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动态地看,要实施生成式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关注生成教育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课堂如何关注生成教育
一、思想上教育观念要更新
在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不是死抱着守旧的教学方法,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将来发展着想。要力求分析和解决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不能让自己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要通过学习、探索、反思,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真正地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克服死板教条和沉闷,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真正地被调动起来。
二、认识上师生要转换角色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教学中的主角,只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要把知识的传授作为目的和主要任务,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到知识,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在这里,有教师,更有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避免给学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我们要爱学生,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学生有问题,我们要尽力帮其排忧解难,学生伤心了,我们要勤于开导等慢慢地,学生就会消除对我们的恐惧心理和敬畏思想,心理就有了安全感,就会信任我们,就会把我们当朋友了,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很积极,很轻松。
三、行动上学生要有自我能动性
在学生*次演讲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些任务,了解自己周围的热点或者焦点,以及自己喜欢或者厌恶的行为习惯,以此为提纲,写成演讲稿,准备演讲。课后学生积极搜集材料,主动调查,互相交流补充。有的同学说,最看不惯有人只顾自身利益,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如河道里的黑色污水,树上的白色垃圾,街头的小广告等。有的同学说,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每天晚上爸爸妈妈忙“加班”,每个人都要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有的则说,我们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看到此情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了有声有色的演讲比赛。演讲过程中,学生那直观形象的证据、多姿多彩的畅想感染了我,也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学生纷纷要求,从小做起,从我做起。通过这次比赛,我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获得自己的社会体验,从而增加了所学的社会知识,学会了对社会上的一些行为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从而会辨别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与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四、完善评价方法,学生学会自学
*语文教学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自改,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习作过程的反思,是在思想上与读者的对话。自改,即是学生要自己寻找出作品中所犯的错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要善于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品的快乐、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如“纠错字比赛”“妙笔生花”“我医标点”等活动。把有趣的活动与枯燥无味的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既调动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行修改,要相信他们会修改得更好。
同时,学生在改完作文以后,还可以讨论令自己迷惑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炫耀一下最令自己得意的地方,以不少于一百字写下自己的自评感悟。例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一直担心我的文章写得不够好,所以非常认真、仔细地修改了三遍。我自己认为文中描写“小明”在水里“戏水”的情景写得很棒,希望读了这篇文章的同学多多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和我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我会很感激。这是一个学生写的自评,完全是真心话,心里话,在小组评改作文中,他收到了许多同学的建议。经过再次修改、推荐,他的作品在校园的橱窗里展览。
*语文生成性教学
(一)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框架设计
所谓框架设计,就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方案,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的框架、轮廓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其思想其实质就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预设,它为课堂动态生成铺设道路,提供可能,是动态生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二)营造互动对话的课堂氛围
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因此,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不是看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对话的言语形式,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
(三)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知,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智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创造性等特征,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它使教师能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合理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性智慧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的行动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智慧的过程。
(四)构建教师、学生、文本多向多角度互动的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交流生成了新的信息,生成了课堂教学形态。因此,要使课堂有充分的信息交流空间,必须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向互动。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朋友引领的身份,以平等合作的姿态,以倾听悦纳的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灵;其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心理特征、能力水平相近,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竞赛、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沟通、质疑问难中互相弥补,共同提高;学生在唇枪舌剑、论辩切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互帮互助、分工协作中磨练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同时,师生还应加强与教材的互动,以唤起学习兴趣,融入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从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
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都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语文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情境生成策略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施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二、流程生成策略
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静止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三、题目生成策略
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词语生成策略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五、句子生成策略
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六、篇首生成策略
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七、中间生成策略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 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八、篇末生成策略
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
一、即时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有利信息,科学加以审视,对其是否具有教育资源价值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做出适当修正与补充,利用这些动态信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开放的、有利于彰显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平台,引发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同时鼓励质疑,倡导“标新立异”,不断点燃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问题或答案,进而不断生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学习资源。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两个“才”进行比较:“半个多钟头才……”表示时间长,表现了邱少云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突出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才20分钟”表示时间短,表现了战友们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
两个“才”有着时间长短之别。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说前一个表示时间长,而后一个表示时间短?”教师略作思考,即时引导辨析:“两个‘才’字在各自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对比发现:“才”在时间后表示时间长,在时间前表示时间短。进而,教师又临时出示“一斤苹果要5元钱才买到”、“一斤苹果才卖5元钱”等几个带“才”字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学生终于发现:“才”字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在数量词后表示数量多。这里,教师由一个质疑,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观察、比较和辨析,获得了规律性认识。
二、机智处理“意外”事件
由于受学生主体自我建构、能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尽管课前教师已经对学情做出了各种“可能”的预测与假设,但谁也难以穷尽课堂上种种“意外”出现的可能。当“意外”发生时,教师要正确面对,热心呵护,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尽量使这些具有资源价值的信息得以放大,让个别学生的发现成为全体学生的创造,使得课堂闪射智慧的火花,呈现跃动的生命力。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您平时教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审题,按题目要求来写。这篇课文题目叫‘草船借箭’,可内容明明写的是诸葛亮骗曹操的箭。这不矛盾吗?”这个问题不仅质疑了文本,也质疑了教师平时指导的写作方法。教师明显地感到很有价值,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筹备箭的问题上,周瑜与诸葛亮的策略有何不同,哪种做法更好,说明什么?”学生经过联系全文,积极讨论,终于认识到:周瑜以常规的思路提出“造箭”,诸葛亮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天时、地利,以及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大胆地以“骗箭”代“造箭”;箭是用来对付曹军的,交战时就“射回去”了,所以用“借”是幽默的写法,既讽刺了曹操,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一讨论,学生对文本内涵、对写作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和透彻。
三、热心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动态生成要取得实效,前提必须是基于一种平等对话与民主沟通的课堂文化氛围,使师生间彼此倾听和共同分享成为课堂关系的主旋律。只有在平等对话式的民主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自由思考,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终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合作伙伴”的教师,应该用温和、机智的行动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互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探究,获得更多元的理解,更真实更丰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课堂才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