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道德的内容
(1)管理目标的道德
凡是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者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道德性,才能使管理目标成为有效的目标。组织管理者为了使其管理目标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虑它的目标的道德性。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不同,其道德标准也有差异。
(2)管理手段的道德
手段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或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的途径、方法、办法和策略的总和。任何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组织管理者对手段的选择。而所选择的手段是否正当,即手段是否道德,会直接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在实现其管理目标时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在现代管理中,要求一切组织管理者在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而选择的所有手段,都必须正当与合法,必须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要坚决反对组织管理者为达到其私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或做法。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在组织管理中,调整和协调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不同的道德规范。*长期流传的“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虽是老话,却说明了人际关系管理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社会法制和监督体制不健全情况下,有的人滥用等价交换的原则,使人际交往中出现许多“关系网”现象,如“人情大于公章”的现象,以及“杀熟”现象,使人们感到信用危机、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人们的交往关系,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沿着平等、和睦、协调和有序的健康方向发展,就成为管理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人事管理的道德
任何管理职能都要通过人来执行,通过人的活动来实施。因此,如何管人、如何用人,不仅要考虑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而且要考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人存政存,人亡政息”,“天下治乱,往往系于用人”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却包含着较为深刻的道理。事实上,*历代许多*管理的决策都重视用人的德才要求。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在网罗人才的过程中,也很重视其所用人才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因素。当今我们的用人制度,更应该重视德的要求,必须坚持用人的德才兼备和知人善用的原则,反对“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做法,使我们的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道德化。
(5)财物管理的道德
没有物资钱财的组织根本不可能进行管理。但是,有了物资钱财的组织,也不一定能实现有效的管理目标,因为物资钱财总是要交给组织机构的人员去掌握和运用的。财物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与财物的道德风险成反比。如果管钱管物的人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我之物勿用”等最起码的道德意识都没有,必然会利欲熏心,贪污挪用,化公为私,这就必然动摇或削弱组织管理的物质基础。如何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财物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也是管理道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企业的管理体制及制度因素、企业文化因素、社会大环境因素等。个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环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时期所处环境的熏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对其今后的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这时期感知、认知事物,其个人的道德观初步形成。“孔融让梨”就是早期教育对其道德影响的表现。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企业是否做到组织结构科学合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人才培训培养机制是否激励有效等,都对管理道德的形成起到较大影响。一个企业有较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就可以抵御外来风险,化解内部冲突。一定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从外部影响、甚至改变个人的管理道德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观危机,如社会不同层次的管理道德问题、职业圈子中的管理道德问题、企业内部日常管理中面临的管理道德问题等。
(2)内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责任感因素等。个人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的管理者对事物判断就可能比较准确,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外部诱惑如何,其大多数会在道德准则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保持较强的一致性,不会因一时之事、一念之差而作出不正确的选择;反之则会在道德准则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作出不正确的选择。责任感是每个人对工作、企业、社会等所作出行为的负责态度,有较强责任感的人,是一个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职责和正确行使职权的管理者,敢于、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很少出现违背道德准则的情况;反之,缺乏责任感的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愿承担责任,甚至认为“事不关己”,推卸责任,则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