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写文章常犯的毛病是文不切题。其原因主要是*生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那么**语文作文如何审题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一、 借助整体审视法来审题
顾名思义,整体审视法就是从整体上去审视作文题目。对作文题目,从题意、题型、选材范围、文体要求、表达方式、写作要求。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二、 借助数学配方法来审题
这里的“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数学中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假如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假如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单的说,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例如,《红烛》这个题目,“红烛”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师德,可以是对党对*的赤诚之心,也可以是一颗红心等等,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
《春风》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生活中的灯,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我们可以课文《春蚕》为例,该文主要内容也是写春蚕的生长过程,但作者以“春蚕”为题,并不仅仅是因为课文写的是春蚕的生长过程,而是用春蚕生长变化的过程为媒介,表现母亲养蚕的辛苦。母亲为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通过这样的配方后,作文写起来就会是有深意,有深度,不是肤浅的那种无病呻吟的感觉。
三、 借助添加因素法来审题
作文中的有些题目,是故意藏头去尾,使其带有迷惑性,这无疑中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以此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当我们遇到这类题目,对付的方法应该是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并化难为易,这样就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譬如《理想》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来审题,只要在标题前面加上主语“我”、“爸爸”、“老师”、“班主任”等新的因素,使得题目变成为《我的理想》、《爸爸的理想》、《老师的理想》、《班主任的理想》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浅显易懂了。又如《心愿》,同样可以变为《我的心愿》、《爸爸的心愿》、《老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等。通过这样简单的变换,作文的着眼点就会变小,写起来也就会很有针对性,不会感觉很空、很虚。
四、 借助化简因素法来审题
相反,对于文题包含很多因素的作文,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教会学生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个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只要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就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题的目的。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比如《幸福与泪水》、《就业与创业》、《我与书本》等等都是这样。
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我与书本》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我”和“书本”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我喜欢看书,书也能给我带来知识快乐等等,随便写哪一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考场作文该如何审题
一、教会学生弄清文章体裁,明确写作对象
记叙文是*阶段经常写的文体,记叙文可分为记事、写景的,写人的、状物等类型。审视记叙文题目,能够帮助*生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教师也应在这方面加以指导,以免出现给出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笔的现象。我认为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依据题目确定“怎么写”。《记一次比赛》有“记”字,属记叙文,像《谈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里有“谈”、“论”,属议论文;说明文的提示词有时就是“说明”、“介绍”等词语,像《电脑简介》等。像《夏天的晚上》、《上学路上》等文题,虽然不像上面的文题对体裁有明显的提示,但也有间接提示,这就要求我们借助文题中所给的条件慎重审题。
学生在审清文章体裁之后,要明确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状物,还要明确写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事。可以教学生把写人的作文分类如下:写自己如《我》;写别人如《记一个人》(写一个人);《几位好邻居》(写几个人);写自己和别人等。这样,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写出的文章才切合题意。
二、教学生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紧抓题眼
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与审清体裁、明确写作对象一样重要。教师可以教学生抓住题目中表明范围的词,仔细分析,确定其写作范围。有时候,题目中除了中心词语、关键词语外,还可能会有一些修饰或者限制词语,我们对此不可忽视,可通过它确定写作范围,即明确题目对所记叙的事物在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指导学生善于扣住写作范围,写作就会切合题意。如《节日里,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中,“我”、“节日里”、“一件”是限制词语。从这三个词语我们可以确定,事情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他人;时间是“节日里”,而不是平时;数量是“一件”,而不是更多。如《难忘的早晨》、《难忘的时刻》、《难忘的一天》等的文题,都是限定了所写的时间,可抓住这些词来确定写作范围。再如《我的妈妈》只写“妈妈”;《我爱妈妈》:既要写“爱”,还要写“为什么爱”,“怎样爱”;《我和妈妈》,既要写“妈妈”,也要写“我”,要求写出“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
另外,还可以教学生抓住文题的题眼来确定写作范围的重点。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就意味着抓住了题目的“重心”和作文内容的重点,否则作文就会偏题。例如《我爱秋天的校园》此文的题眼是“爱”,文章要抓住和突出这个重点,在写校园秋色的同时,还必须要体现为什么爱和怎样爱。
三、让学生认真辨别文题人称,吃透要求
有的作文题人称很明确,如《我的妈妈》应该用*人称来写。有的题目,人称没有明确规定,如《家乡添光彩》、《上学路上》可以写“我”、“我们”,也可以写“他”、“他们”,到底采用哪种人称,这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决定。四、培养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让学生分析题目,根据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根据中心的需要思考,是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还是运用议论和抒情,通过分析、审查,学生对题目有了一定的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譬如记叙文的题目,让学生搞清题目是以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写人是写别人,还是写自己,写事的要搞清楚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是自己做的事还是他人做的事。我曾经让学生写过《毕业前夕的他》,动笔前,先让学生快速审题,让学生按照我为他们设汁的快速审题的知识点进行审题。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审清题意,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抓出重点词语是修饰语“毕业前夕”,时间范围是即将毕业,对象是“他”,中心内容是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如何接受祖国的挑选,所用的材料是他在毕业前夕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为主,适当的进行议论和描写。
作文如何准确审题
一、明辨关系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考生只要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中各种事物的关系,就能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并存关系(如忘记与铭记)、依存关系(如人与自然)、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选择关系(如空谈与实干)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考生准确立意。
如作文题“光明和阴影”,光明和阴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展开论述时,不能只谈一方面,而摒弃另一方面,更不能将它们割裂开,看成两个事物。有一部分考生写了绿叶和红花、警察和小偷、好学生和差学生、台前和幕后等话题,这些话题说的都是两个事物,所以严重偏离了材料的本意。
二、明察情感倾向法
审题时应把握材料中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分清命题人对某事物是褒还是贬。有的材料在叙述、阐释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命题人的情感倾向,这样考生就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命题人的观点态度方面去审题,进而确定立意。如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材料已经限定要写人生当中积极的、向上的东西。虽然人生旅途中不会只有“光明”,有光明的地方就会出现“阴影”,但正因如此,人生才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也正因如此,人生才充满着变化、魅力和美。所以考生的立意应为:我们应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们。
三、细辨信息法
考生对材料和阐释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多加揣摩,细辨其中有哪些显性的、隐性的信息点。
1、感悟――见解独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以及现象,考生不能仅满足于知道,还要学会分析、辨别,并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是“感悟”。见解是否独到、观点是否新颖是高考作文判分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要求考生对材料要有感而发,见解独到。
2、联想――联系现实。联想就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由材料联系到身边的现实人生,联系到实际。空洞的说理,陈旧的素材,文章没有时代感,都会导致考生作文失分。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1、找准关键词
有些材料,除了有关键词,还有关键句。而关键词就是材料的“诗眼”,蕴藏着材料的中心;关键句好比“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如果能抓住关键词,深入挖掘材料内涵,那就能把住脉搏,找准材料的中心;如果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突破,那就能迎刃而解,把握材料的主旨。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在分析这则材料时,有人认为,人的数量是关键词:随着数量的增多,就能胜过诸葛亮,说明人多力量大,团结力量强。但是,如果你细细体会,就不难发现:关键词不是“一”“二”“三”,也不是“巧”“笨”“臭”,而是“诸葛亮”;关键句不是“没有好鞋样”,也不是“彼此有商量”,而是“胜过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胜过诸葛亮”是说“众人智慧多”。由此,可推出中心:众人的智慧能胜天,要凝聚众人的智慧。
2、因果联系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所有事物的发展与升华都是有结果的。如果能透过材料列举的现象,推究出本质原因,就能从因切入,找到材料的中心,赢得*立意;如果能洞察材料排列的结果,挖掘出实质缘由,就能由果溯因,找到材料的核心,获得准确的中心。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有人认为,和尚越来越多,结果却没有水喝,其原因是不团结,不齐心。但深入思考,其根本原因,不是不团结,而是心存依赖;不是不齐心,而是惰性作怪。因为一个和尚没处依赖,无法懒惰,只好挑水喝。两个和尚相互依赖,不肯独自挑水,只能抬水喝。三个和尚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结果只能没有水喝。而依赖、懒惰和推诿的根源,就在于不肯积极承担。找到了根本原因,就可形成中心:要积极承担。
3、找出异同
如果题目是多则材料,那材料之间肯定有异同点。拓展开来,肯定有相同点或相似点,有相关点或相对点,有相异点或矛盾点。而相同点或相似点就是结合点,相关点或相对点就是立意点,相异点或矛盾点就是中心点。如果能从关系切入,抓住其异同点,进行分析综合,那就能正确地立意,提炼出准确的观点。
4、善于联系
在材料作文中,有些材料属自然现象,有些材料属寄寓性质。如果材料是自然现象,那就必须由物及人,进行广泛联想:由自然之物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生,联想到与之类似的人生哲理。只有这样,才能挖掘真正内涵,引发新鲜见解,产生新颖中心。如果材料属寄寓性质,那就必须由物及事,进行多样联系:由寄寓之物联系到实际,联系到社会,联系到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只有如此,才能掘出隐含寄寓,产生崭新见识,产生深刻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