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拙论是笔者基于对*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拳种在基本功法理论的初步理解基础上,加之 本人在多年的习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点经验而形成的粗浅认识。
*传统武术拳种繁多,风格不一,即便是同属“内家”或“外家”的同一种类拳种之中,也分有诸多的门派。况且在*武术众多拳种之中能立之为门派的拳 种,必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功法理论。加之一些传承者们在诠释前人所著述的拳理、拳诀时,因对前人使用的一些隐语在理解上存在的分歧,难免使 一些拳“道”不深、又想博学的武术痴迷者对众多纠缠不清的析理感到茫然。笔者作为一名武术痴迷者,于痴迷之中,曾探秘于多类拳种。虽无所成,但通过对传统 武术众多功法理论的拜读和多年体悟,逐渐对传统武术在练功方法的共性方面梳理出了一些头绪。
头绪之一:“法借劲使、劲由法出”是传统武术运动方法的基本原理。无论武术运动在套路的演练上,还是在技法的运用上,武术的特征决定了武术中的任何拳 种都是一项劲与法不可分割的运动。我们无论学练任何一个传统武术拳种、任何一个流派的武术套路,都应根据传统武术运动的这一基本原理。从了解所学练的拳种 风格、特点及劲力上的要求人手,将劲力上的运用与运动中的各种技法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柔为刚之本,刚乃柔之用”的关系。在学练套路的过程中, 不急不躁仔细揣摩所学练拳种的外在风格特点,熟悉拳架动作中的虚实、刚柔变换规律,认真掌握好“劲”在运动中的传递过程,这是我们学练好传统武术的方法之 一。例如:学练少林拳类风格的拳种,就要了解少林拳的风格是以刚劲遒拔 而著称。其特点是发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要求突出一个“硬”字,反映一个“快”字,发劲要达于四肢。所以演练少林拳法时,就要体现出其快速敏 捷、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特点。体现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在练筋骨、练气力、练敏捷上下功夫。如学练长拳类的竞技套路时,则又需将套路的架势舒展、蹦高跳远、 动作灵活、势正招圆,作为重点练习的目标,在肢体的柔韧性上、节奏的分明上、蹦高跳远上、身轻体健上下功夫。而学练劈挂、通臂等套路时,由于该类拳种在技 法上讲究放长击远、通肩达背,因此,在练习中要注重肩关节的灵活性和臂与肩背部肌肉的柔韧性、协调性的练习,以求在技法运用时能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再如 我们学练所谓的“内家拳”时,由于“内家拳”在练功的指导思想上与所谓的 “外家拳”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内家拳中最有代表性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之间,风格特点虽然明显不一,但在练功的指导思想 上都主张以柔克刚,先柔后刚。在练功方法上都注重悬顶顺项、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腕松腰、实腹敛臀、以意导体、以体导气,都刻意地追求意、气、力的高度 协调与统一。所以学练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只要了解了其风格特点,在劲与法的配合协调方面,认真体悟刚柔变化中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是不难掌 握我们所学练拳种中的各种技法运用规律的。
头绪之二:要了解“气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气足力大、招熟劲活”的基本道理。在拳路熟练后,我们就要注意呼吸在拳架攻防动作中运用的规律。在套路 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呼吸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来逐渐增大腹腔内横膈肌的升降幅度,以求充实丹田部位的气感来增强肾脏纳气的功能。古典 医学有曰:“气足血盈,人体则生机勃勃。”体内横膈肌升降的幅度增大,可以对体内松散的能量通过气的归聚形式,不断在“丹田”部位进行量积累。这种气的归 聚与量积累可以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内的气与外的形相一致的锻炼,使体内的肌肉和筋膜的舒缩幅度作用于武术的技法时,在质量上能明显地得到提高。一些传统 武术之所以十分注重桩功,就是前辈们意识到人体的内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与血液流行全身,为五脏六腑功能的运转提 供物质基础。通过桩功的强化练习,既可增强“内气”在体内的鼓荡,促进血液循环,又可极大地增强神经系统支配肌纤维条件反射的能力。所以,增强横膈肌的上 下运动幅度,提高内气在体内的鼓荡,既是对人体能量的有效积累,也是一个习武者在技法娴熟时能随意发挥人体潜能在武技运用之时所必须。这种必要的人体能量 积累,既是提高武技质量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御病能力,达到脏腑功能旺盛的效果。
头绪之三:要认识到*传统武术套路的形式,本源于技击和强体的需要,对套路的练习也是掌握*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一种必要形式。武术的各种技法运用于实 战之中,是武术各流派套路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劲力的*表现形式。套路与技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构成*武术独特的内容。才能 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反之,没有套路这一形式,*武术各拳种、各流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也就失去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以学练传统武术,不可忽略对套路的练习。套路的练习对于练意、练力、提高肌肉伸展放长性的收缩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势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选学传统武术 套路,就是通过对不同拳种套路的阶段性练习而形成该拳种的风格后,再从劲力和肢体上的虽能刚尚不坚、虽能柔而过于软的状态,遵循先去体内拙刚、后求肢体柔 化,再由柔求韧、由韧而达极刚的渐进要求,使自己在循序锻炼的过程中,力求达到双臂圆活、肢体通畅、力量顺达、不僵不滞。这也就是传统武术理论中断一再提 到的“若欲极刚,必为极柔”的练功方法和要求。因此,按照上述传统武术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在对选学的拳种套路练习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套路中的动作结构、 特点和要求,还应在动作的组合上,进行必要的有意识的意、气、力与攻击动作内外相合的发力锻炼。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练习,要使自己在身体内外逐渐地形成一种 头顶、脚踩、前冲、后挣的十字劲。在这种十字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深化练习,就能根据武术套路结构中的各种技法运用要求,发放出弹簧劲、惊炸劲、劈柴 劲、冲撞劲等各种超长的技击实用劲法。这些劲法的产生,是在意识的支配下经过有序的、并符合力学原理和生理机能的练习后,而将体内经过长期锻炼所快速聚蓄 的能量,在瞬间通过脚掌的快速蹬踩、腰脊的拧转传递、头部的悬顶上拔,以肌体外在的各种形式需要爆发于身体某一部位,并能*限度地转化为着力于另一物体 之上的劲。这种劲上下一体、内外合一,且能随意发放,变换劲的大小。其特点是“蜻蜓点水”,突然爆发,并能在实战中体现出其迅猛的攻击力和防守舱能方。这 种攻击力和防守的能力,也就是*武术各流派在拳理中之所以不惜千言、洋洋万语所刻意说明和反复论述的*武术之精髓——功夫的内涵。“山之虽高,路有多 条”,虽然*武术的练功方法多样,且各有千秋,但有所造诣的武术大家们,无一不是对劲与法合一的相互关系的彻悟者。武林前辈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功夫的 深浅取决于习武者的劲法合一的协调程度和必要的时间积累。“柔乃刚之本,刚乃柔之用”、“刚柔互济、阴阳互为其要”作为*武术运动的根本法则,早已为历 代的武林先贤们所认同。因此,武术中所要求的松柔的锻炼、柔韧的锻炼、圆活的锻炼,进行意、气、力、形合一的高度整体性锻炼,应该是我们练好传统武术过程 中要重点掌握好的几个环节。我们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要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在拳架规整、动作流畅后,即应以松柔为本,以圆为纲,去掉僵力,使周身上下劲 力通畅、动作展转自如,在松柔中含有韧性,在刚直中寓有柔劲。这样的练功方法也就符合了武术前辈们一再强调的练功要循序渐进的要求。
头绪之四:要在*武术诸多拳种和练功方法不尽相同之中,深刻理悟出“腰为主宰”的深刻含义。作为学练传统武术者,要认识到无论我们选学任何一个拳 种,在套路的演练上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在套路动作熟练、身体上下动作协调、劲力基本通畅后,就要在自己盘架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意、气、力与套路中的 各种技法在整体上进行协调一致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急不躁、聚精会神、认真体会套路中的刚柔变化和呼吸与脚踩、腰传、臂达的规律;努力寻求动作中 的“内外合一、手足相齐”的发力原理;熟练掌握和运用刚柔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武术运动方法;就能充分认识到武术各种技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 通过腰这一人体运动的主宰来显现的。只有充分发挥腰部的功能,才可使丹田部位气感充实而下盘稳固;上肢灵活而不失沉稳。在套路演练时才可气势饱满、劲力通 畅、有形有神、形神兼备。在技法的运用上,通过腰的上下传递,就能较快地将自己所习的技法在实战中得到合理的运用。使自己的攻防动作,在“动与静、快与 慢、刚与柔、虚与实”的运用过程中,显示出“以脚为根,下肢求之以稳;以腰为轴,上肢求之以活”的武术运动技法来,并可使任何动作在举手投足间,都能通过 腰的随意驱动呈现出动之有理的感觉,进而充分发挥出*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刁钻凶狠,活而不僵;圆滑善变,躲闪自如”的技击特点和“上盘春风摇丝柳,下盘 苇根裹泥中,下稳上活腰为窍,理明功到功自成”的整体功能在于合的练功目标。所以,习拳有方,练功得法,是我们每个学练传统武术之人的应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