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根本,也一直是让学生揪心,老师烦心的难题。那么怎么辅导*生做语文阅读题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怎么辅导*生做语文阅读题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解答
1、辨文体,感知内容
*阶段阅读理解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寓言故事)、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每种文体都有其特点和着重表现的地方。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首先要确定一下是那种文体,再根据文体知识边读边进行分析。
1.1 记叙文首先要找到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弄清记叙的顺序。接着看看作者为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描写。*看看开头结尾的特点。
1.2 说明文首先找说明对象及特点,接着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3 散文阅读主要关注语言和所含哲理。
1.4 议论文首先找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接着看作者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分层次,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都突出文章的主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要让学生练习为文章分段,准确简练地归纳每段意思。当然,教师要告诉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以便在阅读理解中反复应用。
2.1 摘句法,主要选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或过渡句。
2.2 串联法,找出每句话的重点词串联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3 取主法,以段中重点作为段意,次要的省略。
2.4 根据体裁特点概括。
3、找中心,理解主题
一篇文章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正确的找到文章的中心,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更好的解答文章后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边读边想,通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归纳的方法。
3.1 通过题目概括,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虽没有揭示也与中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题目。
3.2 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记叙文的中心句往往是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3.3 通过主要内容体会,这需要阅读者在认真读并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4、识生字,积累词语
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平时做阅读理解时,对于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边阅读边积累。对于生词要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办法理解其意思。积累的多了方法会掌握的越来越熟练,对词语理解也不会再有畏难的情绪。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联系上下文。(2)拆字凑义。(3)找近义词。(4)联系生活实际。
*遍阅读完,二三遍怎么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4.1 看问题,锁定范围。先读问题再读短文,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及时抓住文中与问题关系密切的信息,寻找答案。
4.2 借原话,巧妙解题。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阅读理解后问题所指向的关键字、词、句子或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重点的理解与分析。"找原话"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是提倡的,但要想准确的找到原话需要认真地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反映的句子,再将句子放到阅读理解的文字材料中去,对短文进行理解,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了。
有些问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有的问题指定必须要使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变成自己的话后再回答。
4.3 选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我们要教给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1)理解词语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将句子或词语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或是联系实际生活,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情景来帮助答题。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那个人来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3)谈启示或感想要让学生先阐明文章的主旨,接着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准备怎样践行或是已经怎样践行过。
当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题都要始终立足中心。因为文中的字、词、句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从中心出发答案就有了落脚点。对于一些固定题的答题方法,例如:修辞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开头结尾的关系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要多渗透,尽量让学生掌握。
4.4 看要求,找准答点。题目的要求是学生答题的依据,如不注意*可能满盘皆输。所以在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看要求的习惯,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后问题的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用笔圈下来,作为作答的要点。例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原文作答,如果学生没有看要求,不结合原文就会导致答案偏离问题,失分是必然的。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看开头和结尾
(1)看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开头,落笔就点明了中心,作者的“情”当然也就不难捕捉到。
(2)看结尾。文章结尾虽然各异,但一般总结性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比较明显,轻易捕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卒显章意:“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析文章标题
(1)直接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他的中心意思。如《为人民服务》《*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种子的力来赞颂*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联想型。联想型标题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竹》初看此标题,只知道本文写的是竹子,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生来说就比较难了。我们对于这样的文章标题就要反复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看看是否有哪些事物与文章的标题可以联系在一起,找出其共性所在。“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常青;梅:傲然而立;竹:宁折不屈。想到这,我们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轻松地挖掘出作者的“情”了。
三、找中心句
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需要我们用慧眼把它找出来。《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中心句比较多。第二段“天空一碧如洗”,从这儿就可知道本段讲了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天空的特点是“一碧如洗”。从这个“一碧如洗”,就可得知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喜爱之情。第三段“小河清澈见底”,第四段“原野热闹非凡”,从这三个中心句中,我们就可以断定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
《千年古镇――周庄 》这篇文章中的中心句也比较多。第二段“周庄之奇奇在水。”第三段“周庄之奇奇在桥。”第四段“周庄之奇还奇在周庄人家。”这些中心句你只要找到了,要你回答本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些问题都不在话下了。
四、挖细节描写
细节是对重大情节而言。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于细微处见真情。具体说,细节描写是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又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细微的生活情节进行描写,写出一个人的特点,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把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来突出中心思想。细节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细节。
(1)细节与故事情节。在《故乡》这个故事中,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文章具体而且细致地描绘了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气,这反映了被压迫农民的辛酸与不幸。《小英雄雨来》的*段里有“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的细节描写,表面看,这些细小动作的描写在文章中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其实不然,这个细节不仅为雨来能逃跑,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做了铺垫,而且通过“露、抖、抹、吹、望”等动词,进一步从行动上准确地反映了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
(2)细节与人物性格。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雪地里的红棉袄》,只要你挖出来“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这些细节,然后对其反复读、细细品、慢慢嚼,把这些细节描写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你就可以感受到嫂子那淳朴、无私的情感。
《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我”把纸条留在小红车的雨刷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却足以证明“我”的细心与为别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细节与文章结构。《妈妈喜欢吃鱼头》文中“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这个细节有力地刻画了含辛茹苦、对后辈呵护有加的母亲形象。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你就明白了,“我明白了,人做了母亲之后,都喜欢吃鱼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有趣”这个文眼进行描写。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外貌,另一方面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不同寻常的提问方式与讲课方式。这些细节贯穿文章之中,无不体现出金先生的“有趣”。
在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教
1、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对话是探索真理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利于师生双方敞开心扉,打开对话心灵之窗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推动者。
只有建立起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话才能平等,交流才能通畅,思维才能活跃,广*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和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宽容、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自由交往和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学习。同时,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说"不",允许学生畅谈自己不同于教师和他人的看法与见解,发表与众不同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课堂才能焕发出活泼而灵动的乐章。
2、打造和谐课堂,营造阅读氛围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的过程。教师是和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
因此,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充分参与、畅所欲言。教师的亲切往往被学生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更应该给予奖励,因为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3、授之于渔,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3、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鼓励学生反思。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4、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5、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6、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