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利用好现代科技与强大的信息技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面临的教学难题与解决方案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占有的分数比十分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的重要性。如果将语文的学习比作一棵竹子的话,那么*、*阶段就是竹子在地下繁衍根系的过程,等同于积累储备能量,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习内容增多,课业压力加重,部分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语文失去了信心,一味地靠之前打下的基础将考试蒙混过去。往往不如人愿,成绩永远徘徊在九十几分、一百出头,语文成绩总是没法提高,学生更加失去信心、消极应对,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加上高中语文知识点增加,要求记忆内容增多,学生抵触心里极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得枯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才能改变这一格局,教师们就不得不转变思路,让教学生动有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对语文这一*的厌倦反感心里。教师应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打破以往传统的书本教学,利用新资源的信息技术,将死板枯燥的学习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结合,大胆尝试改变现状。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飞速,并利用在方方面面,其中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存在着许多优势,信息技术可以就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在形象化后学生理解后,再将具体的内容抽象化,从而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就要利用到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生动形象的现代信息技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经说过,“人脑+教育+网络=未来教育”。而目前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方面也在紧跟潮流,引进先进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放映、投影仪、电子黑板等等。
其次,它能够满足学校优质发展的需要。一个学校的教育设备也作为竞争比较的对象,如果一个学校教育设备先进,并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对他们学校评优秀先进学校有巨大促进作用。然后它还能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计算机辅助高中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加强高中语文师资力量建设,而这一措施又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教师教学有道又能够反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能够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计算机具有很强大的辐射功能,不仅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
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1. 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登泰山记》,唐诗、宋词,《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若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进行咀嚼鉴赏,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高质量的诵读。如果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会日渐提高。
2. 收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多媒体可以使教师的资料让学生分享,学生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众多的相关资料,如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不仅学生加深了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钻研科学的精神。
3. 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有许多作品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等,其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等作家是用文字来描绘的。若采用多项艺术联想与转换,可将文字与具体的人和事物进行转换,通过多媒体直接地展现,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4. 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1、调动多种感官,激发阅读兴趣
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向学生出示课文的学习目标,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人“自主学习”的环节。
2、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宇词;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即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指导,建构应用
通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要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灵活应用于阅读实践中,还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这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深人学习。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逐次学习。学生一边面对计算机良好的界面,一边聆听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要领的理解,培养“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作下,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建构应用”是让学生把目前所学的内容,融汇贯通、深刻理解之后,把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即拓展学习的范围,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