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如何设计导入?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一
激趣导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老师。”
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效果。兴趣的激发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对于现代的*生而言,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面,而且经常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眼界比较开阔,因而思想也比较活跃,兴趣教广泛。在导语运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兴趣,激趣导入。上《三打白骨精》一课,我先调查学生喜欢看哪些电视剧,学生来了兴趣,当学生提到《西游记》时,我及时的发问:“你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人物呢?你最喜欢谁?”有学生回答“孙悟空”时,我紧跟着追问:“为什么喜欢他?”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学之中。
以情导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以情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
教师在导入中可结合课文的内容,合理运用语言、体态语等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把他们的情思吸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好铺垫。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同学们播放1998年夏天,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与肆虐的洪水决战的一幕幕镜头,让学生充分感受“洪水无情人间有情”,感受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我以低沉的语调说:“在这场抗洪保卫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李向群,他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这样伟大的英雄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敬吗?”在这一段感人肺腑的导语中,战士们的事迹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为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故事导入*生特别喜欢听故事。
在语文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给同学们讲讲小故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我首先跟同学讲到: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他出身名门望族,幼年受过良好教育,了解一些外洋情况。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棣夺得皇位后,他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执掌营建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赐姓郑,自此改名郑和。郑和为我国与外国的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和远航》这课。一个短小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二
一、情境导入法
即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可先引导学生背诵古今描写春景的诗句,或引导学生观赏春天的优美图片,然后我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描写春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韩愈描写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看一看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导入,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二、诗词导入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格言,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愿学、乐学。比如,针对《白杨礼赞》这一传统篇目,可先由感悟生活谈起,列举名家诗词,再向课文本身过渡:生活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常常都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启示某种生活的道理;曹操观沧海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青年毛泽东伫立桔子洲头,不禁仰天长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作家宗璞偶遇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便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么,当代著名作家茅盾看到一排排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领悟到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经典名句,又引发了学生感悟生活的兴趣,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进而积极探究课文,一举三得。
三、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教师可先布置预习,然后让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个感人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作答,了解爱心的重要性,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三
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入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在设计导入过程中就在想,“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从时下很流行的旅游下手。贵州是高原,安龙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的学生们都是山区农村的孩子,旅游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事情。这一点和城里的学生实在不能等同。如果冒失的让学生谈到桂林旅游的经历那是不现实的。
而农村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对青山绿水的印象了。因此,我的设想是这样的,*步:让学生谈“谁的村庄最美”,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是非常熟悉的,因而这一步学生们很积极,都说自己的村庄是最美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都在参与。同学们谈到了自家门前的小池塘,村口的大柳树,村外金黄的油菜花……乘此兴头,我这样引入第二步:可是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那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看来,你们那美丽的村庄不能和桂林相比啊。那么,这号称是天下*的桂林究竟有多美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经过这两步的引入,学生对桂林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接下去便是师生兴致勃勃的进入新课了。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朗朗的书声伴随着学生的求知欲回荡在教室。
二、导课要带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掌握知识。
《我的战友邱少云》讲述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故事。记叙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地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荒草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经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四
名言导入,寓理深刻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如若引用相关相联的名言导入新课。在教学写景散文时,这样导入“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用这几句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写景散文的学习环境中。
联想引入,因势利导
即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入到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上来,通过教师的联想与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而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古代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谜语导入,引人入胜
这种方法是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青少年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这种方法不仅以疑促学,而且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