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一
一、转变观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具体操作中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人,要相信学生内在主体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可积极成长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学生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但必须让这些条件通过个体的活动发挥作用。
同时,他们身上又具有远大的潜能,就必须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史没有未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学生的主体表现形式及主体活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也就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性。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展示学生的个性。
有的平时并不木讷、口齿相当清楚的学生,可到了课堂上就缩头缩尾、默不作声。平时,他们看课外书都看得那么起劲,而到课堂上,面对一篇篇短短的课文却缄默其口,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其原因是我们把上课当作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其次良好的师生感情,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有助于强化交流的动机和行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关怀他们,要有意识地突破师生交流的单向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让学生享有普遍交流的权利,有了这种关系,“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二
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教师在认识“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又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大家总认为是自私、冷酷、虚伪的,其实我们如果认为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是辛酸无奈之举,也未曾不可。对学生的这种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励,甚至欣赏。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思辨时间,充分地发表见解、相互辩论,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辩中明,在说中得。学生是有理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作品有不同的见解。
*综合化,加强多*渗透
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一个人只有感到学习乐趣,体会到学习的美,使这种感受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从而搞好学习。在我校启动开展“以美益智、促学生全面发展”课题研究中,*间的融合、渗透,就得到了全面落实。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形象直观的简笔画;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歌声;轻松愉快的课中操;有趣的小实验。地理、生化等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智力得到了开发,潜能也得到了启迪。
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消逝的仙湖》这类涉及生态环保的课题时,可渗透到地理*与生物*中,使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联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对环境要素的理解,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对“污染水源、乱砍滥伐、肆意行猎”的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领会“造福子孙”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许许多多生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三
更新教学评价,从评价中体现“人文性”
现在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语文学习全方位的评价。诸如写字、说话、作文、语感、阅读兴趣等,都没有列入评价范畴。孰不知,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形成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认为只要分数高就好。作为人文*的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对教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的评价,还应该考虑评价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在作文周记等的评改正是语文教师实施人文关怀的*时期。在评改时,教师应该是倾听者、欣赏者、赞美者,认真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唤,仔细欣赏学生的情思,热情赞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利用教室,从氛围中体现“人文性”
在大语文理念下,教室的一切都是人文的战地。我首先在教室的黑板报留一处空地,每周写上格言、警句、诗词等,让学生每周都能走进名人、走近名人,并且朗诵唐诗宋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把学生的视野从今人拉到古人,感受*民族深厚、伟大的文化底蕴。在《学习园地》更多地呈现语言优美、心灵纯美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自己办班报,自己做编辑,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来影响学生。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会为学生的健康锦上添花。
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向未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人文意识,弘扬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