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一个*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审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机组合。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一
一亲近古诗文,在古诗文的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举世无双的珍宝,
我们就应当在诵读的过程中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注重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语文教材充溢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特质。学习那“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等等。
三语文课堂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我们还可以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语文教学方法二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古文化、*传统美德、*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语文教学方法三
一、在吟唱中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是精华之一。诗词吟诵,自古以来是诗词飞遍华夏大地以至海外赢洲的神翼。至今在受*文化影响较大的韩国和日本,仍保留着对汉诗吟诵的传统,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吟诵的担子挑起来,把*文化的遗产加以发扬光大。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有学生在吟唱后说,我最喜欢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明快的曲调将音乐和诗词融为一体,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春讯时节,悠游自在的渔翁垂钓的优美画卷,甚至还看到渔翁怀里抱着大鱼,乐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有机会我一定到江南看一看。由此可见,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曲,动静相宜,以美的旋律唤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我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钻研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利用现代课堂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解读古诗文如《论语》、《孟子》等书,了解社会行为规范,能议论、衡量、评定、辨析、分析和说明事理,这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更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民族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部《论语》所蕴涵的主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教人如何为人,如何修身,如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仁、义、礼、智、信”的良好品性,“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无不与学会做人有关。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都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学生才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最终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三、感受传统文化熏陶,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承者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在传统的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