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不管知识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都不应该满足,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知识。那么*语文课堂怎样吃透教材,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课堂怎样吃透教材
一、静心阅读
现代社会,滚滚红尘,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这不仅仅反映在其他行业,在教育行业也有所折射。领导要求我们课堂效率要高,学生解读要快,教案一月一查,心得体会一周一次……所以,教辅资料成堆,狼吞虎咽盛行。教师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疲于奔命。静心阅读竟然变成了奢侈品。
但是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越应该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扎扎实实地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静下心来,与每一位作者对话,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可栖息的港湾。如果语文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真的危险了。
二、细品文章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有透过“文字”这扇窗,我们才有可能窥探到作者的内心。因此,细读文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细读文本呢?笔者认为,可借助于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考试大纲》为参考,先给文章进行分类,再按这一类文章考查点的不同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以散文阅读为例,高考大纲规定: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2.鉴赏散文的思路结构;3.鉴赏散文的形象;4.鉴赏散文的主旨、情感;5.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等。
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此为依据,进行仔细阅读。比如“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中的“重要语句”一般具有特殊性。比如说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句子本身前后矛盾甚至于一个词直接反映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留心的地方。只要我们静心阅读,仔细观察,总会发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领悟编者的意图
除了与读者对话,我们还需要和编者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篇文章安排在这里?它与前后文章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在整本教材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着怎样的重要性等等。
*语文如何才能吃透教材
一、抓好课文中的经典语段
课文中的经典语段,不外乎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读懂关键词语的意思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之感。而课文中那些关于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动物描写的片段,语言优美、描述精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有效范本。
1、以文释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
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充分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了课文中这样的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就可以把握中心,提挈全文,沟通文脉。平时,对于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的课文,我总习惯于导入课文后给学生范读一遍。学生边听边在相应的语句上打上问号。教学*下册第四单元《检阅》一课,我范读完后,请学生说说听完《检阅》这一课后,“检阅”到哪些让他们赞美的词语或令他们疑惑的词语。学生纷纷举手发出赞美或提出疑问,其中一个学生对“棘手”不理解。
于是,我就鼓励其他学生帮助他。果然,有学生使用“拆字组词法”解释为“像荆棘一样刺手”,真不错;还有学生使用了“找近义词法”解释为“难办”(这词文中就有),技高一筹;更难得的是,又有学生引用课文中的话具体而生动地解释为“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就这样,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找,不但激发了学生找难词、难句的兴趣,而且拓宽了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对难词、难句的理解和把握。
2、以文串文,用课文中的经典语段反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的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地,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如果教师的文学底蕴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筛选课文中的经典语段反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策略。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以课文*自然段导入,再以*自然段结尾:怪不得文中说“山谷中,早先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抓住“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和“她是我的朋友”这两种矛盾的心情反复提示、反复引读……这些经典语段有难理解的或值得积累的精美语言,有可以进行语言训练的重点,有对写法有启示之处。
3、以文练文,用课文中的经典语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经典语段,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教学能力。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我总喜欢把指令用格言或谚语来表达:“温故而知新”“不动笔墨不读书”“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等。在回答问题时,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诗句等。如有一题阅读题:让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有的学生划出了“可怜的小草又软又黄,还有几根小草顽强地生存着,像沙漠中的小树”这一句,我引导学生这样回答:因为这句话使我进一步理解了诗句“野为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有的学生划出了“我走进枫树林,只见一片片叶子红得像火”这一句,我就引导学生感叹为因为这正是诗人杜牧所描绘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通过以文练文,既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经典语段记得牢,会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记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抓实课文后练习、资料
教师如何对自己这堂课进行自我评价,需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一堂课上下来,教师感觉很顺,那么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了。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内容丰富,有朗诵、问题、摘录、选做题、小练笔、资料袋……还有课文旁“金泡泡”中的提示也是钻研文本的重要资源。
1、课后的练习要抓实
教材课后设计的这些练习,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利用会发现,重探究善积累,重朗读添情趣,重实践勤练笔。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围绕这“四重”来进行教学设计,将“四重”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我们又要发挥创造能力,将这“四重”灵活运用。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实施这“四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教学《七颗钻石》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学生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围绕课后选做题,我让学生想象:
(1)文中小姑娘找水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如果你是她会梦到什么?
(2)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上帝,否则,等她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3)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4)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2、“金泡泡”的作用要重视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在课文中插入帮助学生学习,以“学习伙伴”呈现的话语。这些话语是黄色的,呈泡泡形状。这些“金泡泡”很会提问,既及时,又能抓住关键。这些“金泡泡”的作用是那么神奇,学生在不经意间“联系上下文理解了‘鲜艳’的意思”,思索着:“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那么是不是这样就够了呢?我想,这样只是教教材。语文教师要用教材,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在教学《争吵》一文时,读到“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旁边的“小泡泡”中提出:“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如果没有这句话的出现,我们往往会一晃而过,忽略了对这次对话的理解,当然也就忽视了俩人不同的心理。学习到这儿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感受叹号的作用,提问学生,从这个感叹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开展语言训练: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等着( )。”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等着( )。”通过交流,学生弄清了克莱谛等着与“我”重归于好,而“我”等着拿戒尺防御。怪不得“我”是“挨到了放学”。这更衬托了克莱谛对同学之宽容、对友情之珍视。值得一提的是,“金泡泡”还表扬“这里的‘挨’用得真好!”这使得学生对“挨”的多音、内涵记忆深刻。
三、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品质内涵
课文中的品质内涵是文本的主旨所在。教师只有在全身心地研读文本,才会瞬间有所触动、有所启迪,让人感同身受。
1、要懂得“捕捉瞬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有所触动、有所启迪、有所震撼的瞬间用精练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主旨。以人教版*语文*下册第15课《争吵》一文为例,除了引导学生懂得宽容别人,珍视友情,还可以挖掘父亲的话,设计这样一些疑问:听了父亲的话,“我”怎样想?怎样做?“我”和克莱谛之间会再发生什么事?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后,班上的小帅脱口而出:“爸爸又会打我吧?”他的话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我正想对他发脾气,转而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吗?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安利柯的爸爸会打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位教育有方的爸爸,一定不会打他的。因为“我又记起父亲‘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错了,就应该*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2、要敢于“联想翩翩”
对自己在研读过程产生的瞬间触动,要加以合理和丰富的联想,使这些触动的内涵更为深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位教师在执教《燕子》一课时,把文章的主旨确定为“美”。如,燕子外形美,春天景色美,燕子飞行美。仔细想想,以下精妙的语言叩击着我们的心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不是一个“美”字所能涵盖的,这分明是旺盛的生命,是生机与活力。如果以此理解主旨的话,内涵就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3、要善于“九九归一”
深入理解课文品质内涵的最终是帮助学生,加快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始终忠实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做到既会发散思维,又会总结提炼,使整个过程贯穿于文本主旨来展开。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下册《司马光》时,抛出“还可以怎样救人”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骤然间,课堂上热闹起来:“抛一只救生圈”“找一根竹竿,让缸里的小孩抓住”“把大缸推倒”“用抽水机抽水”……方法真多,似乎都比司马光聪明。而司马光虽然年幼,但临危不惧、沉着机智的品质也被一扫而光。如果教师此时钻研明白司马光砸缸救人成为千古佳话的真正原因,就会在学生探讨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去阅读感悟,这就是所谓的“九九归一”。
*语文老师如何吃透教材
一、要突出文体特点
九年义务教材的三、四册分别确定了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侧重点;五、六册也提出了“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这是按文体特点来编排的,教学中必须按这个原则,抓住文体特点实现教学目标。每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知识点,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线索,把握中心思想,学习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把握说明顺序的安排,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要求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概括、严密的语言特点等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属于文学体裁,从欣赏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要求。总之,教学重点、教学法则和方法要依不同文章体裁而变化,不能各类课文均套用一个模式。
二、找准切入点
(一)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结构,如果再加上主语“祥子”,谓语“拉车”,便清楚了祥子是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我们不仅要问这是为什么,再深入探究便能了解文章的主旨。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看标题就可以知道作者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沿着标题追问:这是父亲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时的背影?这背影凝聚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追问,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主旨。阿累的《一面》,看标题就可略知文章所写的中心事件,如果把标题略作扩展,问:写什么时候,谁与谁在哪里相见的一面,这一面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可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抓关键词。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引文部分“沉重”和“美丽”这四个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又是全文的纲,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就可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而且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只要抓住了这一句,文章的结构及本文的论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鲁迅的《雪》,怎样理解“那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对江南的雪与朔北的雪作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明白了这一问题,作者敢于直面怀疑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思想感情也就表现了出来。
(四)在导语上下功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先送给大家一段精彩的人物对白,听完之后请大家说说精彩在哪里,好吗?
话说邓小平有一次接见法国总统密特朗,两人一见面立刻亲切地握手表示友好,但是密特朗一见邓小平的身高,不禁笑道:“您真不愧为东方的巨人啊!”邓小平抬头一见密特朗的大光头,立刻感叹道:“哪里哪里,您才是西方的明灯啊……”听了老师的导入语,学生大笑,在笑中作了回答:他们两人分别抓住了对方身材矮小和秃顶的特征,使对白幽默精彩。幽默精彩的对白使学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描写,去猜猜分别写了什么人,并说说你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再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同学,请同学到讲台上“说特征”,其他同学“猜同学”,进行评价。
教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亲切的呵护;然而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小城,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灭绝人性的枪声。今天我们来学习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让我们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去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这样一来,便渲染了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五)找线索。如教《白杨礼赞》一文,若抓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线索,文章也就好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等。总之,切入课文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切入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长文短教,短文长教
课堂教学的时间多少不能以文之长短而论,“短教”或“长教”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吴伯萧的《菜园小记》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篇幅较长,可讲的东西很多,但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围绕一个“乐”字进行取舍,阅读过程将化繁为简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种菜劳动有哪些乐趣?接着,从条件、种植、管理、收获四方面,结合对语言的品味加以归纳,*让学生将这种“种菜之乐”与《桃花源记》中的“隐耕之乐”进行对比,从而体会革命者乐观、自信的情怀。由此可见,种菜劳动虽为点点滴滴,但反映出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这样处理教材,教学目标单一,重点突出,便于“短教”。
“短文长教”的立足点应在教学任务的落实上。譬如,教《陋室铭》这篇短文,了解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文的原因,即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在用朗读—解读—品读—赏读这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文的原因后,我启发学生做了如下的拓展训练:1. 将文中的散句改成骈句、对偶句,并作比较。2. 模仿课文,给自己的书桌、教室、铅笔盒、卧室、书房写一篇铭文。
四、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宽容大度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还应该配以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