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天津新东方考研(集训营非常厉害)

欢迎您!
朋友圈

1733294881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学校资讯 > 天津有京剧吗考研

天津有京剧吗考研

日期:2023-07-17 11:29:04     浏览:205    来源:天津新东方考研(集训营非常厉害)
核心提示:天津有哪些剧种?京、评、梆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它们虽不源于天津,但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天津密不可分。天津戏剧爱好者之多,观众鉴赏水平之高在闻名。京剧�京剧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

天津有哪些剧种?

京、评、梆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它们虽不源于天津,但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天津密不可分。天津戏剧爱好者之多,观众鉴赏水平之高在*闻名。
京剧�
京剧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和道光年间传入的汉调,溶入京音,又吸收其他声腔艺术而逐渐形成。清道光年间,京剧在天津已广为流传。清末,随着南来北往的名角在津献艺,天津艺人吸收其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当时天津武戏*特色,如武生三大流派“黄派”的创始人黄月山,不仅武功好,唱功也很出色,还能演小生和老生。�
20世纪20年代后,京剧界各派名演员竞相来津献艺,他们都把“过天津关”做为检验自己水平高低的标志。戏剧界流传着“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的说法,正说明天津在京剧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为此,天津认可并捧红了一批颇有才华的青年京剧演员。如李少春、童芷苓、赵燕侠等。就连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等四小名旦,也是在天津唱红而名声大噪的。�
天津专业京剧演员队伍实力颇为雄厚。20世纪50年代,主要演员包括在*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有杨宝森、厉慧良、丁至云、张世麟、林玉梅、李荣威等。1956年,天津京剧团正式成立,以上演员都成为该团的主演。每人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剧目,如杨宝森的《空城计》、《文昭关》;厉慧良的《铁笼山》、《艳阳楼》;丁至云的《春秋配》;张世麟的《挑滑车》等。�除市京剧团外,还有建华、建新、荣新、塘沽等京剧团体。著名演员有杨荣环,赵松樵、小盛春(“小活猴”)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除市京剧团外,其他京剧团体一律解散。天津京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八个样板戏”。直至80年代,天津京剧才再获新生。�
为培养京剧幼苗,天津艺术学校中还设有京剧班。�
拜师学艺�旧时,拜师学艺有四种方式:即科班学艺、做手把徒弟、请家中传艺和票友学艺等。
科班学艺,学员入科后,必须按科班排名顺序,另起新名,并以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标志,显示科班的特点或学艺的先后。学员多是贫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学习技艺,以谋衣食。凡进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续,立“关书”(即学员家长与科班订的契约字据)。学艺时间多是7年,有的还外加帮助科班1或2年。科班负责学员的吃穿,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不与班社相干”。若学生逃走或半路退学,家长与中保人还要赔偿科班7年的损失。科班里教学时采用“打戏”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在科班中,学员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错,全体挨打)。由于挨打时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员都自称“啃板凳出身”。老艺人常将学员的七年学艺称为“七年大狱”。�
做手把徒弟,即演员在家中收徒进行的个别传艺。学艺时间、拜师立字据与科班相似。生老病死,老师亦不负责。学艺期间,可任老师打骂。演出收入归师。学艺之余还要帮老师做家务。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还要另拜老师,叫“带道师”,否则,同行不予承认。�
请家中传艺,由于出钱请老师教戏,学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师教授也较仔细。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园人家方能做到。这种学艺与手把徒弟一样,都要借台练艺,即搭科班进行演出练习,早晚仍在家中学戏。�票友学艺,票友的家庭条件一般较好,可出钱请老师教戏。他们若以唱戏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带道师”,否则将受到同行的歧视。�
旧时,拜师学艺有一套程序。尤其是拜著名演员为师,拜师仪式更为隆重。拜师要有引荐人,即“引荐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择定吉日,正式拜师。�
拜师仪式一般在饭庄举行,学生负责所需费用。仪式开始,学生先向祖师爷磕头,然后分别向师傅、引荐师、师伯、师叔磕头认师。再拜见各位师兄。行礼完毕,设宴款待。宴席结束后,新徒随师回家,拜见师娘、师兄、师嫂等,一一呈上见面礼。师傅也要给徒弟回礼,称为“衣包借牒”。从此,此徒便成了该老师的入室弟子。按传统,这种师徒关系如父子,即“一日为师,终生若父”。�
茶园、戏园�天津早期的京剧演出场所是茶园,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当时的茶园比较原始、简陋,随着京剧在天津的日益兴盛,光绪初年,便有了诸多设备比较完善的茶园。其中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为著名的“津门四大茶园”。
在此期间,一些官僚权贵、富商大贾也纷纷在自己的家中修建戏楼、戏台,以备唱堂会之用。�
另外,外埠旅津商人为便于经商与联谊,也按籍贯自发集资兴建了20余会馆,不少会馆内就设有戏楼。其中建筑水平*、最讲究的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广东会馆戏楼(今南门内大街)。这是*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式剧场。全部为木制结构。舞台坐南朝北,为延伸式,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舞台顶部用百余根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形成“鸡笼式”藻井,也称“螺旋回音罩”,音响效果极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包厢,楼下是散座。整个戏楼的装饰均用木雕镂空工艺,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当年著名演员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此唱过戏。1986年被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津京剧演出空前繁荣,几乎所有京剧名角都在天津演出过。为此,天津又新建了几座专门演京剧的戏院。著名的有“春和戏院”(今工人剧场)“天华景戏院”(劝业场四楼)、“北洋大戏院”(今延安影剧院)和“*大戏院”等。他们设立了预先售票、对号入座制度,是天津较早的正规戏院。其中“*大戏院”是天津*的戏院,在*的戏院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戏院之一。其建筑上下共5层楼,观众在前3层。可容纳1800多人,视听效果较好,是演出京剧的理想场所。�
在剧场演出,一般都是营业性质,是京剧演员赖以生存的主要演出场所。�
京剧在茶园演戏,观众听戏一般不花钱,只付茶钱。并另给找座位的服务员小费。�
堂会戏指富商士绅在节日、婚嫁、寿诞、生子等喜庆日子里,为招待亲朋好友,在私宅或饭庄、戏园、会馆中组织的专场演出,也属营业性质。演员应邀赴演堂会戏,内行人称之为“外串”。�
堂会戏又分“全包堂会”和“分包堂会”两种形式。全包堂会要唱整整一天。从中午12点开戏,一直唱到深夜1点,甚至唱到天亮。戏码一般在10出左右,多者可达20出;分包堂会只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堂会演出常常是几个戏班联合,或以某戏班做班底,再邀其他名角参加,这种联合演出,名角荟萃,演出质量一般高于戏园日常的营业性演出。为此,有些京剧爱好者为听好戏,常有给主家出“份子”或托亲朋及其他关系,以此达到观赏堂会戏之目的。�
京剧堂会,在未曾上演正式剧目之前,照例先由演员扮成福、禄、寿三星,给主家“跳加官”表示祝贺,主家照例要给赏钱,然后才开始上演正式的剧目。另外,在一出戏演完,另一出戏还未上演换幕的时间内,演员还要跳加官,每跳一次,主家必有赏钱,这已成定例。唱堂会一般先演几出“敬神戏”,俗称“帽儿戏”。如《封相》、《赐福》、《点魁》、《报喜》等小剧目。然后再演出为喜庆堂会的特定内容而准备的“吉祥戏”。如举办纪念诞辰的堂会,多上演《大四福》、《麻姑献寿》等剧目;为婴儿做满月时,若主家生的是男孩,就演《麒麟送子》,如是女孩,则演《观音赐女》、《打金枝》、《状元印》等剧目。�
堂会戏演出时,在戏台或戏棚的栏杆上贴有剧目长条,演一出戏贴一长条。上面一般写“××人送×××演员×戏”的字样,意为此戏是某位亲朋或富绅出钱送的,点名由某演员主演,这是戏园营业性演出所没有的,故“点戏”成为堂会的一大特点。�
在戏班的收入中,演堂会戏所得是戏园营业性演出外*的一笔收入。清光绪初年,每次堂会至少可赚纹银几十两,甚至一二百两。光绪中叶以后,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纹银数百两。民国时期,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一二千元。由于堂会戏收入丰厚,故许多戏班的班名都用“福”、“喜”、“寿”等字样以图吉祥。�
演堂会戏,除正式戏价收入外,还有一些额外的赏钱,如“跳加官”和“堂惠”等。在演出中,如遇达官显要前来观戏。不论演至何处,都要暂停,立即扮一“加官”,手拿“一品当朝”的书轴,到台上舞蹈一番,以示欢迎。到场的达官显要欣喜之余必出赏钱。一次堂会往往能跳十几次,乃至几十次加官。
由此赏钱可见一般。另外,每逢好戏出演,好角出台或演至精彩处,台下往往有人喊:“搭钱!”随即一张摆有赏钱的八仙桌便搭于台上,后台即来人谢赏领赏。钱按份计算,每份多少不一。戏、角儿越好,钱数越多,这种赏钱叫“堂惠”,意为“堂会惠赐”。因此,堂会钱往往是演员个人生活中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天津规模较大的一次堂会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富商孟洛泉为庆寿辰而举行的一次盛大堂会。著名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王以宸、谭富英等都参加了演出,此次堂会共耗资25万元。��义务戏是演员白尽义务而不取报酬的一种演出形式,俗称“义演”。举办义务戏演出始于清光绪末年。*最早的一次义务戏演出就在天津,是天津八善堂之一的南善堂为孤儿院募捐而举办的。邀请在津的著名演员参加演出,义务帮忙,在“下天仙”茶园唱了10天戏。票款收入,除必要开支外,全部捐给了孤儿院。当时组织义务戏只是偶尔为之,后来逐渐形成风气。�
举办义务戏演出是含有慈善、救济意义的一种演出形式。多为了救助贫穷的同行,或是赈济各种灾荒,再者是社会上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募捐、筹款等。�
由于京剧是天津的*大剧种,影响*,而且名角荟萃,所以每遇社会募捐赈济活动常由京剧演员合作,演出义务戏。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底,在*大戏院曾举办了4次冬赈义务戏。参加演出的有杨小楼、梅兰芳、苟慧生、尚小云、马连良、谭富英、小翠花、侯喜瑞、叶盛兰、萧长华、马富禄等梨园名角,成为美谈。
行会戏又称“行戏”,是京剧戏班专门为各行各业祭祀祖师等团体活动所进行的演出。�
过去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人们往往在祖师诞辰这一天(祭祖师有固定的日期)举行祭祀活动。每逢此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大聚会,并邀请戏班演一场“行戏”,以示庆祝与娱乐。�
合作戏是由部分著名演员临时联合同台表演的一种演出形式。通常由某一戏班或个别京剧爱好者发起组织,聚集几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这种合作戏往往是著名演员同台献艺,剧目新颖,有竞争之势,可满足观众对名角演唱艺术的观赏愿望。如近年举办的“梅派”、“程派”、“裘派”等京剧流派专场演出,均属该类。��应节戏是在节日期间表演的与节日内容、习俗等相关的演出。如正月十五上演的应节戏称“灯节戏”。最常演的剧目是《上元夫人》。二月二为“龙抬头”的日子,演出时要耍龙灯;三月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上演剧目多为《蟠桃会》,五月五是端阳节,民间有去五毒之说,故常上演《五判斩五毒》、《混元盒》、《白蛇传》、《钟馗》等剧目;七月七神话有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常上演《大仙配》剧目;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演出《嫦娥奔月》等剧目。�
票房、票友�票房是指京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票友,是指非职业性京剧演员和乐师的通称。他们是京剧艺术忠实的观众和积极的参与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随着京剧在津的广为流传,天津出现了许多京剧票友,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演唱练习与交流。一些票友也由一般的演唱进而“下海”(即职业性京剧演员),成为名伶(即名角,名演员),如清“同光十三绝”中以擅演彩旦戏著称的名丑刘赶三,就是天津最早下海的一位票友。另外,与谭鑫培、汪桂芬齐名,世称“孙派”,艺名为“老乡亲”的孙菊仙;世称“汪派”的汪笑依以及童芷苓、李宗义、丁至云等,都是先为票友,后成为著名京剧演员。�
票房与票友,在天津的戏剧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京剧在天津的兴盛,天津人看戏、欣赏和研究戏成为一种时尚。广大戏迷爱好者热衷于京剧,从而使票房与票友业日益兴盛。�
天津最早的票房是雅韵国风社。成立于1900年以前,地点在北门里一个独门独院内。票友多为盐、当商富户子弟,日日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其中有不少票友后来成为京津名票。如被誉为谭派嫡系正宗的大盐商王君直、善唱汪(汪桂芬)派的王颂臣及几十年声誉不衰,须生、铜锤两工戏的刘永奎等。此外,雅韵国风社这一票房还有两位伴拉胡琴的圣手:陈筱鹤和李佩卿,在票友中可算佼佼者。其中李佩卿曾被名角余叔岩聘请操琴,长期合作十余载,而成为名琴师,天津票友引以自豪。�
民国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家庭票房。这种票房人员少,组织简单,其家主人喜好京剧,便约些同道定期排练,必要时请老师说戏。票房主人各阶层人物都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家,即李澄甫家和周家票房。�
李澄甫家票房在东门里天津道衙门西箭道。李澄甫原是小商人,他将自家3间砖瓦房作为票房,并置有戏装行头,每月彩排2次,能演几出“对戏”,如《南天门》、《卖马》、《武家坡》等。�
周家票房,主人杨慕兰,自幼喜京剧,学唱青衣,唱、做均佳,能演几十出戏,在津享有盛誉。每逢有善举义务戏,当仁不让。她广集人才,在自家成立票房,名曰“吟国剧社”,著名小生兼鼓佬袁文斌和著名净角女演员齐啸云,幼时常在该处学戏。�
此外,还有盐商子弟李赫生家、开设麻袋庄的李文吉家、三新公司总经理吕幼才家等众多的家庭票房。�除家庭票房外,还有清唱票房、彩排票房、昆曲票房、清音桌等。清唱票房,是以清唱为主的票房。这种票房组织规模都比较小,票友也不多。票友每月须交不过一元的会费,供房租、水、电、茶等开支。较*的清唱票房有鹤鸣社、遥吟国剧社、中南国剧社、有光堂、华楼小票房等。�
鹤鸣社,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地址在城里草厂庵。年近九旬的孙派鼻祖老乡亲(孙菊仙),每逢过排必到,风雨无阻。尚仙肪常随其左右,得其真传,后成为孙派须生名票友。�遥吟国剧社,成立于民国初年,创办人冯树霖,地址在河东地道外沈庄子姚家台。票友由铁路搬运工人、小商人、经纪人等组成。每天开锣,各行当都有。著名票友是“李家五虎”,能打也能唱。�中南国剧社,地址在南市荣吉大街中南报社后院,票友多为报社职工。著名票友有老生李宗义和花旦雀景云,二人均从票友下海转为京剧演员。�
有光堂,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地址在南市荣吉大街升平茶园(现黄河戏院)北路西。创办人王子庆,能唱花脸、须生、小花脸。每星期日过排,能唱者都可参加。华楼小票房,成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地址在南市华楼,因票房小,只能清唱吊嗓,不能过排整出戏。名票友有曾一度下海、天津武生头一名的郑敬荪和初次走票、一鸣惊人的武生王益友。
此外,还有一些小票房,只能吊嗓唱小段,或练习各种乐器,为少数人业余消遣之地。彩排票房需要租赁宽大房屋,能挂起“守旧”分出前后台。至于修饰前后台,添置桌椅、板凳等,由票友均摊,也有少数富有者自己出资,票友每月酌交会费。著名彩排票房有渔阳社、剑影铎声社等。�
渔阳杜,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地址在泰康商场四楼。票友多知识分子,名票有老生刘伯敏、文武老生刘仲敏、彩旦刘秉心(后下海)等。�
剑影铎声社,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天祥市场四楼。票友人才辈出,尤其是后来下海的陈大濩,在上海大红大紫;陈延荪的武生,也名赫一时。�
机关票房。票友多为该单位职工,在单位的礼堂彩排。著名的机关票房有北宁铁路局“宁友国剧社”(北宁公园大礼堂)、海关票房和邮政局票房等。�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天津票界活跃一时,人才辈出,可称黄金时代。当时有3个规模较大的票房:一是开滦国剧社,在开滦矿务局(现市委大楼)俱乐部礼堂,能容500余人,彩排时售票演出,当时票价2角。老牌票友王庾生、朱邵庵为该社台柱子。此外,还有李克昌、陈奇豪、刘子璞、刘秉初、李紫玉等。老生陈奇豪和架子花脸李克昌后均下海,成为专业演员。二是群贤留韵社,原名“竹记”,民国六年(1917年)成立。在大口联昌起卸行楼上,创办人为天津旧宅子弟杨寿民和张筱珊。此票房服装、道具齐全,生旦净末丑,文武场面,各显身手。昆曲、二黄各尽其能。戏目之多(约四五十出),角色之硬,令各票房望尘莫及。该票房每周六对外彩排,当时票价1角,未响锣座位己满,可见其影响之大。30年代末,该票房移至南市华楼2楼。三是永兴国剧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在法租界24号路(现长春道)嘉乐里一所3层楼内。
创办人叶庸方和吴谓滨。初办时,参加活动的多为各国洋行的大小职员,后请来老师说戏,又陆续入社了许多票友。刚学戏的童芷苓常到这里彩排。评剧家张聊公、戏剧家马彦祥、上海名票钟启英等都曾到此参加彩排。京津许多京剧演员、名票也常来此说戏。该社能演大小剧目30几出,在津影响很大。�
昆曲票房。昆曲早年叫“雅部”,文字深奥,板式腔调繁琐难学,无文学艺术修养者不敢问津。民国初年,天津票友开始学唱,或在家私学、或组织昆曲社。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江风曲社和辛巳曲社。�
一江风曲社,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主持人是学识渊博的北大关文教馆馆长冯孝绰。社员多教育界人士。聘请昆曲老演员王益友执教。较有造诣的社员有昆曲票友首屈一指的韩耀华、有文学修养又长于诗词的陈中枢和富有音乐大才的刘吉典等。辛巳曲社,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学《玉簪记·琴挑》、《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等。�
此外,天津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于1957年也成立一个昆曲杜,集以上两社成员约30人,冯孝绰任社长,昆曲老演员田瑞亭为艺术指导。社员各有所长,人才济济。对外曾广播《长生殿·小宴惊变》一折,深受听众赞扬。�
清音桌。清音桌多安置在茶楼上。到该处唱戏的票友,有的是借地练习,又能向老一辈票友求教;有的是想下海又顾虑重重,生活上又入不抵出的,来此唱戏,挣几个钱;有的则是因生活困难,到清音桌唱戏拿些份钱维持生计。著名的清音桌有位于单街子东口外路西的“东来轩茶楼”和中原公司4楼的西餐部。�
以上各种类型大、小票房,到20世纪30年代已达到60余处。他们多属社会团体性质,有的是机关单位附设,还有的是以家庭出面组织。其中最著名的票房是雅韵园风、琴声雅集、渔阳社、北宁国剧社、开滦国剧社等,以及“竹记”、“剑影”、“鹤鸣”、“遥吟”等。著名的票友有“名票四王”:王君直、王庚生、王颂臣和王竹生。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也是名票友,他曾与*著名演员程砚秋、孙菊仙同台演出。此外还有夏山楼主韩慎先以及刘叔度、朱作舟等等。�
票友的人员组成,早期多为前清遗老、下野政客、绅商富贾等。后来又逐渐增加了自由职业者和一般的平民、小商贩和产业工人。�
票友参加戏班的演出,称为“串客”或“清客串”,又称为“玩儿票”、“票班”。票友参加演出时,在海报上的署名,往往在姓与名的中间加一“君”字,观众一看便知是票友串演。由于一些高层次的票友加入京剧演员行列,使演员的组成成份发生了变化,从而提高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日,天津京剧爱好者仍然很多。据统计,有票房140余个,票友数千人。而且票房多由各区、街文化活动站代替。业余京剧团颇多,并常有演唱交流和比赛活动。至于家庭中的聚会清唱更是不可计数。不仅如此,在海河两岸、各大小公园,仍有许多京剧爱好者,伴着司鼓、胡琴清唱,使京剧成为天津十分普及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

天津有什么戏剧

天津主要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话剧
天津曲艺曲种:天津时调、天津荡调、西城板、卫子弟书、天津快板、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相声、梨花(犁铧)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奉天大鼓、乐亭大鼓

*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历届学员如下:

*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6年10月8日开学,1999年3月29日毕业。本届26名学员名单如下:
*京剧院:江其虎、赵永伟、邓敏、耿巧云、袁慧琴、赵永墩;
北京京剧院:朱强、李宏图、王蓉蓉、陈俊杰;
上海京剧院:李军、奚中路、史敏、严庆谷;
天津青年京剧团:张克、赵秀君、刘桂娟、石晓亮;
*戏曲:杜鹏、董德光、周龙、乔慧斌;
大连京剧团:杨赤。
地方戏
赣剧的涂玲慧、汉剧的邱玲、广东汉剧的李仙花。 第二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8年2月28日开学,2001年9月29日毕业。本届学员名单如下:
*京剧院: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海燕、管波、赵鸿、李胜素(当时在山西省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年鑫鹏;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孟广禄、王立军、李佩红、蓝文云、张晶(现在*戏曲);
上海京剧院:胡璇;
江苏省京剧院:李洁;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张萍、靳学斌、于兰(当时在黑龙江省京剧院);
烟台市京剧团:王晓燕;
*戏曲:李丽萍、张丽丽、张桂琴。 第三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于2002年9月10日开学。本届学员名单如下:
*京剧院:宋小川、黄炳强、张威、吕慧敏、田冰;
北京京剧院:杜镇杰、杨少彭、尚伟、李红艳;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翟墨;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董圆圆;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王玉兰;
上海京剧院:王佩瑜、李国静、徐孟珂;
天津青年京剧团:阎巍;
天津京剧院:王艳;
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常东;
吉林省京剧院:裴永杰;
哈尔滨京剧院:王润菁;
山东省京剧院:刘建杰;
江苏京剧院:艾金梅、严阵;
湖北京剧院:张慧芳;
武汉京剧团:刘薇;
贵阳市京剧团:侯丹梅;
*戏曲:舒桐、秦岩、徐超。
地方戏:
*评剧院:高闯、刘慧欣、王冠丽;
天津评剧院:曾昭娟;
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史红梅;
上海昆剧团:侯永强;
湖南省昆剧团:罗艳;
重庆川剧团:沈铁梅;
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王英会;
河南豫剧三团:汪荃珍;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李文;
浙江越剧院:李丽。 第四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将于2004年末开学,2008年1月23日毕业。本届学员名单如下:
北京京剧院:张馨月、康静、高彤、谭正岩、王怡、包飞、张淑景;
*京剧院:陈淑芳、李红梅、马帅、唐禾香、李磊;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常秋月;
福建省京剧团:田磊;
甘肃省京剧团:张虹;
河北省京剧院:张艳玲;
黑龙江省京剧院:黄丽珠;
吉林省京剧院:倪茂才;
沈阳京剧院:张宏伟、李静文;
南京市京剧团:范乐新;
上海京剧院:安平、熊明霞、赵群、金喜全;
天津京剧院:王平、黄齐峰、吕洋、姜亦珊、韩云江;
云南省京剧院:朱福;
浙江京剧团:郑佳艳;
*戏曲:王晓燕、常叶青、主沉浮;
重庆市京剧团:周利。
地方戏:
北方昆曲剧院:王振义、马宝旺;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洪玲;
广州红豆粤剧团:欧小胡;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许荷英;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
江西省赣剧院:陈俐;
江苏昆剧院:柯军、孔爱萍;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苗洁;
山西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杨仲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实验团:李小锋。 第五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于2009年5月11日开学,研究生班班主任为杜鹏老师.本届青研班包括来自*各京剧院团的40名优秀青年演员,80后占绝大多数,学制依旧是三年。
附:第五届青研班名单
序号 单位 姓名 行当 年龄 奖项 备注
1 *京剧院(9人) 马 力 老生 金奖
王 璐 武生 26 金奖
周 婧 青衣 27 金奖
陈 静 花旦 27 金奖
张佳春 花旦 24 金奖
刘大可 花脸 28 金奖
刘魁魁 花脸 26 金奖
刘 佳 丑 25 银奖
郭瑶瑶 老旦 31 银奖
2 北京京剧院(9人) 韩胜存 老生 35 金奖
张建峰 老生 30 金奖
杜 喆 老生 29 银奖
詹 磊 武生 25 金奖
王雪清 武生 35 银奖
张立媛 青衣 34 金奖
王 盼 青衣 23 银奖
吴昊颐 青衣 28 表演奖
方 旭 花脸 24 金奖
3 天津京剧院(6人) 凌 珂 老生 29 金奖
王大兴 武生 22 金奖
陈 嫒 花旦 31 金奖
王嘉庆 花脸 31 金奖
李 宏 老旦 31 金奖
闫虹羽 武旦 31 金奖
天津青年京剧团 李 洋 武旦 21 金奖
4 上海京剧院(7人) 傅希如 老生 27 金奖
郝 帅 武生 22 金奖
赵 欢 青衣 27 银奖
隋晓庆 青衣 27 表演奖
冯 蕴 武旦 26 金奖
杨亚男 武旦 22 金奖
杨东虎 花脸 30 银奖
5 战友京剧团 丁晓君 青衣 27 金奖
6 湖北省京剧院 谈 元 丑 23 金奖
7 湖南省京剧团 张 璇 青衣 23 表演奖
8 贵阳京剧院 冯冠博 老生 31 表演奖
9 黑龙江省京剧院 马 佳 青衣 25 银奖
10 沈阳京剧院 陈 阳 花旦 28 银奖
11 山西省京剧院 王 越 花脸 30 表演奖
12 河北省京剧院 张 兵 小生 25 表演奖
*戏曲第六届“青研班”学员名单(50人)
*京剧院:
1 李博 男 老生 金奖
2 查思娜 女 青衣 金奖
3 张兰 女 老旦 金奖
4 潘月娇 女 武旦 金奖
5 孙亮 男 武生 金奖
6 付佳 女 青衣 银奖
7 胡滨 男 花脸 银奖
8 郭霄 女 青衣 银奖
注:查思娜原为上海京剧院演员,报名时已调入*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
1 窦晓璇 女 青衣 金奖
2 郭伟 女 青衣 金奖
3 王晓丽 女 武旦 金奖
4 张云 女 花旦 金奖
5 穆宇 男 老生 金奖
6 曹阳阳 男 丑 金奖
7 王奕戈 女 青衣 金奖
8 郑潇 女 青衣 银奖
9 王岳凌 女 花旦 银奖
10 魏学雷 男 武生 银奖
11 朱虹 女 花旦 银奖
12 侯宇 女 老旦 银奖
上海京剧院:
1 蓝天 男 老生 金奖
2 高红梅 女 青衣 金奖
3 陈圣杰 男 老生 金奖
4 王玺龙 男 武生 金奖
5 郝杰 男 丑 金奖
6 郭毅 男 老生 金奖
7 杨楠 男 小生 银奖
8 田慧 女 青衣 银奖
天津京剧院:
1 焦鹏飞 男 小生 金奖
2 赵华 男 老生 金奖
3 刘嘉欣 女 花脸 金奖
4 邵海龙 男 丑 金奖
5 王志钢 男 老生 银奖
6 赵芳媛 女 青衣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1 单莹 女 青衣 金奖
2 张蕊麟 女 青衣 银奖
3 张桐 男 老生 银奖
湖北省京剧院:
1 万晓慧 女 青衣 金奖
2 王铭 男 小生 金奖
3 唐恺 男 武生 金奖
山东省京剧院:
1 吴雪靖 女 老旦 金奖
云南省京剧院:
1 李静 女 花旦 金奖
黑龙江省京剧院:
1 张欢 女 武旦 银奖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
1 张婷 女 青衣 金奖
沈阳京剧院:
1 李丹 女 武旦 银奖
福建京剧院:
1 李哲 男 武生 金奖
河南省京剧院:
1 杨双赫 女 老生 金奖
浙江京剧团:
1 罗戎征 女 花旦 金奖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
1 张蕾蕾 女 青衣 银奖
大连京剧院:
1 杨程 男 武生 银奖

湖北天津山东各有什么戏曲

湖北的地方戏有汉剧、楚剧、黄梅戏、采茶戏、南剧、花灯剧等。
湖北曲艺包括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等。
山东的地方戏有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五音戏、茂腔、柳腔、二夹弦、枣梆、锣鼓铳子、北词二弦(四根弦)、山东乱弹、一勾勾(河西柳)、荏平花鼓戏、柳琴戏(拉魂腔)。
山东曲艺有好多种,除山东快书外,还有柳琴、山东琴书、山东快板、山东大鼓等。
天津的戏曲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
天津的曲艺有天津时调、天津快板。

求京剧研究生班历届学员名单

*届1996年10月开学26人*京剧院的江其虎、赵永伟、邓敏、耿巧云、袁慧琴、赵永墩北京京剧院的朱强、李宏图、王蓉蓉、陈俊杰上海京剧院的李军、奚中路、史敏、严庆谷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张克、赵秀君、刘桂娟、石晓亮*戏曲的杜鹏、董德光、周龙、乔慧斌大连京剧团的杨赤。另外,赣剧的涂玲慧、汉剧的邱玲、广东汉剧的李仙花也在其中。 第二届1998年2月开学*京剧院的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海燕、管波、赵鸿及山西省京剧院的李胜素北京京剧院的年金鹏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孟广禄、王立军、李佩红、蓝文云、张晶上海京剧院的胡璇江苏省京剧院的李洁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张萍、靳学斌黑龙江省京剧院的于兰烟台市京剧团的王晓燕*戏曲的李丽萍、张丽丽、张桂琴。 第三届2002年九月开学*京剧院宋小川、黄炳强、张威、吕慧敏、田冰;
北京京剧院杜镇杰、杨少彭、尚伟、李红艳;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翟墨;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董圆圆;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王玉兰;
上海京剧院王佩瑜、李国静、徐孟珂;
天津青年京剧团阎巍;
天津京剧院王艳;
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常东;
吉林省京剧院裴永杰;
哈尔滨京剧院王润菁;
山东省京剧院刘建杰;
江苏京剧院艾金梅、严阵;
湖北京剧院张慧芳;
武汉京剧团刘薇;
贵阳市京剧团侯丹梅;
*戏曲舒桐、秦岩、徐超。
*评剧院高闯、刘慧欣、王冠丽;
天津评剧院曾昭娟;
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史红梅;
上海昆剧团的侯永强;
湖南省昆剧团罗艳;
重庆川剧团沈铁梅;
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王英会;
河南豫剧三团汪荃珍;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李文;
浙江越剧院李丽。
第四届2004年开学京剧:北京京剧院张馨月、康静、高彤、谭正岩、
王怡、包飞、张淑景;
*京剧院陈淑芳、李红梅、马帅、唐禾香、李磊;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常秋月;
福建省京剧团田磊;
甘肃省京剧团张虹;
河北省京剧院张艳玲;
黑龙江省京剧院黄丽珠;
吉林省京剧院倪茂才;
沈阳京剧院张宏伟、李静文;
南京市京剧团范乐新;
上海京剧院安平、熊明霞、赵群、金喜全;
天津京剧院王平、黄齐峰、吕洋、姜亦珊、韩云江;
云南省京剧院朱福;
浙江京剧团郑佳艳;
*戏曲王晓燕、常叶青、主沉浮;
重庆市京剧团周利。
地方戏:北方昆曲剧院王振义、马宝旺;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洪玲;
广州红豆粤剧团欧小胡;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许荷英;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
江西省赣剧院陈俐;
江苏昆剧院柯军、孔爱萍;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苗洁;
山西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杨仲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实验团李小锋。
现在招生到第五届了 *京剧院 马力 王璐 周婧 张佳春 刘大可 刘魁魁 刘佳 郭瑶瑶 北京京剧院 韩胜存 张建峰 杜喆 詹磊 王雪清 张立媛 吴昊颐 王盼 方旭 天津 凌珂 王大兴 王嘉庆 陈媛 李宏 闫虹羽 李洋 上海京剧院 傅希如 郝 帅 赵 欢 隋晓庆 冯 蕴 杨亚男 杨东虎
战友京剧团 丁晓君 湖北省京剧院 谈 元 湖南省京剧团 张 璇 贵阳京剧院 冯冠博 黑龙江省京剧院 马 佳
沈阳京剧院 陈 阳 山西省京剧院 王 越
河北省京剧院 张 兵

当今京剧舞台上的青年旦角哪些青研班毕业

*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京剧院邓敏、耿巧云、袁慧琴
北京京剧院王蓉蓉
上海京剧院史敏
天津青年京剧团赵秀君、刘桂娟
第二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1998年2--
*京剧院张火丁、李海燕、管波
山西省京剧院李胜素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李佩红、蓝文云、张晶
上海京剧院 胡璇
江苏省京剧院李洁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 张萍
*戏曲李丽萍、张丽丽、张桂琴
黑龙江省京剧院于兰
烟台市京剧团 王晓燕
第三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2002年9月10日--
*京剧院吕慧敏、田冰
北京京剧院李红艳
北京戏曲职业翟墨
北京梅兰芳剧团董圆圆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王玉兰
上海京剧院李国静
天津青年京剧团阎巍
沈阳京剧院迟小秋
天津京剧院王艳
哈尔滨京剧院王润菁
江苏京剧院艾金梅
湖北京剧院张慧芳
武汉京剧团刘薇
贵阳市京剧团侯丹梅
第四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北京京剧院张馨月、康静、王怡、张淑景
*京剧院陈淑芳、李红梅、马帅、唐禾香、
北京戏曲职业常秋月
甘肃省京剧团张虹
河北省京剧院张艳玲
黑龙江省京剧院黄丽珠
沈阳京剧院李静文
南京市京剧团范乐新
上海京剧院熊明霞、赵群
天津京剧院吕洋、姜亦珊、
浙江京剧团郑佳艳
*戏曲王晓燕
重庆市京剧团周利

第五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京剧院周婧 张佳春 郭瑶瑶
北京京剧院 张立媛 吴昊颐 王盼
天津京剧院 陈媛 李宏 闫虹羽 李洋
上海京剧院 赵欢 隋晓庆 冯蕴 杨亚男
战友京剧团 丁晓君
湖南省京剧团张 璇
沈阳京剧院陈 阳
黑龙江省京剧院 马 佳

天津是曲艺之乡,天津的京剧名家都有谁?有什么特点?

天津当代的京剧名家太多了,不管是相声还是京剧,再或是快板,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一直觉得天津人很幽默,而且嘴皮子非常利索。至于说到京剧,天津的名家其实是有很多的。

老一辈的有天津京剧院的杨乃鹏,康万生,邓沐玮,李莉,历久弥香,宝刀不老;中生代的有青年团的孟广禄,张克,刘桂娟,赵秀君,正值当打之年,艺术稳固;更年轻的一代中坚力量有实验团的王艳,吕洋等风格初成,游刃有余。

其实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很难说哪位名家最有特色,毕竟在当代已经几乎没有京剧大师级的人物出现,创造新的流派了,当代的京剧名家更多的在于继承。从继承来看不得不说天津本土的继承的重要一支——张派。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大师在学习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额基础上,结合美声发声方式,创造了张派艺术,以至于后来有了无旦不张的说法。张君秋的晚年是在天津度过的,跟在他身边的关门弟子赵秀君,一直陪伴大师左右,学习了大师的剧目喝抄完特点。由于是张大师时刻亲自把关,自然深得精髓,成为不可多得的张派名家。

赵秀君

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深得“张派”行腔委婉细腻的真传,嗓音宽亮、音质优美。擅演剧目有《秦香莲》、《西厢记》、《望江亭》、《状元媒》、《刘兰芝》和《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跟随老师时间最长,也是大师最疼爱的小弟子,因此学习的规矩完整。

再说比较,有人说张派的特色一定要唱得特别高亢嘹亮,其实不然。赵秀君的张派跟其他人比,嗓音并不是*的,但是占了一个韵味最纯!唱腔韵味完全得到老师真传,也有人说她是最接近张大师的传人。她的嗓音自然,宽厚矂音很突出,高音虽然没有像王蓉蓉那般高亢,但是矂音能把韵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张派嗓音“娇、媚、脆、水”的特点。

杨宝森

生于北京京剧演员,工老生。1956年杨宝森于天津京剧团任团长。杨宝森在精研谭、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自我的艺术创造,成就了凭韵味取胜、从细微处体现旋律、耐人寻味、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世人称之为“杨派”。

孟广禄

生于1962年,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他擅长演的剧目有《铡美案》《探阴山》等,曾先后获*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文华表演奖”、“*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演员奖”、“梅兰芳金奖”,并被推荐为首届“*京剧之星”。他的嗓音和韵味颇具方荣翔的神韵。

李莉嗓

音清脆刚劲,扮相清亮大气,唱念激昂爽利,表演文武兼备,具有学习尚派很好的先天条件,所表演的“尚派”剧目颇具矫健挺拔之风韵。李莉常演的剧目有《铁弓缘》、《樊江关》、《白蛇传》、《乾坤福寿镜》、《四郎探母》、《汉明妃》等.

另外,她还创排过现代戏《芦花淀》、《华子良》等新编剧目。李莉曾在首届戏剧节以《司马执剑》一剧获得“优秀主角奖”,并在一九九零年*中青年电视京剧大赛中荣获“*表演奖”。在现代京剧《华子良》一剧中担任双枪老太婆角色,为此剧增添了光彩,在第三届京剧艺术节演出中此剧荣获“金奖”,李莉本人获得“表演奖”。

京剧鼎盛期

京剧鼎盛期是在清末以及民国的这段时间,这个阶段里京剧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艺术家,现在京剧所继承的流派,大都出自这个时代,尤其是民国初年,由于政治格局过于混乱,各地都有军阀割据,这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京剧鼎盛期的名家有点多,像“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南有周信芳,北有梅兰芳”、“通天教主王瑶卿”、“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张君秋)”等,此外还有杨小楼、叶盛兰、龚云甫等众多名家艺人。

天津京剧戏迷剧社几处

天津京剧戏迷剧社两处,天津市京剧票友戏迷协会成立于1996年11月5日,至今要已有25年,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体院北四区6号天津京剧院内,法定代表人为刘玉麟,经营范围为:从事京剧艺术的学习、研讨,推动国内外票友的交流、联谊。壹街区京剧社于2010年成立,以弘扬国粹、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为宗旨。

学员评价ASK list

  • 女**评价:暑假在新东方考研备考的,觉得挺有实际效果,还会继续强烈推荐身旁好朋友来的。
    手机号码: 147****6977   评价时间: 2024-10-18
  • 先**评价:一直想考研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复习,就找了离家近的天津新东方考研,觉得老师挺热情的,并且肖曲德环境很好,坐公交车也比较的方便,想在这里上课试试,看看适不适合自己。
    手机号码: 183****3422   评价时间: 2024-10-18
  • 未**评价:前几天报考的天津新东方考研暑假训练营,十分令人满意,尤其是价钱上,真是十分特惠了,性价比高极高。
    手机号码: 187****1137   评价时间: 2024-10-18
  • 阮**评价:新东方考研各方面都挺好的,老师认真负责,班型多,学费也性价比很高,唯1一点不是很满意的就是校区数量,希望能再多一点,上课越方便越好。
    手机号码: 189****3697   评价时间: 2024-10-18
  • K**评价:英语四级裸考了四次都没过,马上就快毕业了,赶紧来新东方报了个四级的班,经历了几次模考之后成绩确实有所提高,老师讲课有针对性,去年十二月份已经考过了!哈哈哈哈,感谢新东方的老师哦!
    手机号码: 176****5325   评价时间: 2024-10-18
  • 许**评价:真的非常感谢天津新东方职场商务英语老师一直以来的帮助,从刚开始的不敢说话到现在能够流利的和客户交流,真的多亏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老师也很认真负责,接下来继续学习继续提升。
    手机号码: 158****9662   评价时间: 2024-10-18
  • 鲁**评价:天津跨专业考研的老师都挺有名的,我跟随张宇教师学习培训的,在网络上大伙儿亲近的称他为雷哥,每一次的网络课程都是会有一定的获得,并且随时的学习培训很便捷。
    手机号码: 134****1102   评价时间: 2024-10-18

本文由 天津新东方考研(集训营非常厉害) 整理发布。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让课程老师跟你详细解答:
咨询电话:1733294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