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行业竞争
叉车行业的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销售量前四的企业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国内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内叉车市场中,国内厂商占主导地位,基本占领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外厂商市场份额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但是,林德、丰田等国外叉车巨头占据着*叉车行业的中高端市场,而*的叉车企业则掌握着叉车中低端市场乃至整个叉车市场的话语权,叉车市场形成较明显的各执一端的格局,而在这个看似不变的格局下,一些新的趋向已经在酝酿:国内一些大中型的叉车企业为了摆脱目前的同质化和低价竞争,提升品牌形象,开始慢慢向中端产品转型;而在中低端市场占据着市场主流的背景下,占据叉车高端市场的国外叉车巨头也明显感到了"高处不胜寒",他们要实现销量和产能的提升,也开始向中端市场发力。
因此,*叉车市场竞争气氛越发显得剑拔弩张。叉车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打价格战,使得国内叉车企业有苦不能言,在这种环境下,突出自身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各企业之间沟通联系,加强自身自律意识,避免价格战的发生就显得紧迫和重要。
装载机行业竞争
装载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销售前六的企业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装载机行业集中度较高,由龙工、柳工、厦工组成的*集团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而市场销售量前六企业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及其残酷的价格战,使得实力较小的企业举步维艰,市场洗牌加剧。
通过五力模型对装载机行业的分析可知,装载机行业竞争激烈,新进入门槛较低、替代威胁增加、顾客议价能力增强、核心部件供应商议价能力较高、内部竞争白热化。
行业内竞争激烈。装载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装载机制造企业约有130家,还有约70家规模比较小的制造企业未作统计,以柳工、龙工、厦工为首的*集团占据了超过5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市场销售量前六企业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
新进入者威胁。装载机的发动机、变速箱和驱动桥等主要配套件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很容易采购,同时装载机产品技术几乎完全公开,少有专利等知识产权壁垒,种种原因导致装载机生产进入门槛较低,使中小投资者参与装载机生产的难度大大降低。
供应商力量。对于大部分装载机零部件,供应商较多,竞争激烈,供应商间互相竞争,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差;一些关键零部件,如电控换挡变速箱和带限滑差速器的湿式制动驱动桥等部件,需要直接进口,其议价能力相对较高。
替代者威胁。从土石方工程设备的配备量来看,一般将挖掘机与装载机的配比按1∶2配备,加上挖掘机按揭销售的推广,挖掘机对装载机的替代在加强,未来配比趋势可能稳定在1:1.5。
顾客力量。普遍采用代理制,代理商是公司的直接顾客,代理商特别是大型代理商,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大多数为公司购买行为,且差异化程度较低,逐渐变为卖方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提高,顾客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
挖掘机行业竞争
从挖掘机的市场份额分布来看,国外厂商占据了近80%的份额,处于绝对优势。但是,随着国内厂商的实力增强,国内品牌市场份额正在稳步的提高,挖掘机的市场集中度也逐渐开始下降。
根据资料显示,以玉柴、山河智能、三一、柳工为代表的国内制造商已逐渐打开了市场突破口,从国外企业垄断的挖掘机市场中分出了一杯羹。具体而言,柳工、三一在中型挖掘机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有突破,但产量和销售量仍然较小;玉柴、山河智能则在小型挖掘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国内,斗山*、小松*、日立*、卡特彼勒、现代、成都神钢,这六家国际品牌相对位置有所改变,但始终稳居前六位。尽管总体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7年的67%,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从挖掘机行业的价值链来看,目前国内厂家的盈利来源主要集中在组装加工领域,而缺乏对价值链上下游的开发。与国际品牌比较,目前国内挖掘机厂家在价值链各个环节均处于明显劣势。
压路机行业竞争
我国压路机市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市场集中度,但随着柳工、山推等厂商的进入,寡头垄断态势逐步弱化。行业前三名和名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仍然超过总体份额的50%,挤占了众多小品牌的市场份额,市场呈寡头竞争状态,小企业生存困难。
从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徐工压路机的市场份额下降了7%,一拖下降了近9%。徐工和一拖自2006年以来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厦工三重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山推和江阴柳工市场份额稳步增长,但总体市场份额较低。静碾系列产品中徐工和一拖占据绝对优势;机械驱动振动系列产品各企业市场份额相差不大,竞争最为激烈。在全液压单钢轮产品中徐工、厦工三重、三一重工占据前三;在全液压双钢轮产品中徐工、一拖、维特根悍马和三一重工表现抢眼,国际品牌占有率约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