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有道则现,是晋卦,晋卦下坤上离,明出地上,大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卦与明夷卦是反卦,也就是上下卦颠倒,明夷卦下离上坤,明入地中,说的正是无道则隐。
天下有道与无道,浓缩至一个人,就是得意时与失意时。所以明夷卦告诉我们的,就是失意时亦即处于人生低谷时,应该怎么办。
办法,卦辞只有三个字:"利艰贞。"于此艰难之时,唯有有所固守,才是有利的。固守什么呢?彖传举了两个人为例子,商纣王时的周文王与箕子。
文王被拘于羑里七年,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箕子苦心劝谏无果,又不忍离去,故装疯卖傻后被贬为奴隶囚禁起来而得保全。张载讲:"文王难在外,箕子难在内也。"处境的失意与低谷,与内心的失意与低谷,人生的失意与低谷无非这两种情况。两种情况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但情况只是这两种情况,对应的办法也只是两种办法;要固守的东西,也只是两个。
彖传云:"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下卦为离,离者明也、丽也,故为"内文明";上卦为坤,坤者顺也,故为"外柔顺"。如此则可"蒙大难",于大难之中化险为夷,文王所遵从和依靠的便是这两点。文王外难,当我们也遭遇处境际遇的艰难低落时,能遵从和依靠的也只有这两种品质。
对于一个平常人,这两种品质朴实来说就是:哪怕再难再失意,心也要能稳住,心中也要亮堂。因为稳住才有自己做主进而改变的可能,亮堂才有希望和方向,不仅关系你自己的心境,也实实在在关系处境的走向。同时对外在处境的态度是柔顺,也就是不挣扎、不对抗,那不仅无谓而且可能使事情更糟。这些尽量去做到,不要说难,因为我们没有文王那种境界,却也基本不会遭遇那样关乎生死的大难。
彖传又云:"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苦谏无果后,有人劝他离去,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这就是箕子之志。武王灭商后,曾拜访箕子,向他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语,因为不愿讲故国坏话,这还是箕子之志。武王发觉失言后改问顺应天命治国的道理,箕子乃传授他夏禹留下的《洪范九畴》,史称"箕子明夷",这还是箕子之志。之后武王请箕子出山帮他治理*,但作为殷商旧臣,箕子不愿如此,这还是箕子之志。
箕子内难,他内心真是苦,一方面是故国灭亡之不可逆的天命,一方面是苍生黎民需要安顿周济。两个方面都不能违背,只能人以守忠、心以传道。箕子的固守,明明白白,所守者即是志。到底什么是志呢?真正的志,不是你要成为什么,而是你要守护什么,这两点决定不同,而多少人都搞错了,弄颠倒了。每个人都有内难之时,越是难的时候越是容易有所动摇,越是容易动摇越容易发觉我们真正想守护、要守护的是什么。看见了,守护住,这难才会在后来转成生命的滋养。反之,只是堕落。
明夷卦所说,不过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韬光养晦"四字。只是这四个字后来变成了功利的工具手段,只为以此等待时机而翻身翻盘。而这四个字的本意与真意,却是"晦养光韬"。所谓"光韬",就是把自己心志的光明隐藏起来;所谓隐藏起来,就是转向内求、内观。所谓"晦养",就是那些晦暗之时,亦正是*好的滋养涵养自己之时,因唯此时而易于转身向内也。养什么?养那个光明,养自己真正的志。
大象所谓:"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众"就是不撂挑子,继续坚持去做,哪怕低潮,亦是按部就班。"用晦而明"就是在这种坚持之中,去发见自己内在的觉醒。"无道则隐",从来不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