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工作计划?《语文课程标准》除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介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审美为方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它兼有语文教学和审美活动的特点。它是以形感人,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鲁迅先生《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便是闰土。”作者在这里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环境等方面,把少年闰土这个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们真切感受到景物色彩明
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从而产生喜爱、愉悦之情。
以情动人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一个显著特点
美育以情感为动力和中介,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以美的事物和形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兴奋和激动中怡情养性,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和满足。因而,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更要引导学生用身心去感受浸泡在这些景与物中的作者的审美情感。比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白杨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对白杨树这一感性形象产生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情感活动得到升华。
整个审美教育的过程是自由,协调的,轻松愉快的,不带任何强迫性。在课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愉耳悦目,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之中,不自觉地受到情绪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渗透人文教育
1.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导体间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
如“母亲形象”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守财奴》)、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史铁生的母亲(《我与地坛》)等,“悲剧性的人物”中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对他们作横向深入而有趣的心灵比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
2.尊重个性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如在讲《孟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形态;研读《庖丁解牛》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在总结单元教学时,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孔子:“我最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伟大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的心、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和对待别人慈祥仁爱的心。”
另外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韩非:“我最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子、孟子、韩非三人中,孔子只适合作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你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一个学生的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最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1 综合性学习中的思想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 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为我们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利用春游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先分组确定选题,从家乡名胜、名联、名产、名吃、名人、名诗、名文中选一方面,再到网上查找各组需要的资料。在游览的实践中记录所见所闻及与选题相关的资料,或拍照片或录音采访。回来完善选题内容,然后按组交流展示。这样的活动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热爱壮丽多娇的河山,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这活动,实际上是一次美的追求,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次思想的历练? 我们还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和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经常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会、辩论竞赛、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其德育工作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 作文练笔中的心理疏导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学生动笔写作,都应入“文”,即有文思文格,有文情文理。 文情文理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这种情理由选择到定位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德育的过程。
高尔基说过,“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或多或少能发现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和认识误区,因此,作文评讲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机。评讲作文,并不单纯是解决作文的文字语言表达技巧等问题,往往还要设计作文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教师要针对学生自私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认识误区,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及时推荐朗读内容积极健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好文章,同时对那些流露出迷惘、消极、思想倾向极端的学生,个别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这对救治学生的“责任感缺乏症”和“情感冷漠症”颇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