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流行于*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下面就来说说洞箫的发声原理是什么,大家千万别错过。
洞箫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箫确实是中空的,现在还有很多箫友把上端顶盖去掉,据说能更好的控制口风音色。发声原理吗!我想应该是通过嘴唇控制,气流撞击箫壁发出的共振音。
箫的来历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音孔后,成为5孔箫。
洞箫的制作保养
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箫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径1.2~1.8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几对圆孔是出音孔又叫做凤眼,可用来调音。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保养
箫和笛一样,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材*的缺点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箫的保养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
洞箫的一般保养方法是吹奏以后用干布将洞箫内堂擦拭干净。
春和初夏时节,特别是梅雨季节,竹管内要保持干燥,防止发霉。
冬季由于气温低,在北方一般不宜长时间吹奏,由于温度等因素,长时间吹奏后会导致箫身破裂。
洞箫的挑选方法
洞箫购买时的挑选,当然应注意材料与做工两个方面。
材料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结,表皮是否光洁,尽可能没有破皮现象以免影响美观。就老结的竹子来说,尽管拿在手中很压手,同时还该注意竹质纤维是否细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虽然很沉,但是由于竹质纤维粗疏,吹奏起来音色就不十分好。
其次得看长度是否得当。有些演奏家追求“九节”,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长。这是不恰当的。就G调洞箫来说,其长度选择以不超过850mm为宜。实际上这里所讲的九节,所指的是适用长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过长,也就增加了双臂的负荷,容易疲劳,而且多留的一截对于音色的改善也没有作用。
原来在适用的长度内,节多的洞箫的两端管径差就大;两端存在的管径差,保证了洞箫各个洞箫音区音色的统一和平衡,而且有利于低音的共鸣,使柔弱的低音变得厚实。洞箫的长度过长、节间距过大,就成了增加双臂负荷和影响美观的劣势。由此可知,洞箫两端存在一定的管径差,于保证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义的。
做工
洞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
外在部分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即音孔、吹孔的开挖是否光洁,音孔的大小是否统一、美观。
所谓的内在部分,指的是音准和音色。音准,音色除同管径、管壁厚薄、吹孔深浅和形状相关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关。因此,挑选时应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