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培训机构 >

东莞电工培训网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培训资讯 > 教育拓展的产业边界

教育拓展的产业边界

日期:2009-12-24 00:00:00     浏览:311    来源:东莞电工培训网
    一家创新型企业在实现技术领先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由于创新的需要,企业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知识管理体系,这时,人力资源的匮乏会随着业务进展显现出来。尽管可以在培训、研发上增加投入,但企业仍会面临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新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金字塔形的,任何一项可以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应用研发,都需要建立在大量在商业不能产生回报的基础研发的塔基上,而这种带有外部公共性的投入,是任何一家企业所无法独力承担的。

  在过去的45年中,IBM经历了三次重大的业务转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创计算机业务,到90年代从IT制造转向软件服务,再到现在彻底向“服务商”转型。在每一次创新的过程中,IBM都经历了上述挑战。不过,通过投资于与公司领先战略具有协同效应的教育事业,IBM把教育变成了一项有规划的风险投资。而它从中收获的,不仅包括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大量人才,还有大大拓展的产业边界,以及在商业需求变化中保持战略领先的主导力。

  产业未兴,教育先行

  1964年,在IBM制造出世界上*台大型数字化计算机18年之后,全世界*批计算机科学系在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建立起来。当时这些系所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IBM内部的技术文献。

  当时的IBM进入教育,可以说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尽管以做磅秤起家的IBM将公司的未来押在了计算机上,但这在当时并不是一项有明确前景的产业。在资助*成立计算机之前,IBM的技术人才主要来自数学、物理以及自动控制专业,不过,即使是这些技术人才仍需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在岗培训,才能为IBM当时的核心业务——大型计算机(在IBM被称为大机)和相关的程序设计工作,IBM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它通过资助*专向教育,*次将公司的命运与教育捆绑在了一起。

  不过,高校教育与公司内部培训的性质完全不同。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未必一定会全部加入到IBM公司,但这项即使会给竞争对手也带来好处的投资对IBM来说绝非仅仅只是公益。作为一种高技术产品,计算机与传统产品的销售完全不同。由于大部分顾客并不了解计算机会给自己的业务带来什么好处,因此,IBM能否将一台计算机卖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能否开发出可行的应用程序,帮助自己的公司实现便利和节省成本。但问题在于,这些潜在客户并没有了解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因此无从得知这些笨重而昂贵的大机器到底会带来多大价值。

  对于IBM来说,资助高校人才的首要意义在于,当他们毕业之后进入各个不同行业的公司,就会像种子一样将有关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传播到各个角落。如果一家银行对计算机应用感兴趣,他们往往会先雇用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评估自己建立一套金融管理软件程序的可行性。而当他们确定要对此进行投入之后,IBM也许就会有机会获得*笔订单,随之就会有更多的市场需求被开发出来。IBM为资助社会性教育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但它也获得了额外的红利。由于整个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IBM得到的新的销售机会是仅仅依靠常规营销技巧所难以获取的。

  在这种战略思路之下,IBM在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的*合作部,作为其核心战略的部分。每当IBM进入一个新市场,投资教育与业务拓展总是同步展开。IBM*教育及*合作部经理郭维德回忆说,1993年,IBM董事长郭士纳在北京拜会**主席江泽民时谈及的*个投资意向,就是与**教育的合作。次年,IBM捐资3200万美元在在*20所*建立了IBM技术中心,这笔投资甚至超过了当时在华*的跨国公司一年的盈利。1995年,IBM与*教育部达成合作,参照美国的模式在23所*参与了与计算机和软件有关的*建设。迄今为止,IBM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达到15.6亿元,而与此同时,IBM也成为其所在细分市场中所占份额*的跨国公司。

  与公司战略协同的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IT产业链的完善和竞争的加剧,计算机货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IBM除了保留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的硬件业务,将业务重心从IT制造转向利润更高的软件服务。伴随着业务转型,IBM强化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计,在全球市场中建立了一条完整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链条。

  伴随着一系列的并购和业务转型,1990年代之后的IBM不再限于在硬件的基础上开发软件应用,而是致力于成为企业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的整合提供商。这种转型与IBM在过去30年中不断强化的资源和能力架构有关。IBM聚集了全世界*秀的软件人才,但人力成本在总体支出中的比例大大提升。如果IBM不能在软件和服务应用中保持最强的创新能力,并在高端市场中攫取比其他公司更高的溢价,那么其竞争优势将无法维系。基于产品的技术不再是IBM的核心竞争力,它被基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所取代。

  由于业务拓展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IBM在教育上的投入持续增加。IBM全球咨询服务外包高级经理曲*说,2002年继印度之后,IBM在*开始拓展服务外包,但当时IBM遇到了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在IBM最早进驻的大连,当地有50%的外包业务来自日本,但IBM很难找到既学过日语又懂计算机的人才。受*教育体制的制约,即便是那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动手能力和沟通技能也较差。在过去的六年中,IBM在印度的员工从5000人增加到8.5万人,而*同期从50人增长到不到7000人,缺乏的不仅是高端人才,初级的外包人才也有很大缺口。

  针对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之外,从2005年开始,IBM在*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的尝试。在一项名为ETP(Experience Training Program,体验训练方案)的*生软件人才实训项目中,IBM与一些高校合作,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公司实习一年。学生们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接受IT、外语、沟通等专项技能强化培训,按照与正式员工同等的要求参与虚拟项目的实际操作。训练营项目与高校资助项目不同,IBM只提供部分师资,成本往往由地方*和*承担。

  IBM不仅仅把教育项目当作输送人才的渠道,而且将其作为创新的协同基地。共享*研究是IBM创造的一种与*之间科研合作设计。参与项目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向IBM申报课题研究,IBM给予其资金、设备和专家团队的支持。最终的研发成果则由IBM和*共享。在这个项目中,IBM得以吸引*的资本在于对科研趋势的前瞻性,在信息科技的历史上,有众多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诞生于IBM实验室,而IBM从*获得的则是研发的外部资源。

  在IBM业务“由硬向软”转型之后,其销售对象也从终端产品转向中间件。在更多时候,IBM的竞争力体现在以自己的核心中间件为平台,整合其他软件和服务的能力。由于这种竞争力核心的切换,IBM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技术研发由自创转向协同。而这种借助与*进行科研创新、匹配知识协同需求的做法,与当初IBM借助*教育生产人才、促进产业生态营销的思路可谓殊途同归。

  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成功拓展营销边界,借助“共享*研究”拓展研发能力边界之后,IBM正将关注点转向“服务学”。从2006年开始,IBM开始对全球各地的*展开游说,将对服务学的推广纳入日程。IBM已经在欧洲资助成立了一些服务科系,并在芬兰建立了一所专门的服务学*。2006年11月,IBM与*教育部签订备忘录,就**建立和推广服务学系达成合作协议。迄今为止,IBM已经在北京*等几所高校建立了服务学系,正准备将其推广到**。

  IBM所酝酿的服务学框架折射的同样是对公司未来竞争力的构想。服务学是“服务科学、工程与管理”的简称,其涵盖的范围涉及服务业的所有基础理论、管理与工程技术话题,超出了IBM此前所专注的软件与技术范畴。而与之相对应的,是IBM近年来对医疗、教育、环保服务性产业的关注,以及不依附于硬件销售的独立咨询业务的不断加强。与历史上“计算机科学”系的设计相似,资助设立服务学系的背后,是IBM正在酝酿中的一次重大业务转型。可以预见,在这次新业务转型过程中,教育仍将是IBM用于开拓产业边界的重要工具。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