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培训机构 >

天才领路者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培训资讯 > 总算明了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

总算明了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

日期:2019-09-24 09:07:38     浏览:414    来源:天才领路者
核心提示:议论文是小学阶段比较少见的文体,即使在小学中高年级,偶有安排也是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的。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  一、准确抓住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

议论文是*阶段比较少见的文体,即使在*中高年级,偶有安排也是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的。那么如何进行*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进行*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  

如何进行*语文高段议论文教学

 

一、准确抓住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应该是明确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用句大多使用判断句,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文章当中可能会有几个内容相似的句子出现,那到底哪个句子作为中心论点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不同之处在于论点要简练,并且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人是有骨气的”。 学习一篇议论文,把握住了论点,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多选择几篇短小的议论文,让学生比较、探讨论点常处的位置:或文首、或篇末、或中间,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其次,明确辨析论点的方法:一看能否统摄全篇,如果是复杂的议论文切不可把某个分论点误作中心论点;二看表述形式,是否明确的判断,是否完整的句子,因为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有的文章没有把论点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表述不是很集中,这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重视运用两种论据  

议论中的论据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道理论据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事实论据主要是指事例、史实、数字等。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清楚,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个论据的作用,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用事实论据贵在确凿,有代表性。另外运用事实论据要典型且新颖,不要总是拾人牙慧,缺少时代性。道理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经典言论还具有权威性。另外,还要明确这些论据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还是证明分论点的。对于连续列举的几个事例论据,还应当分析它们排列的次序和叙例的详略。  

三、学会运用多种论证  

在教学中发现,初学议论文有许多同学认为“论点+论据=议论文”,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走出误区,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论证的过程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看看作者是如何在论证中选用典型而恰当的材料去证明论点,如何运用这些论据去扣住论点进行分析说理的。如《谈骨气》中,作者在讲了文天祥的故事,也就是摆了事实论据后,又写道:“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这一句话就是作者在用材料论证论点,同时也起到了过渡作用,让前后内容衔接更自然。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思维的严密性,而不是论点和论据的简单相加。  

四、增加写作练习  

*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学了第四单元基本上能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和结构等,但写一篇议论文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依循“先立论,后驳论;先典范,后自由;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对议论文教学所选用的文本进行调整,尽量让学生多阅读学习简单的议论文。比如我添加了吴晗的《谈骨气》和胡绳的《想和做》等这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多见识不同结构的文章。另外我还进行一些口头练习。*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用身边的一些事情,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让学生谈谈中学生使用手机、中学生早恋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摘抄范文。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读者》上的,有的是*试卷上的阅读题,这样就保证了新鲜感和难易程度。并要求学生在抄完之后要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讲清楚文章是论证什么道理的,如何论证的。如此以来,学生在抄抄写写中,不仅欣赏了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为写完美的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语文高段议论文如何教学  

1、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厘清说理顺序  

议论文作为实用文体,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框架,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体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认识文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厘清说理的顺序,非常重要。  

笔者在教学*篇简单议论文《说勤奋》的时候,先出示文中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组词,让学生借助词语尝试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讲这两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总览课文,文中除了写故事,还写了什么内容?由此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光写了故事,还在讲道理:在课文的开头、事例的后头、课文的结尾,说的是关于勤奋的道理,即使是讲故事也是为了说道理。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顺势结合课题,揭示文体。然后请学生用比较熟悉的句式“先……然后……*……”梳理文章的思路,并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明确这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有了《说勤奋》的教学基础,再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就可以通过复习回归、前后勾连等方法,一方面复习巩固这类文体的基本结构,一方面补充简单议论文的一些变式:比如提出观点可以是开门见山,可以由某些自然现象提出,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提出,可以引用古训提出;在具体举例论证的过程中既有正面事例,也可以有反面事例等。让学生看到此类文本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丰富的表达形式,为指导学生说理打下基础。  

2、比较“事”“理”的多重关系,领会说理逻辑  

苏教版的几篇议论文,说理对象都是*生,观点的理解不是难点,*的难点是看作者如何围绕观点,把道理说清楚。解决这一重难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让学生领会说理文的逻辑内涵。  

(1)事例与事例比较,领会事例的典型性。议论文“以事说理”并非简单的事例叠加,而应该是领会事例内在的“说服力”。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发现事例选择的典型性,体会说理智慧。  

①同中有异,事例有代表性。《说勤奋》虽然都是讲司马光和童第周通过一生勤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通过事例的比较,他们会发现:虽然都是名人,但一个是古人,一个是今人;一个在历史上流芳百世,一个在国际上享受盛誉;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先天基础差;一个是史学领域,一个是生物学领域。由此,学生得出结论:不管是什么时代,在什么领域,基础如何,都需要持续的勤奋,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比较,让学生领会到了事例的代表性。  

②异中有同,事例有指向性。《谈礼貌》一文,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事例:“问路”是有求于人,“踩裙”是有过于人,“理发”是人有过于“我”,体现了“事与事的不重复性”。再走进事例,会发现,三则事例,都聚焦于人物态度和人物的对话,这是三则事例最一致的地方。正印证了中心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读这篇文章的故事,不妨让学生聚焦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事例的多元比较,让学生对议论文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有了一个多面的认识。  

(2)事例与观点比照,领会说理的严密性。简单议论文最终指向的是道理,事例始终是为道理服务。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事例时,尤其要抓住事例与道理的呼应点。  

《谈礼貌》一文是典型的“一事一议”,教学时不妨通过列表填表的方式,让学生同桌合作,填写清楚“事件、人物、语言、结果、道理”等项目,然后对照表格,让学生比照三个事例和三个对应的道理,并思考:如果打乱事例和道理的位置行不行?引导学生进行事例和道理的比对,走向深度思考。牛皋与岳飞问路,一个无礼,一个有礼,因而得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生踩了女青年的“裙子”,连忙道歉,避免了纠纷,因而得出“礼貌可以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朱师傅帮周总理理发刮伤了他的脸,周总理却反过来安慰他,因而得出“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每个事例紧扣道理,既不能随意调换事例的位置,也不能随意调换道理的位置。  

议论文最关键的就是事例与道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寻找事例内部和观点之间相互印证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内在联系,学生就能真正获得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锻炼。  

(3)道理与道理比较,领会说理的层递性。《学与问》一文通过比较异同,学生会发现,哥白尼的事例突出他问得多,很“好问”,告诉读者科学探究始于问;沈括的事例不仅强调问,还强调了他爱思考,告诉读者要把天才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两个事例之间,还有一段承接上文的议论,告诉读者“应当问”“学会问”“能者为师”,由此文章说理的思路才连贯,使得道理的阐述逐步深入。  

多元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捋清、把握“事”“理”的多重关系,让他们拥有专业的阅读视角,他们才能真正明白议论文说理的智慧,获得逻辑思维的提升。  

3、随文迁移拓展,掌握说理方法  

议论文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学会说理,课堂内外适当的迁移拓展,既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又能掌握说理的方法,提高说理能力。  

(1)事例替换。如何替换事例,恰能检验学生能否领会到事例的典型性和说理的严密性。教学《说勤奋》,学完文中的事例后,教师出示了一段自身勤奋教书的事例,问学生:这样的事例语言简洁,呼应观点,能够替换到文中去吗?学生经过思索,大多认为不可以。因为此老师非名人,取得的成就不明显,事例缺少代表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爱因斯坦、匡衡勤奋的事例,问学生能否替换?如果能,可以替换文中哪一个事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都思维严密,既考虑到了事例的典型性,又兼顾了事例在文中恰当的位置。  

(2)素材缩写。如何缩写素材,提取素材中的核心要点,可以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及“事”“理”一致性的认识。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教师将*《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拿出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具体生动,有环境烘托,有人物对话,有细节刻画,请学生辨析它能否直接替换《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李时珍的事例?

学生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说理文语言精当,事例为观点服务,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所以不能直接替换,必须进行缩减和概括。由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素材转化为事例,一定要呼应道理,使得事例和道理一致。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语文文字的概括,直抵“以事说理”的核心。  

(3)添加“议论”。苏教版的简单议论文大都一事一议。典型的就是《谈礼貌》一文,说理方式丰富,有引用古训、俗话的,有运用比喻的,还有灵活使用关联词说理的。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迁移。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学生学完三个事例后,现场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添加“议论”学说理。学生或引用名人名言,或化用古训俗语,或巧用比喻双关等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说理实践。  

(4)事例改编。人教版*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举了“洗澡水的旋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三个事例,三个事例都写明了“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薛法根老师追问:一般写科学故事都会在“反复实验”上写具体,但文中却详细写明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这样叙述事例,正是为了呼应中心观点――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诞生。而实验的过程和观点关联不大,因此略写。教学到这一步,老师又追问:如果我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么事例的哪部分内容要写清楚?学生反应过来:“反复实验”这一经过要具体写。如此一来,学生就知道,事例侧重点在哪里,全看要说明什么道理。  

人教版*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  

一、排除议论文起始教学中的障碍  

万事开头难,议论文的起始教学也是如此,引导得好,学生学习议论文就有兴趣有动力,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终生受益。现在的*生到高中毕业仍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抓好议论文的起始教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起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情绪抵触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往往对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文体感兴趣,而对议论文就觉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师一开始讲解就是论点论据地全方位抽象解剖。因此学生一接触议论文就有一定的心理障碍;B惯性思维形式的思维障碍。议论文的生动形象性不及及记叙文强,学生易受记叙文等文体特点影响,写出来的文章论据与论点不符;C积累缺陷带来的知识障碍,诸如缺乏感性认识,议论常识,缺乏可供议论的材料等都会给学生学习和写作议论性文体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  

要排除障碍,在起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议论常识外,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多渠道、多样化有序地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并养成摘记、整理的习惯。议论文包容性大,要求阅读和写作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多读,多积累才能见多识广,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2、熟读乃至背诵一些典范的议论文。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灵活方式,让学生背诵《谈骨气》、《从三到万》、《想和做》等结构易掌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让他们头脑中有一些议论文的框架。有新知识出现时,则以旧引新,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总之排除障碍,议论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就实现有望了。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议论文  

议论文教学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后,教师就得想法让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学习议论文,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阅读议论文的一些简单方法:  

(一)储存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一定的议论文知识,才能准确地辨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明白议论的表达方式。具体做法是供给学生一些记叙和议论的语段材料,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获得一些议论文的感性认识,头脑中有了一些“议论”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所给文章,看其议论的话题及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二)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思路。知道了观点,就得想一想,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怎样的方法,循着怎样的思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当学生对论据的概念已把握的情况下,便能迅速地辨认论据类型,相应地论证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议论文语言与其它文体不同之处就是语言的严密性和论辩性,作者所诉的问题能否经得起推敲,关键是语言的严密性,这也是议论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标志之一。  

三、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写议论文  

学以致用,学生阅读学习了议论文的基础上,写作议论文就较为容易了。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重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写作一些浅显的议论文。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简单的程序:  

1、分清重点、逐个训练。其实*语文第四册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体现训练的针对性。  

2、精心设计、耐心指导。  

审题指导是关键。根据标题里的一些显著字眼,采用标志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抓住议论的要害之处,使议论能够紧扣题目深化开去。  

3、反复揣摩、巧设题目。议论文特别是给材料作文,拟一个好的标题能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不少色彩,从而诱人阅读。大致说来议论文拟题有以下要求: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整齐。(这里不再赘述)

4、方法多样、训练议论能力。  

课前说名言议名言,抄名言警句,结合生活现象和学生喜好训练作文不失为训练议论能力的好方法。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吗”结合时弊写文,学生兴趣浓厚,可写的东西也多。学生对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怀玉公主》特别感兴趣,我就训练他们写人物评论,于是就有了对容嬷嬷扮演者大加称赞的语句“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很逼真,怎么下得了手痛打善良可爱的小燕子?”;也有对韵贵人的中肯评价,说她“既可恨又可怜”,评人物显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爱憎。另外将佳作定期成集,在班内传阅,促发大多数人的写作兴趣,这样议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件苦事。  

5、*重视学生作文信息反馈。每次作文突出一个评改重点,在下次作文前作为评讲及指导作文的依据,而且不仅要突出“篇”的优秀之作,也要突出“段、句”的优秀者,意在使大多数同学都有一种作文的成功感。  

*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教学  

一、 抓住关键词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指文章的论点或核心,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一篇议论文,无论它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都会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只有抓住这样的观点,才算抓住文章的核心,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由于*生刚刚接触议论文,因此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或过高,应该把*阶段议论的学习看作是向中学阶段议论文学习的启蒙和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条简单的规律,即议论文的论点大多隐藏在课题中,比如《说勤奋》《谈礼貌》等。当然,有时候遇到的议论文除了大论点以外还会有几个分论点,即每一部分或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小论点分别进行阐述的。这样的小论点往往会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比如《为人民服务》中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大论点分解成“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等几个分论点。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以后,再来边浏览课文边找出段落中隐含作者观点的那个中心句或重点句,并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这样有的放矢,便能事半功倍。  

二、 厘清表达式  

学生知道了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作者是运用什么材料(论据)和用什么方法来阐述(论证)事理的。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明白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知晓和学习作者的表达(证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关注的往往只是文本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很少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即文章是怎么写的。  

其实,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非常明显,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名言、列数据等形式。当然,厘清这样的表达方式不能通过空洞的说教,而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巧妙引导。福建教育附属*副校长、特级教师林莘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用“引用”的方法学习“引用”,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对比”,用“举例”的方法学习“举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作者的论点有了透彻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独到的论证方法也有了深刻的感知,可谓一箭双雕。在明白了文本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再来一个读写互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本文的基本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某一观点或感受。这样做,能更好地实现话语的形式迁移,赋予议论文教学更好的担当。  

三、 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即使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这一固有特点,努力体现语文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味?首先需要我们确立牢固的语文意识。无论什么文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地将这种语文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比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中关于司马迁的生死名言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课内外积累,说一说还有哪些关于生死的至理名言。于是,学生便会吟诵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教学既是对“生死意义”的拓展和提升,也是对学生已有积累的激发和唤醒,同时也是学生现场尝试运用引证法的实践经历。  

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与“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中这两个“死”的语义时,大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置换比较。于是,在学生们的口中,“牺牲、就义、献身、捐躯”以及“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翘辫子、一命呜呼”等褒贬分明的词语便迸发而出。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真切地触摸到“语言的温度”,欣赏到“文字的色彩”。假如把语文味比成一副“不温不火”、利于身心的汤药,那么,这副汤药就得靠语文意识这把文火慢慢地熬。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