唾骂,受到很多人的憎恨。文章中形象月鲜明说明对于学生的影响越发的深刻,通过作者情感的表达,必然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举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感特征,让学生体味其中的美与丑,树立一个好的审美观;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学生去追求美,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6、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启发学生的像,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素养,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造,发掘更多的美,真正的把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进行语言的再创造。通过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行实际的写作可以使得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的层次,使得学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得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健康、积极。  

如何培养*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一、感受形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拓展意境美  

*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体悟语言美  

在*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  

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是无声的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情感。*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表现社会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意境美的……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整体阅读中,我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和运用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语文教学,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场雪》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课文抓住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累厚这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瑞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第四段写了雪后美景,层次分明,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  

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教学中,我用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自由吟诵,进入情境,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轻快抒情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就在这种环境下集体朗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从而触动了他们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教学时,我通达辩文析词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为了让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如:“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让学生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作词(看、画、想、问),再体会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要认真看,仔细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以保证文件准确无误)。通过课堂上对词、句的分析、交流、揣摩,学生在心目中对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生活节俭的形象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从而养成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三、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去品味书中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受美、鉴赏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一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练。诗中有很多词、句值得我们去赏析、品尝。比如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能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再品尝一下“密密缝”“迟迟归”,学生就能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咀嚼一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又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与作者同享意境中的美。  

四、想,体味课文的再现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草原》一文语言文字优美、情境美,我着力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味课文的再现美。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奇丽风光,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景,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又让学生动手把想象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