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涛同志:
您好!去年以来,中央先后下达了关于未成年人和*生德育两个文件,令人鼓舞。一九八五年小平同志讲把教育搞上去,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人才优势是任何*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包括高教在内,我国已是世界上*规模的教育大国。尽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规模还将继续增长,但如果人才的全面素质上不去,还不能算有了人才优势。教育也没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当前,我们的教育仍面临着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阻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大问题。即基础教育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及其带来的涉及面很广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导致师生的精力集中在频繁的作业和考试上,使学生负担奇重,以致不能乐于学习甚至厌学。临近升高中、*的班级尤甚。周末和假期中,中*生都加班补课的现象很普遍,家长既心疼孩子遭罪,又无可奈何。中*校对教育*的减负的规定置若罔闻,许多初高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课余文体活动被挤掉,过重的学习负担极大的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少学生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对生活失去乐趣,由于负担重,又不注意抓用眼卫生,学生的近视率在城市*达百分之六十,高中达百分之八十。因控烟不力,高中生抽烟的人数也不少,有的学校,课间厕所抽烟的人满为患。由于学习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思想教育形成的理念和由此转化的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在沉重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就用抄袭甚至作弊来对付。重智轻德也反映在教材上,如语文课本可以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但有的按照新编课程的标准编写的语文实验教材鲜有革命年代的作品。有的只有毛主席的沁园春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还被限定为选读,这件事经领导指出后,可能已经改正。中*校按照国旗法,每周要进行升旗教育,由于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升旗时学生只听不唱,以致*学生有的连国歌的歌词都背不下来。升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重智轻德体美,致使智育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被挤到一边。在农村,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教育结构和内容,既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学习需求。一些地方*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百分之三十。说到底,这是对教育方针的偏离,对民族未来的影响很大,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我估计在基层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学校是不多的。也就是说,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这引起了教育界内外的忧虑,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建国初期,这个问题不突出,那时高中毕业生与*的招生人数接近。学校之间竞争不激烈。一九六三年前后,问题开始冒头,在中央的指示下,学校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加以引导。少奇同志就大力抓两种劳动教育制度也是一种分流,所以当时问题仍不尖锐,至少学校还是努力贯彻教育方针的。文革后恢复高考,赞扬之声压倒一片,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即开始抬头。教育部有针对性的做出决定,提出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只抓升学的少数,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央又抓了整顿压缩文革后期盲目发展高中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分散了社会对升学问题的关注。但一些有识之士,如叶圣陶已开始大声疾呼,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引起的题海战术。一九八五年中央做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为了改变千军万马争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局面,特别强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批评了鄙薄职教的思想。随着一些地区*的普及,教育部又推动了地方取消*升学考试,设法使*生能解脱出来。九十年代,中央又抓*和普高的扩招,有些同志希望借此能够缓解升学的压力,但是这些措施都未能使问题有多少缓解。参与升学竞争的人数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迅速增加。竞争的目的是升入*特别是重点*,许多家长为了子女在升*的竞争中取胜,认为就要及早开始提高应试能力,这种竞争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有反映,由此引发了幼儿是否就要学两文就是中文和英文的争论,现在独生子女群已成为*招生的主体,家长望子成才更加心切,不少人不惜做出一切努力,使子女进入名牌*。一些中*希望通过择校增加收入,这又给盲目追求升学率带来了经济动力。一些地方*也把当地的学生进高校的升学率作为政绩,升学率高了*为学校庆功授奖,反之学校则备受责难。*的介入使问题更显突出。一些县市*之间也在攀比升学率,暗中较劲。这无疑对教育*和学校形成强大的压力。尽管我们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许多地方仍是上面号召归号召下面做归做,有些媒体即称: “ 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 ” 。一些学校出现令人诧异的怪事,如校园暴力不少也与应试教育有关。我担心问题有更趋严峻的可能。 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学校,根子却在社会,解决起来估计难度也会很大。从人的成才观念上讲,它将触动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传统的转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日本学生考*有考试地狱之说,新加坡的高中生的近视率与我国城市高中生的情况相似,台湾地区同样也存在着恶性补习的现象。这些*和地区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均较深。鉴于此,是涉及上亿父母与师生的大事,关系民族的未来,因此再难也必须下决心及早解决,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看来只靠教育*的努力很难奏效,所以建议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相信我们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党的领导下,有能力缓解以致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当前首先要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调研,其中也包括对西方发达*的升学以及劳动人事有关制度的考察,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现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呼声很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针对性的大力加强引导,从认识上看升普通高中*讲一句也许就够了,而引导人们去升职业学校就要花十倍的力气,只宣传几个许振超是太不够了。 我国已经有初步的督导制度,但是过去的精力主要是放在基层*的教育投入行为上,今后应转到主要督导基层*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来。并按照贯彻方针的业绩给予奖励。其力度要足以应试抗住教育的诱惑。还可以设想,让*也参与对招生来源的中学进行科学评估。要对贯彻方针好,一时升学考试成绩受影响的试点学校或地区有配套的支持措施,还可以选择一些省区做试点,对升学制度这个指挥棒作突破性的改革,从制度上改变十八岁争过高考独木桥的一次性选择状况,按终身教育思想拓宽成才之路。变一次选择为多次选择,真正做到只要个人努力,都可以找到学习成才之路。总之,要改变目前因升学引起的恶性竞争的机制,使学校的教育行为能切实端正过来,真心真意地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中央人才战略文件中关于四个尊重四个不为的决定应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指针,使多渠道成才成为社会共识与现实。这与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一致起来。 我的这些建议只是一些设想,真正可行的办法还得从实践中来。前些年教育部曾总结推广了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即湖南的汨罗、山东的招远等地的经验,使人很振奋,增强了信心。我国的教育,人均的教育经费和各教师的起点学历要求以及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与发达*比是偏低的。制约着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要赶上或超越他们尚需很长时日。但从文革七年的经验看,虽然办学条件差一些,但只要指导思想对头并认真地加以贯彻,是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质量的。从世界比较中看,我国*本科的质量是不差的,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应该能够应对这个挑战。 由于离开岗位已十多年,许多情况把握不准,怕以偏概全,但深感问题的重要,事关*和民族的未来。听说,教育学会最近组织了二十多位*的中学校长聚会,他们对基础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感到忧虑,促使我向您汇报,但愿这不致对您是一种干扰。
致以敬礼!
何东昌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