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培训机构 >

广州品味(PW)生活艺术培训中心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培训资讯 > 婚姻是一项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

婚姻是一项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

日期:2009-04-20 10:38:02     浏览:384    来源:广州品味(PW)生活艺术培训中心
                                      婚姻是一项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
     当相爱的两个人携手走过婚礼的红地毯,当恋爱时的诗画琴棋书酒花,终于都变做了婚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后,如何才能不使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才能使婚姻的“围城”成为一座幸福和谐之城而身居其中“乐不思蜀”呢?———要做到这些,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婚姻还需要用心去“经营”。
     两个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的人走到一起,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更何况就像有人说的“Men and women are from the different planets.”(男女来自不同的星球)两性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许多差异,女性多比较感性、理想主义,易于为肥皂剧中的悲欢离合唏嘘不已;男性则多为理性、现实主义,他们更崇尚力量,崇尚成功,天性与运动和政治更为接近。
      两个人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常常造成彼此的不理解,甚至不了解。一位美国女子解释这种情景时说:“我很爱我的丈夫,但他住在一个岛上,我住在另一个岛上,我们都不会游泳,于是两个人永远不相会了。”所以,婚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游泳”——学会了解和沟通。不仅要努力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在婚姻中一天天摸透对方的脾气,也要多表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甚至于自己的忧心与恐惧。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了解,避免或减少误解。有些颇“男子汉气”的丈夫们认为,麻烦事自己承担好了,不愿给深爱的妻子增加负担,或给别人添麻烦。但你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相濡以沫的人。一起分享快乐固然幸福,但一起分担困难、压力和忧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婚姻的幸福感就是在知己知彼的默契、思想感情的共鸣过程中产生的。
     夫妻关系是情感关系,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更要善于感应和珍惜。记得一位女友曾来信说起:“……漆黑的夜,起了很大的风。他低声问我:‘冷不冷?’忽然就有莫名的感动。原来在不经意之中,互相就有十分的关怀,只是我们彼此都习以为常。”是啊,在日常的平凡琐事中,在日复一日的习以为常中,我们是不是已逐渐麻木了自己感应的触角,忽略了生活中一些温馨的细节?幸福人人都应该有,只是有些人懂得感应和珍惜,有些人不会。
    与感应和珍惜至少同等重要的是包容。不仅包容彼此的不同,更要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包容对方身上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格特点。步入婚姻,恋爱的激情慢慢变为生活的平凡,在共同的生活中,难免会发现对方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接受现实、彼此包容是相当重要的。婚姻中的两个人首先都是“人”,有着人性中都会有的缺点,都受着意气、错误、疾病等等的支配,共同生活又怎么会永远没有困难和冲突呢?法国作家莫罗阿曾说过:“没有冲突的婚姻,几乎与‘没有政潮的*‘同样不可想象。”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轻易怀疑爱情已逝,甚或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我和她(或他)终生缔结了;今后我的目的不复是寻访使我欢喜的人,而是要使我选定的人欢喜。”如果没有这种婚姻是木已成舟的定案的念头,不愿去接纳和包容,夫妻在*次碰到阻碍或困难时,便有决裂的危险。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婚姻中两个人都要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要失去自我。爱情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的倾向是奉献,爱得愈是深切,便愈是乐意帮助所爱的人做他所期望的任何事情。但是千万不要在这种忘我的奉献中丢了自己,成为爱的奴隶。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位男子双目失明了,他美丽痴情的妻子为了所爱的人毅然献出了自己的一双美目。重见光明的男子欣赏着失而复得的美好世界,对妻子感激得无以复加,发誓要更加爱她,直到海枯石烂。可是,随着日子一日日流逝,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兑现昔日的誓言:丈夫成了盲妻的整个世界,他们很少再有关于外面世界的愉快交流;而因为害怕失去丈夫的爱,妻子总是不停地提醒丈夫是自己的牺牲换来了现在的一切,这使他感到压抑和烦闷。渐渐地,他开始不愿面对昔日明眸生辉今日却不忍卒睹的妻子。*,(也许大家都猜到了)他离开了她……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却相当地具有代表意义。确实,婚姻中需要道德和责任,但是婚姻却不能仅靠道德和责任来维系。有时,无私的奉献和牺牲,反而使你失去了魅力和光彩。理想的婚姻应是“双赢”的,双方都能从中汲取活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总而言之,婚姻是一项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事业,其“经营之道”是:沟通、欣赏、接纳和包容,以及彼此珍视并适度保持自我,等等。   
  *科心理研究所 李金珍      
                                                                   《*青年报》 2000年11月29日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