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培训机构 >

天才领路者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培训资讯 > 终于知晓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

终于知晓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

日期:2019-10-09 20:01:19     浏览:123    来源:天才领路者
核心提示: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播语文知识的同时,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着小学语文的独特魅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播语文知识的同时,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着*语文的独特魅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语文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审美素质  

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  

马克思认为审美教学“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产生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社会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可见审美素质提升的意义之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魅力的营造者,进而也是创造*语文教学之美的重要主体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同时就应当首先学会审美,因此应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将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经历、审美知识、审美理想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方能给予学生审美灵感与启示。  

教师要努力学习审美理论,了解和掌握审美活动规律和特点,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并将审美的情趣融于教学活动之中。如在*语文S版*课文《人与自然》《大自然的语言》以及*课文《自然之道》等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审美能力,将学生引入到千姿百态、朴素自然的美的情境,通过踏青、秋游、山地探险、自然之旅等活动感悟自然、陶冶情操、启迪对美的发现和追求。最重要的一点,面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心灵去体会、用笔触去彰显美的内涵。

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

教学内容的审美发掘  

正如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真理唯存于具体的物中。”*语文的审美资源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朴素之美,更是语言文字的内涵之美,对*生的情操陶冶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将这些资源进行审美发掘,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的审美理想。  

教材之中众多生动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感知教学之美的重要载体。诸如:*语文S版*下册《人间处处有真情》章节的教学,可首先通过课本阅读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与联想的环节,建构教学审美的*步——对“真情是什么”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追求内心深处的审美形象,通过“感悟真情:我要感谢的人是因为 ”,细细品味课本中语言的音韵美、人物的形象美、景物的意境美。为了更进一步理解真情与真爱,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社会生活中的感人画面,鼓励学生进行“真情”大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和谐之美,更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旨趣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手段来实现的,因为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集中体现,与学习效果和教育成果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一个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情绪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时,学习思维会更加敏捷,个人记忆力和审美鉴赏力也会达到*状态,有助于审美教学中各类困难的克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情感教育因素,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情感、动机、价值观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为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诗中的景色令人陶醉,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对康桥美景进行分析,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净化,情感上的升华,最终激发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审美主动性  

职业中专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发现美的能力提升上,还体现在创造美能力的提高上,而想象力无疑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测和想象,并在想象的过程中积极融入个人情感,进而对课文中的意境美进行更好地展现。例如,在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时,全诗虽然只有四节,景物描述比较简单,但是时间上的变化却非常丰富,涵盖了作者“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心路历程,而且时空的隔离与变化从没有离开思乡之情,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简单的意向开展想象,必要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对比鉴赏和想象,这样更能启发学生对全诗内涵的领悟,发现文章的内在美,最终升华和创造为个人的审美情感。  

三、引导学生多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在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朗读或背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影响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鉴于此,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过程要积极融入个人情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认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以及课文中的真、善、美等因素,多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共鸣,在获取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的同时,充分感知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阐明梦想重要性的美文,其中顽强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只有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才能在领略本文语言美的同时,逐步领悟到梦想带给人们的力量。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美  

人教版*语文*上册《落花生》一课,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借物喻理(人)的文章。我抓住其中的一个片段:“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展开质疑:同样是果实,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而花生却矮矮地长在地上,作者的这段对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相信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到了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一家人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也都吃完了,而我的学生也将精神的食粮吃进了心里,“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他们成长的足迹上。  

结课时,我留了个小作业: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后续有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写父亲和母亲对我写诗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父母不同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我拿《落花生》这篇文章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文章对比体会描写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将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使学生感受文章内在的美与父母的爱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感。  

在作文练笔中理解美  

美,是什么?是有一个漂亮的脸蛋还是许多好看的衣服?当平凡的我们,以审视美的眼光来看生活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能找到美。我们班有个男同学,他叫刘×,长得又黑又小,上课好动,也不太听课,成绩一直居班级的倒数,属于那种被遗忘的人物。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我们对他的看法,一次有名同学上课突然吐了,大家都露出嫌弃的眼神,只有他快速地拿撮子和扫帚去打扫。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让大家讨论这件事,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刘×虽然长得不美,平时给大家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他有一副热心肠,是一个心灵美的同学。  

这件事刚刚亲历,我就停止讲课,让大家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文,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的想法,老师教育后自己的感悟都写出来。同学们写得很快,有些同学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如实写出,非常生动。我选出一些好作文读给孩子们听,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也很感动,课后大家都主动和刘×说话。以后班级再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不是躲避而是主动伸出援助的手。经过这件事孩子们再也不以貌取人,而是用发现的眼光感受人性之美,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作文中也体现出他们的发现之美。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