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作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加强字词教学
①关于生字。什么是生字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它:一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如在某学段某单元的某一篇课文出现,而在以前的课文中未曾出现过的字;二是在学生的自读或者抽读中,发现一些学生不认识或者读错了的字。
对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上的处理方法是:教师将生字规范而又快速地板书在黑板上;抽一至二名成绩基础不一样的学生上黑板注音,其他学生在书上寻找并注音;师生校正黑板上的注音情况;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齐读三遍黑板上已经校正了的生字及其读音;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组词,或者读课文中相关语句来理解性地记住它们。
②关于多音字。一般地说,*语文教材中所编入的课文,大致有三种情况:*种是课文中没有多音字;第二种是课文中有多音字,但是数量不多;第三种是课文中有很多的多音字。
对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上的处理方法同样可以是:教师将多音字规范而又快速地板书在黑板上;抽一至二名成绩基础不一样的学生上黑板注音并组词,其他学生在书本上寻找并注音、组词;师生共同校正黑板上的注音、组词情况;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齐读三遍黑板上已经校正了的多音字及其组词;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刻意地记住这些多音字。
③关于形似字。形体相似的字,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最容易搞错。在课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辨析。并仍然通过注音、组词来掌握它们的差异。
朗读教学对策
1.保证足够时间
*语文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将这45分钟的时间全部用来“讲学”,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有些教师甚至在一堂课上根本不进行朗读教学,即便是留给了学生一点朗读时间,那也只是如“蜻蜓点水”般的匆匆而过。朗读时间的严重缺失,使得学生接受朗读训练的次数也不够,正因为平时的积累太少,所以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考虑,高度重视朗读的作用,保证足够朗读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朗读,给予他们朗读训练的机会。当然,教师也可以把朗读训练安排在课外,当作一个课后作业交给学生来完成。
2.提高朗读效率
在有足够时间的基础上,就需要老师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种文字的不同读法,即对语言、语速、语调、停顿段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1)朗读是以“正确”为前提的。尤其是对教材中标明儿化音的字词,教师自己要认真练读,找到正确的发音,教会学生。在北方地区,方言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这一点必须重视。
其次,读“正确”的基本要求还包括不随意添字漏字。*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一般都是名篇佳作,其语言都是非常规范的,所以这些佳作都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典范。学生在朗读时,切忌不能随意添字漏字。
(2)在“正确”的前提下要读“流利”。
我校仅仅只有42.8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读得“正确”“流利”的。影响学生朗读“流利”的因素包括:顿读、重复、破句等。而这些因素大多会出现在长句子中,之所以会造成学生朗读不“流利”,大多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好语言的节奏而造成的。所以训练学生的语感,教会学生正确的读法。
加强文学教育
从因材施教到授之以渔
教师除了精心推荐作品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汲取作品的精华之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确实,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推荐和讲解优秀作品,绝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因为,同一篇文学作品,由于师生的人生经历等存在差异,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往往也有很大不同:教师认为平淡无味的文字,学生可能感触颇丰;教师读得津津有味的内容,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塞给学生,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激荡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涟漪。例如,分析《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猪八戒的形象并不美好,猪八戒代表着懒惰、好吃、愚笨;有的学生认为猪八戒贪婪、自私、好色,与孙悟空的形象相比,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假丑恶和真善美;也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品味,他们认为猪八戒虽然外表丑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但他可爱又有点小聪明,语言幽默,其别样的审美趣味和喜剧化的表现方式,增强了《西游记》这部作品的艺术性。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审美品位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阅读的自主权和理解感悟的自主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例如,诗歌类作品要加深对意境的理解,把握语言的节奏,体悟文中的情感;散文类作品要重视对背景的分析和文思的捕捉,理清作者的思路;小说类作品要掌握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感悟世态炎凉……此外,在文学教育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必需的文学知识,用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剑走偏锋”到创设意境
兴趣是成功之母,但是当前的现实是,经典的作品未必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采用“剑走偏锋”之道。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学生无精打采,表情呆滞,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品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我就转换了一个话题:“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大家知道吗?谁来说说《灵芙醉客绿柳庄》一节中张无忌一伙中毒的事。”话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讨论起来。我请一位学生简述张无忌一伙中毒的过程,之后趁机问:“那剧毒是怎么来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这剧毒的产生与我们今天《智取生辰纲》中的中毒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就这样顺利成章地把学生从热衷的武侠世界拉回到对课文的自主思考中。这一“剑走偏锋”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叶圣陶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有融入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才有可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相应的启示。”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朗读、情景表演、讲故事、做评论、借助多媒体播放场景片段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作品的意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先借助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以鸟语花香、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欣赏到春天的美好,进而理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领悟到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放一曲《春天在哪里》,通过创设意境,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分享到朱自清内心的喜悦,感受到朱自清对未来的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语言意境,能够再现文章情境,创设情感意境,能够增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在文学教育中情感得到激荡,思想得到熏陶,审美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