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是自己本来就是圆满的、就是好的,一如佛性、自性的"本自具足"。它的开口是向内的,亦一如佛家的"内求"。它所标示的课题,亦一如我们蒙蔽和迷失了我们的本性,我们也是蒙蔽和迷失了真实的自己。课题解决的指向,亦是只是回归,是重新沉淀和开显,重新看到和发现,而不需要改变什么、加上什么。
本自具足,即是"自足"。因为这里是人真正而*的踏实处、心安处,犹如在自己的家里,这个家或许老破小,但只有在这里才有真正的安心。自我的缺席,即谓之空虚,人其实只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才需要外在的填补。此亦犹如坐头等舱、住星级酒店、穿戴*,而终究是在旅途中、给别人看。人无论追求什么,说到底都是追求自我的满足,只是唯独自我本身,从未被满足。自我虽然不是道,却实是道的入口。唯识学里,和第八识挨得*近的,正是第七识,也就是"我"。
做更好的自己,则是以为自己是不足和残缺的,是要进行改变和包装的,开口其实是"向外驰求"。说根本不同,就是因为内求和外求,是真妄之别。所以一切与此相关的言说,都是指向某种社交呈现和功利目的,隐藏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如甚嚣尘上的"自律"。这是一种被外在世俗裹挟的妄想,可怜身处其中之人不仅不自知,还沾沾自喜。
即使这做更好的自己是向内的,也*多属于渐修,并不究竟。更多的情形,其实也是不自觉被外在裹挟了。譬如自以为的有情调、有品位、与众不同等,即使自以为是一个人的事,其实也都有个外在的没情调、没品味、大路边等的对照。而如庄子说"无待"、"绝待","待"就是有所依,则就是不究竟、不纯粹的。真正的做好自己,只是一种全然的自足,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认可或参照。
做自己,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意味着在世俗中格格不入和吃不开。而有这种怕,其实却正是因为没有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自知而知人,叫做"明智"。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什么人?有自知之明的人,又如何会格格不入和吃不开?他不仅拿捏得一个"度",更才能真正知道顺势而为的道理。因为有自知之明,本身就意味着不过火、不强求。
试想一下,一个完全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有哪些力所能及与无可奈何的人,他们当然是可以坚实地立足于这个世间的。文人们的格格不入,也不是他们错了,而只是他们裸露出了自己,却还没有安于自己。他们完成了做自己的课题,但还需要做好自己。
总而言之:做好自己,只是向着更真实本色的自己,原来的而蒙尘的自己,并安住于此。做更好的自己则是不仅迷失了自己,还要用臆想构建出一个假的自己。先做得自己,再谈做好自己;先知道自己是谁,再谈做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