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如何应用在语文教学?PPT课堂辅助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以其易于操作、表达力强的特点,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处处可见PPT的身影。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PPT的应用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面对的是一页页布满文字的课文。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尽量的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务求让课堂趣味性更强,课堂气氛更活跃。但单一的文字和黑白的照片却无法做到情景提示的作用。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里有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头脑都是十分杰出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只使用了大脑庞大的学习潜力的一小部分。其中,视觉节奏、视觉模式、色彩、图像、视觉化、维度、空间感、完整倾向和联想可以激发大脑发挥整体功能,激发大脑的运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完全没有这些元素的运用,以至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这时候PPT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PPT中可以插入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以及影片,满足学生学习中的色彩、图像、维度、空间感的需要,同时图片动画和影片的插入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苏教版*课文《虎门销烟》。很多的学生并不了解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无法明白为什么群众会兴高采烈对虎门销烟这个举措赞不绝口。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PPT中的音频插入和图片插入的功能,在PPT中插入一段有关虎门销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的理解鸦片对当时的百姓的侵害,同时理解到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时,很多在城市居住的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的“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使劲舞着狮子和龙灯”的这一景象,这时候适当的节日盛宴图片的插入,有利于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影响,*生普遍有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PPT中的触发器动作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张幻灯片往往由几个动作同时组成,如《虎门销烟》这一课的*张幻灯片,一般会有大标题——虎门销烟,以及虎门销烟的图片。此时,我们把标题定为动作一,图片定为动作二。根据PPT中的动画运用,动作一和动作二可以同时进行、动作一先进行或动作二先进行。在后面这种情况中,两个的动作之间便可插入动作配音,如爆炸声、抽气声、鼓掌、风铃等。动作间的配音可以很好的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面。
Power point软件的运用可以优化*语文的教学效果,因为PPT的展示具有新颖立体,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PPT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同时,PPT可以展现课文中的抽象情境,加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语文教学PPT的应用二
一、运用“标注”,使理解化难为易
在PPT课件“绘图工具栏”的“自选图形”里,有“标注”图形可供选择。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小”从插入视频关于二小故事动画化片。当课件出示时,学生都争着举手回答,轻而易举的明白了这篇课文的意思,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了二小就是小英雄。在这一环节中,我把 “标注”做成“进入”和“退出”两种动画,出示时达到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意思的教学目的,再用退出动画让“标注”从下方消失,显示原幻灯片内容。
二、运用“文本框”,巧妙归纳主要内容
“文本框”在PPT课件中运用较多,“文本框”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中,为了训练学生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课件先出示:放牛的人是谁(),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牺牲十几岁( )。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根据题目回答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后,点击鼠标,课件括号里就会出示预设的答案:放牛的人是谁(王二小),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给敌人带路去了),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听了敌人的话),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为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安全而牺牲的),牺牲时几岁(十三岁)。
这些预设答案之所以能在老师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括号时里,是因为采用了: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拖到相应括号→设置动画效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巧妙归纳出《歌唱二小放牛郎》主要内容,
三、运用“补色”,增加阅读教学的“品味”
PPT课件中的补色,能使预设的重点词语在品读过程中,显示出与其它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歌唱二小放牛郎》*自然段中,既有表现问题的,又有体现主要人物,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这些词语凸现出来,变化成与其他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我在制件课件的过程中,先将这些词在课件中的位置空出来,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自定义动画→补色→效果选项→触发器设置”,采用这种方法,我将所有词语做成“补色“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说从自己的读书声中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时,进一步追问是从哪些词语看到每段的重点意思。
语文教学PPT的应用三
以PPT投影替代板书
使用PPT课件虽可省去许多板书的时间,但也滋生了新的问题,表现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例如,有教师在讲授散文《江南的冬景》时,提出如下问题,在文中所描绘的几幅江南的冬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然而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各抒己见之后,投影上展示出的画面却是单一的,跟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毫不一致;更有甚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描述或概括景物的特点时,教师不得不把学生已经概括出来的词语引到跟PPT课件一致为止。而新课程根据教学对话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有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乃至产生的火花,即灵活多样的生成。
在此过程中,课件只是教学工具,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教学工具当作教学的内容,更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所以,课件制作的再精美,也属于预设范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多样化的生成,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要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写板书,哪些需要写板书等,不能一味地把所有内容都做到课件中去,我们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而不是单独的为了使用多媒体。相反,恰到好处的板书,更利于突出本堂课的重点。
资源利用不当的技术误区
在两节散文课《听听那冷雨》上,一位教师选择一幅彩色生动的雨景图,作情境创设之用;另一位教师选取一张黑白静默的雨景图。就氛围而言,第二位教师的选图显然更符合文本意境,“整个*整部*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同样的,在两节诗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课堂上播放音频朗诵。一位教师选择了听配乐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另一位教师在整体感知时选择让学生齐声诵读,把配乐朗诵放到课堂尾声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生情感。
对同一资源的使用,效果却截然不同。*位老师使用时,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配乐的存在反而使学生在听读时对诗歌内容含混不清,不比学生参与诵读可以音形义三者结合;而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再去辅之以情感充沛的配乐朗读,不但可以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激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小声模仿,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由此可见,虽然PPT课件的制作简单易操作,普通教学者也能制作,但要制作一个美而精的课件,并不是说选图越美越好,资源越丰富越好。只有教学人员真正把握了文本,掌握了学生认知心理方面的特点,才能真正将课件设计同学生认知习惯结合起来,才能将课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PPT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