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深记忆力呢?“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这是一条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但是,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犯过错误或吃过大亏以后,容易在头脑中刻下深深的印迹,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改错记忆法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错误、损失,容易对脑神经产生强烈刺激,因而会使人铭心镂骨。我的一位同事喜欢玩弄词汇,但又常犯读错字音的毛病。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又将“造诣”读为“造zhǐ”,同事老李马上和他开玩笑说:“你这个‘造纸’厂可净出废纸啊!”他还莫名其妙,等我解释清楚后,他显得很尴尬。后来,他非常注意汉字的读音,随身常带一本《新华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文字上逐步有了“造诣”。可以说,这是改错获得的知识。
改错记忆法应用在教学上也是颇见效益的。有位教师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在教语文课时,故意把一篇课文读错了两三处,当时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在学生指出后改正过来。第二天,让学生们试忆这篇课文,结果证明,大家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几处读错改正的地方。可见,改错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记忆。根据这一原理,在语文、英语等*的复习或考试时,有人编出了“改错题”,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比如说改病句吧,通过找出病句的“病症”到对症下药“治疗”,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寻找、鉴别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对语法及语词的记忆。
运用改错记忆法首先要能够重视错误。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在学习中,我们也应取这种态度,无论是考试卷还是作业本,凡是发现错号,就要引起警觉,然后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反之,如果持“六十分万岁”的态度,分数高了洋洋自得,分数低了也无所谓,不但不能稍有补益,而且会一错再错,谬种流传。只有正确地认识错误,才有改正错误的可能。错误过失在思想上引起的震动越大,留在脑中的印象就越深。
改错记忆法的关键在于知错必改。对做错的题,干错的事,仅仅认识到错了不行,必须改正过来才好。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部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改正才能巩固记忆。有一位年轻人,高考落榜了,他并不是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而是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奋力拼搏。他决心从改正错题开始。首先,他把自己的作业本,考试卷找出来,对每道错题都认真“诊断”,查出“病症”,然后大动手术。每题分错误标本、正确答案、借鉴教训三部分,依次排列。后来,他把这些编订成册,名之为《错题集》。这样,不仅弥补了知识上的漏洞,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高考,他顺利地跨入了*的校门。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在开始整理,收编《错题集》时,有许多错题需要登记,在这方面花了相当的功夫,当养成重视错题的习惯之后,需要登记的错题越来越少了。”你看,这位年轻人的做法不是值得仿效的吗?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采取“误诊例”、“过失牌”、“错题集”一类的措施,一则为亡羊补牢,二则为前车之鉴,是大有益于记忆的。
改错需要及时。因为人的记忆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特点。错误的信息和正确的信息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唐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为什么“乡音无改”呢?就是信息一经形成长时记忆就很难纠正了。学习外语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过一段时间后,读音即使不正确也不容易改了。经验告诉我们:改正一个错误的记忆,要比记忆一条新材料困难得多。所以,记忆上的误差一经发现,必须马上校正,否则一误再误,后患不已。比如错别字吧,见一个改一个,才能少出笑话。如果积累到一起,那必将是很费工力才能解决的记忆负担。
改错不能局限于自己,更主要的是应该从别人的失误中吸取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别人走的弯路我们大可不必也走一遭。学习和工作中,经常注意别人的过失错处,引为己鉴是非常必要的。读书时,可以画几个问号,这个观点对不对?这种方法好不好?这个词用得恰当不恰当?这个字是否错别字?错了的,马上标明改正;上课时。同学们谁答错了老师的提问,自己就该在头脑中给以纠正,接着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解。照此推而广之,不但能增加知识的准确性,而且能使知识更牢固地植根于头脑之中。
善于改错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我们应该提高识别过错的能力,缩短改正过错的时间,掌握改正过错的方法,以减少过错的次数,并发挥改错记忆法的作用,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