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运用ppt?PPT课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很多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光看到PPT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够的,还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善于运用PPT课件,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PPT在语文教学应用一
在*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想要完整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往往需要其他信息的辅助。如《虎门销烟》课文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等等。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诵读。而诵读这一信息传递效果是非常差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诵读中获取信息,同时部分信息是无法通过诵读来展示的。
PPT软件的展示作用能很好的修饰教学中其他辅助知识的输出效果。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插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既保证的信息的正确率又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如苏教版*课本中的《天安门广场》的教学。《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课文通过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描写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们从小从各种渠道接触过关于天安门广场的信息,但对于很多没去过天安门广场的学生来说,还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想法都略有不同。
这篇课文是通过空间顺序来写的:广场的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的前面是金水河——金水河上是金水桥。登上城楼后,课文的空间转换又变成了:广场中央、广场南端。这篇课文是空间性十分强的一篇课文。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来说,要学生们根据文章的描述来形成一个景象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该视角的天安门广场的图片,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更直观的体会。
PPT在语文教学应用二
1 利用PPT课件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情绪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而情绪的调动光靠教师语言的启发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果挖掘得好,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昂,如何设计这样的课堂模式?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模式时要考虑到让自己的学生时刻处于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之中学习思考,语文课堂才能更高效。以多媒体PPT课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与课文情境相关的视听画面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在情境的渲染下得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在PPT课件中插入一段视频故事、音频资料、图片和图表等,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静态的语言文字盘活,学生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高昂状态,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如《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整篇文章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口味与赞赏。新课伊始,在PPT课件中插入云南民歌《蝴蝶泉边》的音频资料,学生一下子进入探究新知的氛围之中。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体会云南民歌的特点,在PPT课件中插入山野对歌、村寨传歌的视频,以及赶马女孩由衷歌唱的云南美丽景色的图片,在这唯美、浓厚的氛围熏陶之下,学生都想唱起山歌来了。在朗读山路漫歌片段时插入伴奏音乐,在课高潮之处播放广西民歌《刘三姐》唱段,学生深入感受比较,真正体会云南民歌的特点。可以说,正是PPT课件中音乐和视频触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优美的情境让学生仿佛也在云南的歌会中,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跳动着民族风俗文化的音符,文字活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语言,领略民族风俗文化,又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 通过PPT课件来突破知识点中的重、难点,有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枯燥无味,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光通过教师嚼舌头学生很理解,就是理解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是过后就忘记了,究其原因感觉不深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立体教学的优势,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音像或图片展示给学生,化难为易,以*限度去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为突破教学难点创设突破口。
如《故宫博物院》以空间顺序安排文章,教学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故宫博物院,无法领略文本的表达美,于是在PPT课件中插入故宫博物院的视频材料,移动的镜头向学生全面地展示故宫博物院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精彩的建筑;运用PPT课件音频插入功能配上解说员字正腔圆、抑昂顿挫的解说,教学重点不攻自破。再通过PPT课件播放故宫博物院精美图片,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了它的建筑特色,再趁机和学生一起学习文本语言,感受说明文生动的表达方法。
PPT在语文教学应用三
一、运用“标注”,使理解化难为易
在PPT课件“绘图工具栏”的“自选图形”里,有“标注”图形可供选择。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小”从插入视频关于二小故事动画化片。当课件出示时,学生都争着举手回答,轻而易举的明白了这篇课文的意思,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了二小就是小英雄。在这一环节中,我把 “标注”做成“进入”和“退出”两种动画,出示时达到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意思的教学目的,再用退出动画让“标注”从下方消失,显示原幻灯片内容。
二、运用“文本框”,巧妙归纳主要内容
“文本框”在PPT课件中运用较多,“文本框”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中,为了训练学生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课件先出示:放牛的人是谁(),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牺牲十几岁( )。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根据题目回答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后,点击鼠标,课件括号里就会出示预设的答案:放牛的人是谁(王二小),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给敌人带路去了),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听了敌人的话),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为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安全而牺牲的),牺牲时几岁(十三岁)。 这些预设答案之所以能在老师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括号时里,是因为采用了: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拖到相应括号→设置动画效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巧妙归纳出《歌唱二小放牛郎》主要内容,
三、运用“补色”,增加阅读教学的“品味”
PPT课件中的补色,能使预设的重点词语在品读过程中,显示出与其它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歌唱二小放牛郎》*自然段中,既有表现问题的,又有体现主要人物,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这些词语凸现出来,变化成与其他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我在制件课件的过程中,先将这些词在课件中的位置空出来,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自定义动画→补色→效果选项→触发器设置”,采用这种方法,我将所有词语做成“补色“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说从自己的读书声中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时,进一步追问是从哪些词语看到每段的重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