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中年级,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任凭老师怎样卖力地讲,学生还是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无动于衷。那么如何学好*中年级语文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学好*中年级语文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类对类的爱。"师爱"是为师之"魂"。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包容别人,接纳别人,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及身边人的仇视,学会做人。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倾泻在职业中时,其举手投足,一颦一蹙之间会充溢着浓厚真挚的师爱。应尊重学生,而尊重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耐心地体悟,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儿童活在肯定、赞许和鼓励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自信,进取与探索,并善于自我激励。"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班级活动,给他们提供在活动中发挥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
"长绠易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教师对学生施爱,尊重是不够的还应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谈吐幽默,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才会切身体会到从该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对前途大有裨益。
二、言传身教,多份信任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真钻研德育大纲的要求,掌握本*如何渗透德育的工作方法,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讲授本*内容时渗透的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德育寓于教学,应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绝非生硬地牵强附会。在教学中,应自然地把可师可法的典故和道理讲给学生听,使之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理解并接受后,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教师是职业活动内的"言传"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教师的行为在工作和生活空间都处于有效状态。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你在任何公共场所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行为。孩子都是有向师性,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是他们的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的行为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的教育效果。当教育者只进行口头教育自己却不能言行一致时,教育是难以奏效的。
我们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应对学习多份信任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不知不觉地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的天性,或许在我们把一个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让孩子去记忆时,他们心中是不是很伤心,因为可能他们的答案比我们的更好。
其实教学中的一切惊喜,都只缘于教师给孩子的一份信任,一次机会,在一次次给予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学生越来越敢想、敢说、敢辩,教学过程中就会连连出现惊喜,而这种课堂教学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有生命的课堂。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立足问题,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效应。因为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规律本身的浓厚兴趣,把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
学生就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要还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友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思想的引导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语文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一、激发阅读情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驱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发条。*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死板抽象的理论性书籍不感兴趣,要想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必须根据*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倾向,诠选符合他们认知和发展的形象、趣味的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其广泛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内驱力,阅读量就会呈几何式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年级学生认知比较活泼、形象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阅读活动和课外读物:笔者曾经通过设置故事会的形式,给大家讲活泼可爱的童话故事,先让学生坐着静静地听,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然后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或偶然看到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汲取兴趣,激活大家对阅读的期望和欲望。
引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搞笑的小故事比如《聪明的小一休》《猪八戒吃西瓜》以及《阿凡提的故事》,还有故事性比较曲折的小故事诸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和《白雪公主》等存在普遍的兴趣。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时一定要摒除那些说理性比较强的、抽象的读物,要选择这类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认知的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开展阅读的欲望。
此外,根据*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去自主吸取营养。我们的知识竞赛内容要灵活广泛,不拘一格,可以设置故事接讲,也可以设置古诗趣对,还可以改编故事等等,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浓浓的课外阅读氛围中,从读故事入手来体味和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情趣。
二、教师言传身教,设置任务驱动
*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在跟教师学习知识的同时还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以此来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笔者就率先垂范,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以自己丰富的读书经历去指导学生,并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和学生结成志趣相投的“书友”,和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打成一片,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在教学策略上,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外阅读任务,以此来驱策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行动。
教学过程中,笔者本着“营养均衡”的原则分不同知识类型和题材给大家设置课外阅读任务:科普读物是*生拓展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必由之路,笔者就给大家遴选了图文并茂的趣味科普读物,诸如《动物世界》《走进非洲大草原》《月球的秘密》等;故事类读物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所以我们还要布置一些诸如《安徒生童话选》《小猪唏哩呼噜》《窦蔻流浪记》以及《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给学生展现千奇百怪的童话世界来吸引他们深入阅读。此外,*中年级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散文等其他文体,诸如朱自清的《春》和《匆匆》等,虽然学生不一定完全懂,但是可以感受散文的韵味,享受文字的魅力。
教师现身说法,学生任务驱动,这样里应外合就具备了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开展全方面阅读的条件,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被激活,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展。
三、挖掘教材文本,积极向外拓展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读者的阅读是对作品的再一次诠释。所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该从文本的引导中实现。*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太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阅读这一黄金时间段,借助文本进行引导阅读。在每一周抽出几节自习课时间,挑选经典文章和书籍,集中给学生进行集体阅读。这样做主要是由于*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尚显薄弱的关系,需要教师在关键时期伸出手拉一把。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帮手,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学习,进一步拓展教材,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
比如,我们学习了《航天飞船》课文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航天、卫星及火箭的科普读物,诸如《月球的呼唤》《火箭发射秘密》等让学生探知天文知识。学习了《海底世界》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电视上看《动物世界》里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如此立足教材,积极对外拓展,可以以点带面,脚踏实地地扩充和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值得借鉴。
*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中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反思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化
重模式,轻创新。谈起作文,*中年级学生*感觉就是*自然段需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末尾段就是用上感叹句抒发赞美或是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而中间的事例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的经典案例,家里的老奶奶都是满头白发在昏暗的屋子里干活,“我”做错事后都是被父亲严厉地打骂一顿后母亲温柔地呵护安慰等等,鲜有闪光新颖之作。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简单地记录生活后,流水式地将其进行写作,为凑够字数,学生作文便出现诸多无关要紧的话语、拖沓的情节、累赘的描述,没有重点,没有质量。为使作文能朝着优秀范文方向发展,老师们不厌其烦地用细化式的指导方法限制学生思维,令学生失去对生活独有的感受,缺乏新颖性。模式的老化,使得学生作文陷入盲目跟从的境地,令学生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畏惧心理
*的作文对而刚上三年的学生来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障碍。学生由于年纪较小,仍处于“儿童期”阶段,心智并不成熟,自身吸收的阅读内容并不丰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然而,由看图作文到没有图的作文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一向习惯看着图画说出图画内容就足以的他们一下子没有了能参考的对象后,面对的更是一个简短的题目,同时,他们曾经*最擅长的表达方式里头的简单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再如何堆砌也无法满足三四百的字数要求,与*写话区别之大,使得他们内心感到了无本可照,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内心不由暗生恐惧,恐惧不够字数、恐惧无话可说,于是便开始畏惧甚至厌恶、逃避写作。
3、教学条件受限
现代富裕的物质条件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大自然,家长过多的关心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文本应出于对生活、对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可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使得学生在作文构思时更多的是空想、矫情的语句,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缺乏对写作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举措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放飞学生思维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文本结构的完整,内容也千篇一律的作文令学生失去对学作文的兴趣,因此,要令学生爱上写作,必须打破老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成为讲台上的“魔术师”,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勤动笔。中年级的作文在学生眼里之所以难,除了是因为“要讲清楚事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准确、具体地附上自己的情感讲清楚事件”。与低年级的看图作文相比较,中年级更多的是半命题、命题作文,更多的是需要利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与出自内心的抒情表达,这样的转变需要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积累。
2、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加强训练
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文章是由生活中来,在现实中得到材料后经加工而得以成型,因此,只有在生活中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只有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使文章彰显生命。如在教学生写秋天的景色这一作文中,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有整体感知,但要学生运用*在教材中刚学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具体的事物时,学生会有一时语顿的时刻,头脑中没能及时将要表述的物体与手法相结合。
此时,我会在准备好多种水果的袋子里一个一个地将水果出示,引导学生,再把逐一将水果传递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用鼻子闻水果的香味后再描述闻到的气味有怎样的感觉,让学生用眼睛看水果的形状与颜色,再加上幻想,用上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加以形容,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不妨也请大胆地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他的感觉,再由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是否真的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进行讨论。用事物观察法能让学生在真实中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如果没有生活的感悟,又何来文章呢?
*中年级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一、*语文古诗教学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
*生爱动爱玩,容易被形象生动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接受心理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制定好古诗教学的计划及方案,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进行*语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其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写作的时代和环境,在理解作者当时的特殊心情的基础上去读诗,去想象。其二是联系现实实际,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到教学中,拉近距离,从而建起入境桥梁。其三是运用直观法。可通过幻灯片演示、图片呈现以及录音、视频播放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四是丰富想象,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情节和场面。如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配合一些图片和视频等参考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纷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探索古诗的学习方法,品味优美语言
要想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意境,必须先让学生读懂诗中语句。古诗语句简练,寓意繁杂,其中涉及的语法知识也较多,是中*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如教学《山行》一诗,引导学生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一词的理解,可问:“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诗词的意思弄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要让学生理解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的意思完整地说一下。这样,*诗歌教学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音律美与作者的创作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可将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再现。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例如杜牧的《江南春》,此诗甚为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朗读时,首句、第二句以及*一句要舒缓;第三句则较急促,“多少”为重音。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的感情更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一是课前应理解课本编排的意图。要理解编者安排多首古诗词的目的,其在本单元以及本学期教学中的作用,与其他诗词有何关联。二是可选部分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让学生作练习使用。三是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写成各种散文或小故事,或是进行想象绘画,读、写、画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可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由被动转换为主动探求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把枯燥乏味的古诗词学习当作乐趣和享受,从而让古诗词教学的独特魅力真正发挥出来。
二、注意易产生的误区
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避免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学。
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
*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生无法理解得这么深奥,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地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做到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