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国内较为一致的中文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其实,就是一种应用在建筑、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的工具。基于3D模型基础之上,对工程数据进行整合,分解,调整*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看、可以读的模型。这些是以前传统设计手段所做不到的。原因在于BIM可以在3D基础之上,把原来的平面图立体化,可视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工程的数据进行添加比如时间、成本等等。让整个过程参与者都能便捷、清晰的了解各个阶段以及共享信息。这样无形中等于把工程做的精细化了,再也不用技术员拿着平面施工图进行经验性的工作了,这样大大降低了错误的出现率,从而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真正的BIM符合以下五个特点,可视化、模拟性、协调性、可出图性、优化性。
可视化:与基于传统二维图纸表达设计成果不同的是,BIM可支持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等高维度、高逼真数据表达,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模拟性: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来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的模拟,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协调性:设计院工作模式一般都是各类专业分别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如大专业分为"结构"、"机电"、"土建","机电"里面还分"电气"、"暖通"、"排水"、"给水"等专业,每类专业设计工作可能都是由不同工程师开展。这种工作模式导致传统二维设计过程中很难提前发现各专业之间存在设计冲突问题,而把问题预留到施工阶段解决,增加了工程建设风险及成本。基于BIM设计,使得各专业在统一的环境下对各专业的设计成果存在的冲突进行检测、协调成为可能。
可出图性:基于BIM正向设计理念是直接建立三维的设计模型,并经过协调、模拟、优化后,再导出符合设计规范的设计图纸指导施工,设计图纸可根据实际需要,以二维、三维的形式表达。
优化性: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当然优化和BIM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必然联系,但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优化、更好地做优化。优化受三样东西的制约: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没有准确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复杂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
曾经有一个数据,早在2000年,有研究指出"在美国,每年花在建筑工程上的6500亿有美元中有2000亿被耗在低效、错误和延误上,这就体现出BIM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