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章(1949年~2006年),针刀医学创始人,曾任北京中医药*针灸推拿教授、针刀医学中心主任;*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著有《小针刀疗法》《针刀医学原理》,主编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上下册)、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刀医学教材系列》(五册)。
20世纪70年代,朱汉章先生在江苏沐阳县做乡村医生,在他工作的村子里有一位木匠,工作中左手背被斧头砍伤,未及时治疗导致瘢痕愈合,影响手的功能。手的功能对一位从事木工工作的匠人当然至关重要,朱汉章用常用的注射针头对瘢痕进行松解,边松解边让匠人活动、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逐步恢复了功能。在这个案例的启发下,朱汉章以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巧妙地把经络腧穴、潜行剥离结合起来,把中医手法和现代医学的局部微观解剖、组织松解术结合起来,把针灸器具针的功能与刀的功能结合起来,形成了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一些适应病症具有卓著疗效、临床操作简便、创伤小、特色突出的小针刀疗法。
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可及性和生态环保性是我们评价临床治疗措施的重点要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针刀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上述要素比较中,具有独到的特点和明显的优势,这是小针刀深受群众欢迎并快速发展的基础。
组建长城医院,我与针刀结缘
1990年6月,我从北京中医药*东直门医院业务副院长岗位调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任党委常委、行政副院长。当时,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行各业都在按照党*改革开放的部署,对深化体制改革进行探索。
1993年夏季,我与*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去位于北京市昌平县(现昌平区)的卫生部改水中心联系合作事宜,期间改水中心叶主任介绍了昌平县*街15号招待所项目,并现场进行了考察。该招待所占地12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锅炉房、食堂、行政办公楼一应俱全,位置好,交通便利,是建设一个专科专病医院的好场所。后经与昌平县*商谈,并经*中医研究院党委批准,以720万元的价格购置了该产权。房产购买后选择什么样的项目,院内职工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有的建议搞肿瘤专科,有的建议搞疑难病专科。这时,老干部处处长李秀媛向我推荐了小针刀项目,她告诉我,小针刀的发明人朱汉章正带领他的团队租用老干部活动室办培训班,别人办班都显得冷清,只有朱汉章办班人数特别多,活动室坐不下,有的站在后面甚至坐在窗台上,并建议我去现场看一看。李处长的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利用晚上时间悄悄地去现场看了一下,果然如此。在此之前,我对小针刀没有任何印象,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为慎重起见,我请医疗处的苏处长帮我进行调研,并亲自主持了两场座谈会:一场是以王雪苔教授为首的针灸界*座谈会,一场是以尚天裕教授为首的骨科*座谈会,*们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研讨。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大家对小针刀进行了客观的正面评价。在此基础上,经常委研究后,正式选定了针刀项目。
我与朱汉章*次谈话是在坦诚、务实、相互理解的气氛下进行的。尽管我们分别代表甲乙方,但基于发展针刀事业的共同目标,并没有在细节问题讨价还价。谈话基本达成了以下框架协议:一是为支持针刀事业的发展,*中医研究院以昌平县原招待所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再投资8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建立编制为200个床位,以针刀治疗为特色的"长城医院"。之所以取名"长城",其一是因为昌平地处京北,在长城脚下,其二是因为"长城"二字庄重大气,蕴含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寓意针刀事业也像长城一样,永远屹立在民众心中,万古长青。二是*中医研究院作为产权方代表,对医院实行目标管理,负责办理相关手续、宏观政策协调、确定目标、聘任院长等。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日常运行由院长全面负责,院内*设立、干部任用、业务拓展、人员设备、财务管理等完全引入新的运行机制。*中医研究院聘任朱汉章作为首任院长,任期五年。三是主要任务指标是,五年收回总投资800万元,并象征性收一点儿风险抵押金(2万元)。后来实践证明,长城医院效益良好,运行*年就上交200万元。
根据该框架,双方签订协议。1994年3月初,*中医研究院与昌平县*签署房屋购买协议,办理了过户手续。4月8日,朱汉章带领针刀团队入驻,5月4日试运行,7月25日长城医院正式开业。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参加长城医院开业典礼,会后正式通知党组决定调我任*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司长。长城医院正式开业后,直至我离开*中医研究院,我差不多每周至少去现场一次,朱汉章先生敬业、开拓、实干、勤奋精神和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把医院办得红红火火,门诊、病房、对外培训、科研活动全面铺开。9月6日,我去*中医药管理局报到后的一段时间内,只要方便,总要抽出时间去长城医院看一看。
在当时条件下,*中医药管理局设有科研基金项目,每年对社会招标。1996年,朱汉章*申报的"针刀治疗颈椎综合病症"作为部局级课题正式立项,获得科研基金资助5万元。
长城医院开业后初期运行还是不错的,社会也给予了正面评价。但几年后,由于朱汉章亲属因病去世,*中医研究院主要领导更换等多种原因,长城医院难以为继而停业。失去临床基地的朱汉章带领核心团队自费组织编写针刀医学专著。为了给朱汉章提供一个专心研究针刀医学的平台,我和*中医研究院商量,并经*中医药管理局同意,报请*人事部给朱汉章解决进京*,并调入*中医研究院工作。但因朱汉章的学历问题,拖了半年多未批。为此,我专门拜访了人事部相关领导,详细汇报了小针刀学术价值和朱汉章的情况,得到了人事部的支持,正式将朱汉章调入北京。
*中医研究院是科学研究的高地,朱汉章是来自基层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针刀医学的治疗研究和培训教育,调入研究院以后,脱离了临床和教学,难以发挥其长处。在这种情况下,经与朱汉章商量,我找了北京中医药*及其针灸的领导,他们经过研究,同意接受朱汉章到北京中医药*针灸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如组建教研室、准备助手、招收研究生、设立针刀专业课程等。朱汉章调入*后如鱼得水,当年就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后短短的几年中,他组织编写了多种原创性针刀教材和专著,为针刀医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朱汉章的学术地位也得到业内的公认,他为针刀医学进入*高等学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3年,我在*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任上,针对当时业内一些高层*对小针刀的不同认识,以*中医药管理局的名义,由北京中医药*针灸具体承办,组织了来自国内27所**的29名*参加的"针刀疗法听证、鉴定会"。对参会*的选择,我明确了三项原则:一是必须是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或医疗机构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本人从事小针刀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或与小针刀业务有交集,熟悉针刀专业;三是不限于中医专业背景,中医、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专业背景都可以参加。本次会议整整开了*,*们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朱汉章教授原创的小针刀作为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及性。鉴于针刀疗法从理论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从技术设备到产业、从人才到项目已经自成体系,特色明确而且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成为一门新的*,称之为"针刀医学"。会议也对针刀医学未来的发展要以培育高素质的针刀人才作为重点,提出了建议。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议纪要,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针刀医学后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3年底成立,我作为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为了支持针刀事业的发展,很快就向民政部提出报告并得到民政部的批准,2004年设立了针刀专业委员会,为针刀的国际传播、扩大国际影响提供了组织平台。
2004年底,*科技部决定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成立了以国医大师邓铁涛为组长的专项*组,我作为常务副组长主持工作,办公室设在世界中联秘书处。该专项2005年正式启动,在2006年立项的"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项目中,设立了"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课题,由北京中医药*承担。这是针刀课题*列入*级科研资助计划。
2006年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272次会议在香山饭店举行。本次会议以"针刀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现代化"为主题,交流总结针刀医学创新研究成果,探讨针刀理论科学基础和不断持续发展的针刀技术,以期凝聚*智慧,创新针刀医学未来发展的战略和重点领域,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形成共识,为*和*相关*提出建议。我作为这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全程参与了策划、筹备、专题的设计和文件定稿工作。在会议筹备过程中,我与*科香山会议秘书处秘书长杨炳忻进行多次交谈。杨炳忻虽然不是学医出身,但是他对针刀医学非常理解和支持,这次会议形成报告报送*有关*。
在*"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在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该项目2013年4月正式启动,2016年底结束,项目共遴选了17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从独特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诊疗技术、有效方药四个方向,凝练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针刀作为特色的治疗技术,应当有自己的代表,纳入研究范围,鉴于朱汉章教授已经去世,因此我推荐了海军总医院的王燮荣会长进入17人名单,重点总结针刀技术临床经验。
自2006年10月14日,朱汉章教授永远离开我们,至今已经超过17年了,我与朱汉章先生生几年的友谊并没有间断,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敬业、奉献、创新、开拓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为什么支持针刀事业发展
2000年前后,我向朱汉章教授询问,针刀从业人员大约有多少人?他告诉我1万人左右。2010年前后,我向朱汉章的弟子问同样的问题,他们告诉我大约10万人。这几年再问,答案是30万人左右。当然这些回答都没有准确统计资料作依据,只是一种估计或印象。答案也许并不准确,可能还有些夸大,但从侧面反映出,针刀队伍在不断壮大,针刀事业还在蓬勃发展。
我作为*中医科(原*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老领导,从结缘针刀至今30余年,一直是针刀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不论是朱汉章教授健在还是去世之后,不论是在顺利还是困难的时候,我都是针刀界*忠实的战友和朋友。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为针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尽自己微薄的责任。
有人对我坚定不移地支持针刀事业不理解,甚至有人当面问我,"您支持针刀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我坦诚地告诉他,我支持针刀事业不是出于私人感情,也不是因为个人兴趣,更不是为了追求政绩。要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我个人的经历、知识结构、从政理念和担任的职务职责有关;二是针刀医学作为中医药原创性成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示范。通过分析研究针刀发明与发展这个案例,会为中医药科技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我在山东沂蒙山农村生活了近20年,对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年报考医就是希望掌握有效、安全、花费少的医疗技术为乡亲们服务。在北京医本科六年,和在北京中医药*两年的西学中班训练,对两个医学各有所长、应当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工作后20年的临床医生经历,特别是1985年担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以后,负责医院临床科研工作,如何解决医疗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创新临床科研的目标思路和方法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1994年到*中医药管理局担任司长、副局长以后,分管*中医药科技工作,更感到责任重大。如何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如何研发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如何从政策上进行调控,引导示范,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这种理念下,我与针刀技术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如果征集针刀临床有效案例,每个针刀临床一线工作者都会如数家珍般地提供自己的临床杰作,以证实针刀的应用价值。但毕竟是医生的自我评价,会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我作为*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老领导,以非针刀专业人员的第三方身份,介绍两个我亲自接触到的案例,也许更有说服力。
案例一:某女,2002年10月因骑自行车摔倒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急送中日友好医院即刻手术,解剖复位,石膏固定。在恢复期,医生告诉患者,若在六周以内开始活动,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有益,但会面临骨折愈合不牢而导致的二次骨折风险;若在六周之后开始活动,则相反,骨折愈合好,但对功能恢复有影响。病人为了避免二次骨折,选择了后者。当拆除石膏以后,骨折愈合良好,但左肘关节功能却受到严重影响,常处于功能位伸不过110度左右,屈不过70°左右,洗脸、梳头都不能自理,请各医院的骨科医生进行会诊,共同答复是自我锻炼,但效果不佳。为了恢复功能,后又到某骨科专科医院进行了二次手术,进行松解、康复按摩,历经半年效果仍不明显。在一筹莫展之际,我找到了朱汉章。他先用小针刀把鹰嘴小头的骨刺切断,解除了影响肘关节伸展功能的结构性障碍,然后分次将既往手术形成的粘连部位逐一松解,经过两个月十九次的针刀治疗,功能基本恢复。经过20年,目前该病人左肘关节伸可达170°左右,屈可达40°左右,生活自理,运动不受影响,远期效果良好。
案例二:某男,中学生,打篮球三步上篮摔倒,右肘关节粉碎性骨折。有了案例一的教训,我直接请朱汉章医治。他用三根针刀将游离的骨片固定,不打石膏,一周就可以活动。后来病人恢复良好,功能未受任何影响。
自1976年朱汉章先生发明"小针刀疗法"至今已经47年了,针刀医学已经成为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中西医结合成果的*代表,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典范。
"朱汉章现象"的启示
一名未受过正规院校教育的乡村医生,在几乎没有任何科研条件的农村基层,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原创性地发明了针刀技术,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由农村进入城市,由省城进入北京,*后调入*级中医药研究中心和中医药*高学府,他的小针刀技术、针刀医学原理,以及相关的产品、专利、教材和著作构建的针刀医学体系,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为之奋斗,使成千上万的民众获益,不仅为我国的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他离世后,人们仍在怀念他、尊敬他,他所开创的针刀事业,仍在蓬勃发展。朱汉章这种传奇的经历,我们称之为"朱汉章现象"。
纵观针刀发展的历程,"朱汉章现象"给我们如下启示:
"朱汉章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针刀发明的源头,也是"朱汉章现象"形成的土壤。中医药学包含有*民族几千年的生命健康理念和实践经验,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传统的中医药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为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二是我们党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是针刀发明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朱汉章现象"形成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朱汉章现象"就不会发生。三是朱汉章本人的素养与天赋,是"朱汉章现象"形成的内部条件。在思维方法上,他把中医擅长的原创思维、抽象思维、辨证思维、情感思维与现代科技强调的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他表现出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他的悟性、胆识和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为针刀发明发展赋予了特色内涵。
临床是中医药创新的关键环节,这是"朱汉章现象"给我们的另一启示。临床是中医药服务的主要阵地,是面对病人解决患者疾苦的关键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效果的重要场所。针刀的发明再一次证明,中医药的创新应当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成解决方案,然后回归临床,检验效果。这样形成的结果才能贴近临床,服务于临床,解决临床问题,才能有生命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研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有心",都会有成功的希望。"朱汉章现象"告诉我们,中医药发明创新,学历、职称、研究条件、名气都不是本质问题,很多人只是没有穷其真理,与之擦肩而过。人的因素才是*位的,只有那些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才有可能达到辉煌的顶端。
成果的实用价值,是成果迅速转化的*要素。从科技管理角度,成果的转化率低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大量的经费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只发表在期刊上,锁在文件柜里,那将是巨大的浪费。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总体来看,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是不高。针刀技术则不然,自创建以来,由于其机理清楚、疗效确定、操作简便、适宜于推广、实用价值高受到了同业者热烈的欢迎。一些学者将其选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自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针刀事业,一些针灸科、骨伤科、康复科或全科医学,专职或兼职从事针刀业务。针刀专科医院、针刀门诊、针刀科室等医疗机构和针刀系、针刀专业培训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通过国际交流,针刀技术在世界各国广泛的传播,为当地民众的健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成果推广的机制看,针刀成果的推广,并非依靠行政力量,主要是靠自己的实用价值。
传承"朱汉章现象"
通过47年的发展,针刀医学形成了一支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既是自身发展的成就,也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这支队伍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健康的期望、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刀事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需求,是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例如针刀技术循证评价的研究、适应人群和适应证的研究、针具与手法的研究、用现代科技解读疗效机理的研究等。针刀医学作为一门科学,进步是无止境的,针刀科技的发展,路还很长。
"朱汉章现象"是支撑针刀发明和发展的精神食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对针刀专业来说,离不开对"朱汉章现象"的传承。在新形势下,强调传承"朱汉章现象",对推动针刀医学与时俱进、快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传承"朱汉章现象",首先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发展针刀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理想,把为人民服务、解决病人疾苦、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勤奋工作作为自己的*需求,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在朱汉章短暂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的成果、产品、专利、教材和专著等宝贵的遗产,就是这种精神的*好诠释。
传承"朱汉章现象",必须学习他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是一个*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临床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朱汉章的创新精神集中表现在针刀的发明发展过程中,能够针对临床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提出了颠覆性解决方案。朱汉章的创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他有梦想,这是他的动力源泉;有目标,永远追求*的标准;有实干,这是成功的基础;有坚持,这是顺利到达终点的*。朱汉章的创新精神和"四有"构成的创业精神,很值得我们挖掘、学习与发扬。
传承"朱汉章现象",还要学习他的开放包容精神。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作为领军人物,需要组织大家、领导大家、宣传大家,要善于团结,化解各种矛盾,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共同智慧。朱汉章是针刀事业的开创者和学术领军人才,他的开放包容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野广,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二是业务上不保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于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乐于向大家学习;三是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用宽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人才。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对针刀事业未来学术骨干、领军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借鉴意义。
朱汉章在针刀技术发明和发展中表现出的*品质,其精神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以上所述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属一家之言,针刀界的同仁,特别是与朱先生共事过的同志,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体悟、理解与发掘,以丰富针刀医学精神财富。
*后,我用两句发自肺腑感言作为本文结束——朱汉章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祝针刀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为*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