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诚的信任。
信任意味着一种凝聚力的产生,高效的团队成员必须学会彼此欣赏、信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弱点,还要乐于认可别人的长处,即使这些长处超过了自己。
在理论上,这并不很困难。但当一个管理者面对着一群有成就的、骄傲的员工时,让他们解除戒备、甘冒丧失职务权力的风险,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而惟一能够发动他们的办法,就是领导本人率先做出榜样。
团队领导如何赢得成员的信任呢?威尔逊和乔治在《团队领导生存手册》中指出,要建立团队内的信任,团队领导应该做好以下9点:
(1)必须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对建立团队内部的信任有意义;
(2)能识别同伴间的不信任以及不信任对团队的不良影响;
(3)要知道如何避免信任陷阱,如随便猜疑别人、掩饰自己、不守承诺、打击报信人、混淆信息、糖衣炮弹等;
(4)在陷入信任陷阱时,有自己信任和尊重的人来提醒自己;
(5)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
(6)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
(7)适当的时候,承认自己不全知道所有的解决办法;
(8)让别人提供反馈意见,同时要对他们的意见作出合理的、恰当的反馈;
(9)要告诉别人,你是非常信任他们的。
2. 良性的冲突。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的阻碍莫过于冲突的发生。当然,团队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处理好冲突决定着团队的团结性和发展。
高明的领导者绝对能够认识到,这些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能够分得清什么是“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所谓建设性冲突实际上是一种良性冲突,一般来说,凡双方目的一致而手段或途径不同的冲突,大多属良性冲突。这类冲突对于实现企业目标是有利的;而破坏性冲突往往是因为双方目的不一致造成的。
管理者和他的团队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识别虚假的和谐,引导和鼓励适当的、建设性的冲突。这是一个杂乱的、费时的过程,但却是不能避免的。否则,团队精神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被奉为成功企业家典范的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十分重视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和不分彼此,是他的惟一管理规则——企业须反对盲从,每位员工都应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把事实摆在桌面上讨论,并能尊重不同意见。韦尔奇称此为建设性冲突的开放式辩论风格。正是建设性冲突培植了GE的独特企业文化,也成就了韦尔奇的旷世伟业。
“日本的爱迪生”——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从管理实践中早就体会到,激发良性冲突可以让员工表达出不满、发表批评意见。他认为,对企业而言,良性冲突非但不是不幸,反而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使组织少冒风险。盛田昭夫常常鼓励员工公开提出意见,即使对上司,也不要怕因公开提意见而与之发生冲突。他认为,“不同意见越多越好,因为它带来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会减少公司犯错误的风险”。
国内也有很多企业把提倡良性冲突作为管理理念。联想集团的联想研究院有三条议事规则:缺乏反对意见的重大决策须慎重决定;提倡建设性冲突;只有专家,没有权威。倡导良性冲突,使得联想研究院造就了对事不对人的氛围,它令联想新产品层出不穷。
3. 坚定不移地执行。
团队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形式,而是一项大工程。要把这一重大工程建设下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无果而终。要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管理者必须在信息、意见上做出决策,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
企业的本质说到底就是领导者按市场需求预设一个目标,然后组织人员对此目标予以坚决的操作实现。更简约地说,企业的本质就是执行。显然,在目标——执行——结果这一企业基本流程中,目标的制定是高层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敲定的事;结果的好坏,那也是一个企业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统计出来的数字;而企业在一年365天里的常态,却是所有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着企业目标不断奔忙、不断努力完成任务的那个过程。这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原因。所以一个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执行团队。
由此可以推知,企业失败通常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目标(战略)制定错误,一是执行不力——从领导者、中层干部到基层每位员工,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处在一种“执行过程”中,那么他们执行的绩效,此时显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具体而言,他们在执行中体现出的态度、能力、速度、理念、品质、应变等因素的优劣,此刻都将成为企业命运真正的决定性力量。这就是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扭亏为盈。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无条件地执行。日本人的聪明在于,他们排除了所有羁绊,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企业的本质。
团队精神并非是难以理解的理念,但当所涉及的人是具有坚强意志、自身已经成功的领导时,它极其难以实现。团队精神并非不值得经历这些艰辛,但其回报率低且又代价高昂。如果领导没有勇气强迫团队成员去实现团队精神所需的条件,还不如彻底远离这个理念。不过,这又需要另一种勇气——不要团队的勇气。
信任意味着一种凝聚力的产生,高效的团队成员必须学会彼此欣赏、信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弱点,还要乐于认可别人的长处,即使这些长处超过了自己。
在理论上,这并不很困难。但当一个管理者面对着一群有成就的、骄傲的员工时,让他们解除戒备、甘冒丧失职务权力的风险,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而惟一能够发动他们的办法,就是领导本人率先做出榜样。
团队领导如何赢得成员的信任呢?威尔逊和乔治在《团队领导生存手册》中指出,要建立团队内的信任,团队领导应该做好以下9点:
(1)必须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对建立团队内部的信任有意义;
(2)能识别同伴间的不信任以及不信任对团队的不良影响;
(3)要知道如何避免信任陷阱,如随便猜疑别人、掩饰自己、不守承诺、打击报信人、混淆信息、糖衣炮弹等;
(4)在陷入信任陷阱时,有自己信任和尊重的人来提醒自己;
(5)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
(6)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
(7)适当的时候,承认自己不全知道所有的解决办法;
(8)让别人提供反馈意见,同时要对他们的意见作出合理的、恰当的反馈;
(9)要告诉别人,你是非常信任他们的。
2. 良性的冲突。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的阻碍莫过于冲突的发生。当然,团队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处理好冲突决定着团队的团结性和发展。
高明的领导者绝对能够认识到,这些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能够分得清什么是“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所谓建设性冲突实际上是一种良性冲突,一般来说,凡双方目的一致而手段或途径不同的冲突,大多属良性冲突。这类冲突对于实现企业目标是有利的;而破坏性冲突往往是因为双方目的不一致造成的。
管理者和他的团队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识别虚假的和谐,引导和鼓励适当的、建设性的冲突。这是一个杂乱的、费时的过程,但却是不能避免的。否则,团队精神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被奉为成功企业家典范的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十分重视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和不分彼此,是他的惟一管理规则——企业须反对盲从,每位员工都应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把事实摆在桌面上讨论,并能尊重不同意见。韦尔奇称此为建设性冲突的开放式辩论风格。正是建设性冲突培植了GE的独特企业文化,也成就了韦尔奇的旷世伟业。
“日本的爱迪生”——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从管理实践中早就体会到,激发良性冲突可以让员工表达出不满、发表批评意见。他认为,对企业而言,良性冲突非但不是不幸,反而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使组织少冒风险。盛田昭夫常常鼓励员工公开提出意见,即使对上司,也不要怕因公开提意见而与之发生冲突。他认为,“不同意见越多越好,因为它带来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会减少公司犯错误的风险”。
国内也有很多企业把提倡良性冲突作为管理理念。联想集团的联想研究院有三条议事规则:缺乏反对意见的重大决策须慎重决定;提倡建设性冲突;只有专家,没有权威。倡导良性冲突,使得联想研究院造就了对事不对人的氛围,它令联想新产品层出不穷。
3. 坚定不移地执行。
团队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形式,而是一项大工程。要把这一重大工程建设下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无果而终。要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管理者必须在信息、意见上做出决策,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
企业的本质说到底就是领导者按市场需求预设一个目标,然后组织人员对此目标予以坚决的操作实现。更简约地说,企业的本质就是执行。显然,在目标——执行——结果这一企业基本流程中,目标的制定是高层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敲定的事;结果的好坏,那也是一个企业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统计出来的数字;而企业在一年365天里的常态,却是所有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着企业目标不断奔忙、不断努力完成任务的那个过程。这才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原因。所以一个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执行团队。
由此可以推知,企业失败通常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目标(战略)制定错误,一是执行不力——从领导者、中层干部到基层每位员工,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处在一种“执行过程”中,那么他们执行的绩效,此时显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具体而言,他们在执行中体现出的态度、能力、速度、理念、品质、应变等因素的优劣,此刻都将成为企业命运真正的决定性力量。这就是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扭亏为盈。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无条件地执行。日本人的聪明在于,他们排除了所有羁绊,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企业的本质。
团队精神并非是难以理解的理念,但当所涉及的人是具有坚强意志、自身已经成功的领导时,它极其难以实现。团队精神并非不值得经历这些艰辛,但其回报率低且又代价高昂。如果领导没有勇气强迫团队成员去实现团队精神所需的条件,还不如彻底远离这个理念。不过,这又需要另一种勇气——不要团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